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天就像个盖子一样,灰蒙蒙的,能见度很低。兰燕飞把窗户关得死死的,3岁的儿子不能出去玩儿,只能趴在窗户边上看看外面。
逃离生活7年的北京
兰燕飞就这样看着儿子,这是2013年还在北京时的场景,至今让这位母亲印象深刻。次年初,因为无法忍受雾霾(专题),她逃离了生活工作7年的北京,“撤退”丽江。
离开北京3年,只要是雾霾天,兰燕飞总会收到朋友的信息,“觉得我当初的决定非常对,他们看到我发的蓝天白云照片就‘咬牙切齿’。”
儿子2010年出生在北京,女儿2015年出生在丽江。去年年初,因为儿子要上小学,兰燕飞又举家从丽江搬到深圳。
兰燕飞是湖北人,2007年从江苏到北京。对天气的关注要从2010年开始算起,那一年,兰燕飞怀孕了,她开始觉得空气问题比较严重。
这也跟丈夫的工作有关,“他一直在公益领域工作,对环境污染有些研究,比较早关注这个,有时候我们会讨论空气方面的问题,他给我普及了很多专业知识。”
个人关注的背后有国家层面的推动。2012年,国务院发布空气质量新标准,增加了对PM2.5值监测。2013年是北京开始在3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监测PM2.5等5项污染物质的“元年”。
也是在这一年,兰燕飞发现3岁的儿子特别容易生病,每次去医院,排队看病的孩子总是特别多,并且很多都是呼吸道方面的疾病。
兰燕飞说,小孩太小,她只想努力让他去一个环境更好的地方生活。
面对雾霾想到逃,有没有想过要去改变?“我解决不了雾霾的问题,那我就解决家庭的问题,解决孩子面临的问题。”保护孩子,是兰燕飞的选择。
“可以多一种选择”
策划一场逃离。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直接,我在北京打拼多年,好不容易工作、生活稳定了,终于步入正轨,却要把一切都抛弃,太可惜。”
2014年,兰燕飞32岁,有着不错的工作,已拿到工作居住证,儿子也上了公立幼儿园。说到逃离,父母对她未来的发展充满不安全感,但对兰燕飞来说,不安全感来自生活的环境和孩子的健康。
还有工作,离开北京不意味着隐居,得挣钱、要考虑生存问题,正好有一位丽江的朋友联系兰燕飞过去帮忙做新媒体,这对本就从事媒体工作的她来说并非难事。“这个是最主要的,把工作敲定了,其他的都好说。”
兰燕飞回想了一下,在这场逃离中好像没什么“决定性时刻”。当年3月,计划好了,收拾东西、打包行李、工作交接、订机票,就这样平顺地离开。
最具有仪式感的是和朋友不停地约饭,“在北京那么多年,朋友很多,今天一桌明天一桌,大概吃了半个月。告诉他们,我要走了。”
有朋友对这样突然的决定不解,在北京这么久了,人还年轻,有大好的拼搏奋斗空间,不就是雾霾嘛,几天就扛过去了,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如果我没有小孩,我也不会觉得是很大的问题,就像很多人一样,虽然雾霾那几天很难受,但是我可以扛过去,心里都会这么想。”
雾霾再次来袭,不断有朋友向兰燕飞咨询是否应该离开,“我不能代替任何人做这种决定,这种选择是非常个人化的,我只是建议,为了孩子的健康,可以多一种选择。”
记者 王梦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