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日前,由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了雾霾(专题)对生物器官组织破坏,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looking for sun
项目组历时5个月,使用大流量采样器在上海徐汇区非工业区采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大气细颗粒物PM2.5制成颗粒物悬浊液,对实验大鼠气管滴注PM2.5悬浊液,建立肺损伤模型并观测不同对照组的体征、肺重比、各项关键生化指标以及鼠肺损伤程度。
1PM2.5可致肺癌
研究发现,PM2.5进入肺组织后不仅影响肺泡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而且会影响肺上皮细胞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流动性,造成细胞内容物漏出,导致细胞死亡,另外PM2.5内含有15种致癌物质,其中世界上最上最强致癌物之一苯并(a)芘是国家标准的14倍。
同时,PM2.5会引起肺组织生化成分的改变以及炎症因子的释放,诱发炎症,严重而持久的炎症会引起组织增生纤维化,导致肺部疾病乃至肺癌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有充足证据显示,暴露于户外空气污染中会致肺癌,接触颗粒物和大气污染的程度越深,罹患肺癌的风险越大。
之前中科院也对北京地区的雾霾空气做了检测,中科院的测试表明,随着PM2.5升高,人群的死亡率也随之上升。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
2中国每分钟6人患癌
“肺癌”是目前世界公认的“癌中之王”, 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2010年因肺癌死亡的患者中,22.3万人因大气污染患癌。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2012中国肿瘤登记年报》显示,我国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8,550人,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而恶性肿瘤发病第一位的是肺癌。过去30年间,我国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癌症,并且已取代肝癌成为我国首位肿瘤死因。
36天“鲜肺”变“黑肺” 且无法逆转
研究通过大鼠解剖后发现, PM2.5对照组大鼠经过隔天滴注总计6天后(144小时),肺组织变硬,缺乏弹性,呈暗红色,边缘色泽灰白,肺组织有明显可见的黑色颗粒物弥散,俗称“黑肺”。
研究项目组负责人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环境卫生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宋伟民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PM2.5颗粒对肺的损伤一旦形成,治疗的药物成本和时间 成本就会大大增加,如果形成“黑肺”,彻底消除的难度大大增加,几乎无逆转可能。”
中国好空气基金荣誉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曾在2013年两会期间向记者表示,PM2.5作为颗粒物本身还是一种载体,可以携带二氧化硫甚至病毒,进入人体肺泡并被巨噬细胞吞噬,从而永远留在那里。
此次雾霾波及17省份,71个城市重度及以上污染,石家庄PM2.5指数破千,全国1/7的天空都被霾笼罩了!5亿人身受雾霾影响……
从昨天开始,本轮大范围雾霾进入最严重时段,重度霾范围将进一步扩大至12省市,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都将出现严重污染,部分地区能见度为1公里左右。
中国正在经历今年以来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强的霾天气过程。环保部在19日晚的通报中表示,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重污染天气在未来几天将会持续加重。
这是2015年365天北京空气污染的图片。
看名字就觉得可悲的阅兵蓝,
还有那些渗人的黑色方块密集,
让人不寒而栗。
(图片来自数据侠沙漠之鹰)
逃离北上广,不再是一个噱头活动,
而是每个人内心的渴望。
可放眼上面图中密密麻麻的殷红如血,
全国之大,
又有几处可安放我们的家?
