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1月24日,大陆股市创业板再度杀跌、国债期货尾盘大跳水,究其内因是中国央行已悄然完成六年来的首次加息。而1月25日,国债期货延续下跌,创出近一个月的新低。
创业板和国债双杀的局面至少已有两三周没有出现,而上周不是刚“降准”投放6,000亿?至少市场上的流动性不成问题,那么到底到底哪里出了问题?直到中国央行盘后公布: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基本稳定,结合近期MLF到期情况,对22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455亿元,其中6个月1385亿元、1年期107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95%、3.1%,较上期上升10个BP。这意味着中国央行已经采取了“变相”加息的手段来缩紧长期的市场流动性,此举到底有何深意?
暗度陈仓
如果认为央行这是在投放流动性,那就错了,真正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较上期上升10个BP”。它的意义非常重大,意味着政策利率近六年以来首次上调,因为一年期存贷款利率最后一次上调是2011年7月。因为流动性风险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风险—近期刚刚在债市上演(去年是股灾)。因此利率的上行很有可能继续以隐蔽的、偷偷的形式展开。而这恰恰是北京制定的悄然“加息”的战略精髓所在。
之所以说1年期MLF的利率(中国央行把钱借给银行的利率)正在成为实际上的基准利率,复杂一些是与正在构建的利率走廊有关,可以简单理解为,MLF现在是央行给银行放钱、尤其是长期限钱的主要工具。它的利率足以影响到更广泛层面的利率。银行用高等级的抵押物向央行借钱,尚且需要这个利率,更何况其他机构、企业和个人向银行借钱?
要利率还是汇率?
中国央行选择此时加息的原因,其实就是随着特朗普(专题)上台,中国面临的掣肘开始日益显现:稳住汇率,利率狂飙,股债双杀;稳住利率,汇率狂跌,资本疯狂外流。先利率,还是先汇率?
显然,央行已经将“汇率”摆在“利率”之前了。一方面人民币(专题)和外储临近敏感点位,另一方面实体经济也不差(四季度GDP 6.8%超预期)能够承受小幅加息。这就意味着利率易上难下,货币之水已收难放。
中国央行明确释放流动性紧缩的信号,中国农历春节后资金面预期悲观。央行在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明确自出“衡量银行体系流动性松紧程度应更关注利率指标,而非简单观察央行操作量。”央行在节前时点释放收紧流动性的信号,意味着节后对资金面的约束是必然。当然,这是内部的应对之策,外部的话除非特朗普交易彻底逆转,美元、美债收益率重新下跌,至少也要等中国决策者先看清特朗普。
被动变主动?
从内部予以应对,而不是守株待兔地等待特朗普交易反转,尽管这意味着短期内中国的股市、债市和楼市(专题)等资产价格会受到抑制,但可以避免崩盘式的后果及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1月20日央行进行的是“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针对的主要是春节期间现金流出量大的几家国有大行。其与降准的区别在于,银行需要付息,资金成本不超过28天期逆回购利率2.55%,而且春节后就要相机收回(降准是长期的);与MLF的区别在于,银行不需要质押债券。
反过来想,央行如此用心良苦,连放点过节钱都要如此精心设计,看来这次悄然加息是动真格,至少这笔资金的利率会维持一年,而且此时上调利率的信号意义明显,说不定接下来几笔MLF就都是这个利率了,毕竟一旦上调又很快下跌反而会给市场错误的信号。
既然外部因素难以左右或者改变,那就做最好的自己,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把所有的掣肘当作浴火重生的动力。一要避免系统性风险,二就是真正推进改革,而这两者正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的两大最重磅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