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周三,特朗普(专题)总统与迈克·彭斯副总统访问国土安全部后,走回椭圆办公室。 Doug Mills/The New York Times
华盛顿——冲动鲁莽、凭本能行动、相信有广泛而隐蔽的阴谋在对他进行暗中破坏,渴望斗争,更倾向于其助手所称的“另一种事实”,特朗普上任没几天就已经表明,他几乎是一位史无前例的白宫主人。
到了晚上,他待在白宫里看电视或是浏览社交媒体,通过Twitter发布他对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做出的即时判断。他关注零星的意见,觉得它们和经过仔细研究得出的报告一样重要。他诋毁情报专业人员的结论,然后又否认自己这么干过。他在冲突和混乱中如鱼得水。
每隔四年或八年,这座首都都要努力去适应新总统的各种方式,对于它来说,特朗普算得上是个大挑战。很少有哪个总统会像特朗普这样,对各种随机的意见做出反应。不管他是因为打开电视看到了什么而发的推,职业政府官员和国会议员都得从那些随机的推文里揣测政策。
虽然当特朗普还是候选人的时候,这种习惯就已经导致了议论和惊讶,但如今他已经是国家统帅,他那140个单词的声明带有奥林匹亚山闪电的力量。在刚过去的24小时里,他威胁要派遣联邦力量进入芝加哥(专题),并发誓要调查他自己提出的不实说法——11月有300万到500万的非法投票,令他输掉了普选。即便在他每天签署政令推翻各部门施行已久的政策之时,他也没停止过咆哮。
特朗普的顾问说,他这些愤怒的、确实有些冲动的做法对于选民来说很有吸引力,因为这表明他是一个积极行动的人。在他们看来,有些人抱怨他抓住虚构的选票造假或就职典礼人数问题不放,只是在想方设法削弱他的合法性。
然而,他自己的一些顾问私下里也担心他总是挑起不必要的战斗,以及乱发消息。他们讨论过要拿走他的手机,或者取消他的Twitter帐户,但是这位总统打算保留自己对世界发言的渠道,对这些建议不屑一顾。
其结果每天都在显示出来。周二晚8点,比尔·奥雷利(Bill O'Reilly)在他的福克斯新闻台(Fox News)节目中播放了一个关于芝加哥犯罪危机的片段,访问了一位专家,探讨总统是否可以介入。这位嘉宾称芝加哥的暴力是“浩劫”。
到了晚上9:25,特朗普发出了一则推文,使用了奥雷利的节目里一闪而过的统计数据。“如果芝加哥不能处理现在这场可怕的‘浩劫’——2017年就有228起枪击(专题),42人丧生(比2016年增加24%)——我会派联邦的人进去!”总统写道。
周二,记者追问白宫新闻秘书肖恩·斯派塞(Sean Spicer),如果总统真的相信假选票广泛存在,那么为什么没有下令调查,后来,在周三上午,特朗普发了一条怒气冲冲的推文,说自己会这么做的。
不同于以往任何总统,特朗普是电视与社交媒体的产物,是一个迷恋尼尔森(Nielsen)收视率的真人秀明星,凭着一个强悍的Twitter帐户,他得到了这片国土上最高的官位。
林登·B·约翰逊(Lyndon B. Johnson)总统曾在椭圆办公室里放了三台电视,这样他可以同时观看所有三个电视网的夜间新闻。但是,随着24小时有线电视时代的到来,其他总统证明自己应该避开无休止的电视喧嚣,以免出现反应过度的情况。
乔治·W·布什(George W. Bush)总统总是说他尽量不看电视新闻。(“对不起了,”他会对电视记者这么说,露出一个难为情的笑容。)奥巴马则选择在深夜看ESPN台的“体育中心”(SportsCenter)节目。
特朗普却不然,他虽然不怎么读书,却是电视和社交媒体的忠实消费者,它们显然指导着他的行为。例子比比皆是。
大选之后,他正在为担任总统做准备,一天,福克斯新闻在上午6:25播出了一个大学生燃烧美国国旗的片段。上午6:55,特朗普在Twitter上写道:“不应该容许任何人烧国旗——如果他们这么做,就得承担后果——要么失去公民资格要么坐一年牢。”
同样,关于新的空军一号和F-35战斗机高昂成本的推文,也是在新闻报道之后很快发出,而不是在政策简报之后。
至少到目前为止,特朗普已经表明,他不相信其他总统在他们自己身上施加的限制。周三,道琼斯(Dow Jones)工业平均指数超过两万点后,由工作人员管理的特朗普官方Twitter帐号发了一则消息,宣布这“很棒!”,虽然其他总统都遵循不评论每日股市涨跌的原则。
芝加哥这件事的宣言也提供了一个例子。通常来说,威胁派遣联邦力量进入美国最大的城市之一——特朗普先生没有说明他是指国民警卫队、联邦调查局,还是任何其他机构——这种事可不是能随便说说的。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布什花了至关重要的几天时间,与助手私下讨论是否需要接管路易斯安那州的国民警卫队。
特朗普认为,在发表评论之前没有必要进行这样的深思熟虑。正如他在自己的就职演说中所说的那样,现在是“行动的时刻”。但他的行动与言辞是否一致,在他就职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里,情况尚不分明。(Michael D. Shear自华盛顿、Maggie Haberman自纽约(专题)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