上图列出了全国278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排名
(图片来自数据侠沙漠之鹰)
上下两张图:全国雾霾地图与产能过剩区域对照
▼▼▼ 网络上人们也开始各种方式释放压力
#这个节气我们真的不想要#
小时候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长大了我们是祖国的绿箩。
#段子是让人开心的,但是看到这两句却实在笑不出来#
看着中国文字如此玩味,心里不是滋味
2008年8月5日,北京国际机场,美国自行车运动员戴着口罩抵达北京。
回想从2008年外国人在北京戴口罩被国人谴责,最后他们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道歉信,还对全中国人民公开道歉。到如今中国雾霾被全球侧目。PM2.5爆表,北京半数以上路人戴口罩,政府发出了红色警报。这十多年,我们是多么地后知后觉。
1
2003年以前,没有人有关于雾霾的印象,因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沙尘暴吸引了。
2
2004年,美国NASA在中国上空监测到了一片“褐色的云”,并在向其他国家扩散。然而此时中国人民还根本没听说过雾霾这个词。2011年被中国政府纳入空气质量标准。
3
2005年,国内媒体报道里开始出现“雾霾”的字眼,但只是在专家报告中一带而过,和“强对流天气”、“龙卷风肆虐”放在一起,没人注意。
4
2006年,当NASA还在孜孜不倦地给中国的雾霾绘图,当外媒已经开始热切研究雾霾对中国经济和奥运会的影响时,国内媒体还在把雾霾当作“罕见大雾”报道,只关心这种天气对交通的影响。
但学术论文库里开始出现雾霾的论文,百度知道上开始有人问“什么是雾霾?”。
而从科研机构的PM2.5站点数据来看,2006年年均PM2.5浓度高于今天。
5
2007年,国外学者开始研究雾霾的致命性,硅谷小伙子开始看中雾霾商机准备建生态大楼,日本有人抗议雾霾天天往他们那飘。全世界人民都在讨论中国人每天吸毒。
6
2008年,美国大使馆开始更新每日北京pm2.5的数据。几个美国奥运选手戴着口罩抵达北京机场,中国网民觉得受到侮辱纷纷讨伐,有人称“敌对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最后他们向北京奥组委递交了道歉信,还对全中国人民公开道歉。
7
2009年,中国开始有人关注美国大使馆发布的北京pm2.5数据,当年最高值达到712µg/m。但媒体依旧将此作为天气预报来报道,只有学术界开始大量发表雾霾相关的论文。
8
2010年,百度百科出现PM2.5的词条。
“北京咳”被写进旅游指南。
新华网开始提醒公众雾霾可能造成健康威胁。
美国大使馆测出北京PM2.5数值超出了仪器上限。
2010年5月22日,上海。一位儿童站在某大厦的落地窗前望着窗外弥漫的大雾
9
2011年,北京市环保局质疑美国大使馆的雾霾数据不准确,当年pm2.5仍未被列入我国空气环境指标。
10
2012年,中国环保局直指美使馆发布空气质量数据是“干涉中国内政”。但就在这一年pm2.5终于纳入了中国的空气质量指标。各主要城市陆续设置PM2.5实验监测站,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省会城市。
11
2013年,“雾霾”成为年度关键词,仅1月份就有4次雾霾遍及了30个省,覆盖了中国将近一半的国土。其中北京仅有5天不是雾霾天。
监测指数不分南北一律爆表,人们才意识到共同的命运:为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的成果埋单。
连续雾霾的危害很快显现,航班延误、交通事故频发,患呼吸道疾病的儿童数量显著增加。得过格莱美奖的歌手佩蒂·奥斯汀取消了北京演唱会,因为雾霾让她哮喘病发作。
面对高发的雾霾天气,一场雾霾革命终于上演。环保部正式将PM2.5列入空气监测指标中,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开展监测。
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采取措施治理大气污染。其中,减碳、控车、降尘成为主要的降霾手段。
12
2014年,北京市长王安顺说北京会投入7600亿来治理雾霾,还说出了那句流传至今的“2017年实现不了空气治理就‘提头来见’”。
雾霾首次被民政部纳入自然灾情进行通报。
2月北京首次启动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一天后就发出了首次橙色预警。
一些有孩子的家庭选择离开雾霾区生活。
13
2015年,12月7日晚,北京市应急办发布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全市于12月8日7时至12月10日12时启动预警措施。这是北京第一次发布了空气污染红色预警。学校停课,天安门武警也第一次戴上口罩执勤。
据统计,2015年北京空气有污染的天数为179天,占全年总数的49%。
纪录片《穹顶之下》一周点击量过亿,创下了全国纪录。
年底,淘宝上口罩的销量超过了避孕套。
2015年12月,北京首次启动红色雾霾预警,执勤的武警战士第一次佩戴口罩。
天安门广场上,冒着雾霾观看升旗仪式的市民们举起手机拍照。
我们现在正在为严重雾霾付出沉重的代价,现在翻然醒悟还来得及。在扫除雾霾的努力上,日本花了20多年,德国花了30多年,英国花了50多年。在雾霾中心的我们,还需要承载几年呼吸之痛?从洛杉矶(专题)奇迹告别雾霾的历史里,我们能获得什么?
