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06 03:54:03
我太太在多伦多的第一份工作
2008年这一年,无论是大到世界范围内,还是小到我最关心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加拿大都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我们这个三口之家,2008年也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在所有经历的事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我太太在多伦多的第一份工。
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这是我太太在多伦多地区的第一份工,当然也是第一份专业性的工作,因为之前她曾在温哥华打工两年支持我上学。谈到太太的第一份工,要从她今年上半年去college学习开始。
2007年的圣诞节,我们移民加拿大5年来第一次回中国探亲之前,太太的EI已经拿完了,我们找到了她的职业顾问(employment consultant)Ivy,她很爽快地与太太见了几次面,由于太太对自己的英文信心不够,前两次是我陪着她去的。
Ivy是个经验很丰富的职业顾问,她认真的查看了我们准备的我太太的实实在在的工作简历,询问了她以前在大学所学课程和毕业后在中国工作的情况,她觉得可以推荐太太去本地学校学习会计(Computerized Accounting),因为她的会计专业比较接近她的背景。
在Ivy协助太太完成了有关EI资助会计学习的申请表填写后,一周后接到了联邦人力资源部的资格审查人的电话,电话中审查人反复询问了关于选择会计专业学习的理由、学习后能否保证很快找到工作、英文对于学习的障碍等问题。因为全英文的对话、中等偏快的语速以及旁人无法帮忙的情形,给真心希望去 college获取本地的文凭来寻求新的职业机会的太太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中途险些都想放弃了。
在我的行动上的支持(帮她准备电话面试内容)和语言上的鼓励(模拟Interview)之下,太太终于闯过了这关,并且很兴奋地在回国探亲之前拿到了college学习的许可证。
接下来的工作相对比较简单了,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学校,并通过其入学考试。我们所在的Newmarket市的College只有三所,但Seneca的会计专业需要英文12级,且学习时间超过一年(政府资助的最长期限为10-12月),所以只能放弃。剩余的两所学校通过网站资讯和实地了解,我们最终选择了 CDI(现改名为Everest College)。原因很简单:所用教材为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是复印本或者自编本),课程相对实用(包括合理的课堂教学和上机时间)。入学考试也难度并不大,无非就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英文和初中数学的程度。
2008年1月20日,太太终于踏入了CDI College的大门,开始了艰苦的会计专业学习。相信每个在加拿大专上院校学习过的中国人都会有相似的感受──入门容易出门难!第一堂课下来,太太回来沮丧地告诉我,她几乎在听天书,由于老师的正常语速的全英文教学,同学中又没有第二个中国人,她不仅听不懂而且还找不到人问,只好自己坐在那里啃课本。
18年后重返校园的太太,面临的学习上的起步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中国人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再次发挥了作用。太太白天上午上课、下午上机、晚上挑灯夜战至12点,加上旁边有老公和女儿的答疑解惑,内容既有英文上的、还有会计上的。几周以后,太太显然初步适应了全英文的教学环境,只是她胆子小,只有老师在课堂上点到她的名,她才尽自己所能回答问题;除此之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相对偏少,所以英语听力有长进,但是口语还是相对较弱。
且不提这学习过程中的种种酸甜苦辣、婉转曲折,最终在2008年6月底太太以平均89分的优异成绩毕业了,拿到了自己向往已久的电算化会计大专文凭。
但是毕业后的喜悦是短暂的,因为更艰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还在后面──找工。对于找工作,常常有人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这大路小路最终都会聚焦在城门口──“面试”这一关,并且成败的关键最终就在这一关。