70年前,美国洛杉矶也曾经经历过几乎一模一样的伤痛。对于土生土长的洛杉矶人来说,这座美丽繁华的“天使之城”除了好莱坞、迪斯尼、圣莫妮卡海滩,除了科比、湖人队、1984奥运会,还有一个深植记忆的痛苦标签——曾经肆虐长达半个世纪的严重雾霾。
洛杉矶独特的地理环境造成雾霾难以消散
走在路上的人们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他们看不清方向、认不出景物,很多人把汽车停在路旁擦拭不断流泪的眼睛。每个人都狼狈不堪:眼睛红肿、喉咙嘶哑,脸上灼烧一般的刺痛。
1940年代雾霾肆虐的洛杉矶
此刻的洛杉矶,情况越来越糟,雾霾天越来越频繁,居民开始出现恐慌。但,雾霾并没有缓解。很快政府又宣布全市30万家庭垃圾焚烧炉是罪魁祸首,居民们被禁止在后院焚烧垃圾。然而,雾霾依然没有减少。政府公信力一降再降,终于失语了。在那些日子里,学校停课,工厂停工,人们蜂拥向医院接受治疗。
曾经“暗无天日”的洛杉矶
这样的奇迹,是如何创造的?对于正在深受雾霾困扰的中国人,洛杉矶经验带来了什么样的启示?
雾霾形成的主要元凶之一是石化燃料车的尾气排放。在静风的时候,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的紫外线下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二次污染物,形成光化学下的烟雾, 即中国目前遭受的雾霾。
这一认知,在1943年美国洛杉矶第一次遭受大面积严重雾霾后的7年,也就是在1950年后才被揭示出来,当时洛杉矶的环保部门认为85%的雾霾来自汽车尾气排放,因为那个时候,洛杉矶城就有250多万辆车,每天耗油一千多吨。
而现在,北京车辆总数在2012年底就已经超过了5百万辆, 是当时洛杉矶的两倍多。
洛杉矶是怎样走出雾霾困扰的呢? 洛杉矶对雾霾的治理也不是一帆风顺,与目前的中国一样,对改善公共环境,有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汽车制造业反对任何对其利益有损的治理措施,环保人士则要求政府尽快立法引入严厉的环境保护措施。
由于双方的博弈,在雾霾主要原因被揭示后的20多年,也就是直到1975年,才通过立法实现了所有汽车都安装了尾气净化器。当时的尾气净化器是60年代发明的一项汽车环保新技术,对该技术的强制运用,被认为是治理洛杉矶雾霾的一个具有实质意义的关键技术举措。
由于洛杉矶是最早强制使用尾气净化器的城市,结果不但治理了雾霾,同时还顺手牵羊,为美国打造了一批目前在世界领先的尾气净化器生产厂商,让美国人掌握了尾气净化器最关键的核心生产技术。
洛杉矶通过强制使用尾气净化器来治理雾霾的经验给中国什么启发哪?
第一是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就是一对相克的对立体。
第二是环境治理,尤其是对目前雾霾困扰的治理,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发展新技术。
第三为尽快地有效治理雾霾,一个有决心的强势政府会更有作用,因为一旦有了新技术,强势政府就可以使用政府资源,以最快速度强力支持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在洛杉矶的治雾霾史中,好莱坞明星、家庭妇女、良心科学家、铁腕政府官员都做出各自的努力,无人置身事外。治理雾霾,无人能置身事外
随着深入采访和了解洛杉矶这座城市70年来、时至今日仍在进行的与空气污染斗智斗勇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到,治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它的成功首先需要一个有远见、有作为、对居民负责的政府;然而,它又绝不仅仅是那些行政官员的责任。在洛杉矶的实践中,立法机构、科学家、企业界乃至每一个普通人都参与其中。
对于洛杉矶公民而言,一方面,他们关注自己身处其中的环境,勇于向政府和污染企业问责;另一方面,他们从个体做起,自我约束,身体力行做出改变。
毋庸讳言,要牺牲自己已经习惯并甘之如饴的生活方式,很难。但在今天的洛杉矶,我见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在车行天下的城市里减少开车、尽量拼车、购买清洁汽车,或者干脆选择骑自行车和步行。他们相信,每个人都做一点小事,自己生活和热爱着的城市便会大大不同。
除了美国外,日本、韩国(专题)、英国等,都曾被雾霾问题缠绕。事实上,任何一个有志于发展工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国家或者地区,都曾经或者正在遭受雾霾的惩罚,在人类工业革命兴起200多年之后,中国人的确是比较晚才直面雾霾问题。
日本雾霾
二战之后,日本人重新全面启动工业技术的建设,相应的环境污染也随之而来。1960年到1972年间,三重县四日市因大气污染,引发了几乎包括所有市民在内的哮喘疾病,并由此成为日本四大公害病之一,直接或者间接因为哮喘病而死去的人,也在10000人左右。
和伦敦的雾霾一样,日本雾霾的祸首依然是企业排放出的硫氧化物(SOx)。冬季是日本雾霾高发的季节,就像北京的冬季。
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原料和燃料低硫化”,使进口原油低硫化,火力发电厂使用低硫重油,推广使用重油脱硫技术等;“排烟脱硫”,通过技术去除废气的硫磺成分;“促进能源节约和向污染低的产业结构转型”,减少对石油能源的依赖,尽量使用清洁能源。
真正摆脱雾霾的噩梦,日本差不多也花了30年的时间。
韩国雾霾
韩国的经济起步,比日本更晚,80年代初期工业经济开始大面积起飞,随之而来的空气污染,河流污染、森林污染十分严重。90年代初首尔因为大气污染严重被评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可贵的是,韩国政府勇敢地承担起治理污染的责任。以首尔为例,政府对工厂、学校等诱发人口集中设施的新、扩建进行总量控制,同时规划“核心城+卫星城”的组合发展,周边有20多个卫星小城,分散了30%的城市人口。核心城与卫星城之间地带,用森林和农地进行分割。在私家车控制上,首尔的办法是以税费来抑制私家车的增长与使用。之后随着韩国产业升级,首尔韩国大气质量有了本质性的好转。
伦敦雾霾
伦敦的雾霾最早,也最被人熟知。英国或者伦敦是工业革命兴起最早的地方。根据历史记载,1950年以前,大约100年间,伦敦至少出现过10次大规模的雾霾事件。1952年是雾霾的高峰期。
1952年12月5日至12月10日之间,大雾遮盖了伦敦城市。和我们今天的境况一样。司机连前方不远的车辆行人都见不到,演艺场馆和美术馆以“观众看不见舞台”的理由,停止演出或展览。人人眼痛、鼻痛、咳嗽不止。医院接收了大量因呼吸道疾病需接受治疗的人。
科学家记录下了这样的场景:“污染物遂浓缩形成为值数仅为pH2的强酸性、高浓度的硫酸雾。亚硫酸气体的正常峰值浓度为 0.1 ppm 至0.7 ppm ,悬浮颗粒的正常值为 0.2 mg/m3 至 1.7 mg/m3 ,超出即属异常。”这大概是比较早的关于空气pm2.5的数据记录了。
伦敦雾霾期间,这个城市死亡4000余人。诸多老人和儿童为慢性病患者,在其后数周间,8000余人死亡,合计死者数达12000人以上。
为解决雾霾问题,英国政府在1950年代接连出台多项燃料使用规范,制定禁止工厂排放的基准,1954年,英国政府推出“伦敦城”(City ofLondon Various Powers Act 1954),1956年推出“大气净化法”(Clean Air Act)。通过这样的政策改良,至1975年,伦敦每年的雾日已下降到15天;1980年更下降到5天,伦敦终于走出雾霾,重现蓝天。
为治理空气污染,伦敦付出了30年的时间!
如今,身处雾霾中心的我们,还要承载多久呼吸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