在毕业之前的那几周,每天晚上上床睡觉前,太太爱唠叨的一件事情而我不爱听、可是又不得不听的一件事情就是关于找工作。她老是说,怎么找得到工作啊?谁谁谁毕业后一年多才找到工作,谁谁谁以前在国内都是做会计的、有很强的专业背景都还没有找到工作,总之一句话想给自己找不行的借口。
我心里想,当兵的还没有上战场就已经胆怯了,这个仗还怎么打?记得我和太太很喜欢看的一部国内流行过的电视剧叫做《亮剑》,里面的主角李云龙在电视里有句流行语“面对强大的对手,明知不敌也要依然亮剑……”,听起来那是何等的豪迈和勇气啊!为何太太这时候没有想起这句台词呢?每当这时候,我只能以自己亲身经历安慰她,只要自己主动出击、勇于进取,很快就会找到工作的。
我们开始了找工前的程序化的准备工作:改简历,网上查找招工广告,用传真或者电子邮件发简历,等待对方的回应。关注的招工广告,除了常见的Job Bank, Monster, Workopolice等,也关注本地的报纸Classified栏目。通常按照经验来讲,如果发出一个工作申请后,在一周内都没有接到回应,就意味着雇主对你已经没有兴趣了。
不知是我的鼓励,还是太太的坚持不懈起了作用,开始发简历的第二天,太太就接到一个留言,要她回电话。收到这种电话一般不要急着回话,因为在这之前你有三个工作需要完成:通过以前的招工广告或者411.ca立即查到用人单位的名称,再次浏览一遍职位的名称和要求,准备一下电话面试的简单问题和可能更进一步的正式面试。
对于第一个雇主来电,太太在我的鼓励下,既兴奋又紧张地给用人单位回了电话,显然雇主对于她的结结巴巴的英文不太满意,借口正在开会叫她晚些时候再打过去,之后就再也不接电话了。
直到第三个工作申请,太太才得到面试机会。那个公司离我家步行只有20分钟。雇主Ron需要一个临时的记账员(bookkeeper)兼做接线员,按照太太当时的说法,“开门后第一眼看到一个日本老头儿,但是一听他开口讲话,完全没有一点日本式的口音,”因为他是一个在加拿大出生的、第三代的日本人,并且有着三十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
面试比想象的要简单的多,雇主大谈日本文化的特色,以及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亲密关系等等,直谈了一个多小时,太太基本上作为一个偶尔参与的听众。最后,太太以第二天就可以上班的答复作为结束。太太实在是万万没有想到,在毕业后刚好一个月的时间,就这么轻松地搞定了第一份专业工作。
找到了第一份工的太太,又恢复了忙碌的身影。在学校学习的基本会计知识,与实际工作的要求相差甚远,例如:在学校学习的会计软件并没有用武之地,该会计公司只使用他们已经用了几十年的老软件。此外,每个公司的要求通常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很多东西还是边干边学。
因为太太英文还是不够娴熟的原因,加之小公司也没有太多的陌生顾客来电,Ron在一个月后放弃了让她兼做接线员的要求。但是对于Ron要求的会计工作,太太还是尽心尽力的,充分发挥出了她工作细致认真的特点,基本做到了有条不紊。
其间,由于太太英文听力上的理解错误,工作中也发生了几次尴尬的情形,但是由于很快被发现并且虚心纠正了,也没有给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同时,太太也发现两种文化上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长着亚洲人面孔的Ron并没有亚洲人的思维方式。他对太太提出的改进意见包括:说话不喜欢盯着对方的眼睛,声音不够响亮,有时候没有完全听明白工作任务的情况下就开始去做造成了一些小的失误。
太太感觉真正会计工作的内容并不难,但是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对于移民来说相对较难,需要一个较长的学习和适应的过程。同时她还认为,对于每一个移民到加拿大的人来说,挣钱养家糊口固然重要,但是真正融入这个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实现自身的价值会更加重要。而实现这一步的关键就是要能放下身段,不断提高自己的英文水平,大胆地用英文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表达自己,不必过分担心自己的发音或者语法,说错了随时纠正就是了。
四个月后,当太太因为公司业务不饱满被layoff的时候,我知道她心里还是有些难过的,但是凭心而论她在工作中的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还是有目共睹的;更何况,太太认为自己这四个月的工作经验还是很宝贵的,毕竟在这四个月的工作中确实学到了一些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现在,太太已经在开始着手第二次找工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