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经济学”—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图)

“特朗普经济学”—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月20日,“特朗普(专题)时代”的钟声鸣响整个世界。特朗普正式入驻白宫,正式推行他的治国方案。

  特朗普在侯任期间所主张的一系列带有保守主义和孤立主义的经济政策被有些专家称为“特朗普经济学”。

  1月18日,清华大学全球共同发展研究院发布了题为《“特朗普经济学”与中国:一场不可避免的“经济战”?》的报告。报告的两位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巍副教授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的张玉环,对于“特朗普经济学”的思想来源、具体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分析。

  唐纳德·特朗普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主张,这些政策主张迥异于之前历届美国政府的既有政策。特朗普的经济政策直接迎合了中下层选民的心理,加强基础设施、振兴制造业可以创造就业,提高关税可以减少国外竞争,这也是特朗普为在全球化浪潮中受挫的蓝领阶层兑现承诺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为政策的实施增加了民意基础,另外,共和党同时控制参、众两院,又为特朗普推动其政策提供了国内制度基础。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特朗普经济学”在美国国内和国际在两个层面上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特朗普经济学”—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图)

  凤凰国际智库将报告内容精编,“五问”特朗普——

  又要基建又要减税,钱从哪来?

  减税留住了一家企业,留得住整条产业链吗?

  坚持孤立主义的贸易政策,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同意吗?

  TPP说退就退,贸易伙伴能接受吗?

  侯任总统的经济政策违反《国际法》,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还算数吗?

  又要基建又要减税,钱从哪来?

  从2009年到2015年,美国政府累计财政赤字为7.15万亿美元,另外,从2009年1月到2016年12月,美国联邦政府债务从的10.6万亿美元已增长至19.9万亿美元,据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测,2016年底美国国债占GDP比重将达到106%。特朗普上台后面临的是不断增长的财政赤字以及20万亿美元的国债,他承诺的减税计划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企业和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经济增长和就业能产生有利影响,但政府若不削减财政开支,美国面临的财政负担也会日益增加,但事实是特朗普还将增加军费开支。这意味着,特朗普将面临比奥巴马更加严峻的“财政悬崖”问题。2017年3月,美国将再次迎来债务上限问题,这将成为特朗普上台后面临的第一个重大棘手难题。从长期来看,庞大的财政赤字以及公共债务将制约美国投资增长和经济发展,特别是市场对美元的信心。

  

“特朗普经济学”—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图)

  减税留住了一家企业,留得住整条产业链吗?

  特朗普提出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促进制造业回流等政策并无新意,奥巴马上台后通过实施“优先修缮”计划改善了部分交通基础设施,同时也提出了设立基础设施银行的计划,在重振制造业方面,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创新网络等政策,使美国的高端制造业得到了新一轮增长。特朗普尚未细化其制造业振兴方案,他能在多大程度上超越奥巴马政府仍需进一步观察。

  从特朗普已有言论及举动来看,特朗普重振美国制造业的方式可谓“恩威并施”,一方面宣称对将生产线转移到海外的企业征收惩罚性关税,另一方面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海外企业回流。近期,美国印第安纳州空调制造商开利以获得10年内免除700万美元税务的条件打消了将1000个工作岗位转移至墨西哥的想法,特朗普将此事看作是其留住制造业岗位的成功案例。2016年12月14日,特朗普载纽约(专题)与一批美国科技业巨头进行座谈,讨论了就业、减税、中国、将国外资产转移回国内、教育、基础设施、减少外国政府限制美国公司在海外开展业务的法律法规等话题。IBM在同一天公开回应了特朗普所一直主张的“制造业回迁”,该公司CEO罗睿兰称,计划未来4年内在美国招聘2.5万名员工,大力扩充其美国员工的规模,并且还将在未来四年内花费10亿美元用于员工培训。最近三年,为了降低经营成本,IBM减少了数千个美国的工作岗位,并将工厂转移至中国、印度等国家。目前,罗睿兰已加入了特朗普的商业政策顾问团队,其团队还有苹果、特斯拉、Facebook、甲骨文、思科、亚马逊、微软、英特尔等大公司的负责人。

  然而,特朗普的“制造业回迁”政策遭到了不少经济学家的质疑,一是其他制造业企业可能会效仿开利空调以将生产线转移至海外威胁政府从而获得税收减免优惠;二是长期来看,留在国内的制造商可能因高昂的成本面临财务危机,而政府则不得不对其采取救助措施,这种做法反而会增加政府财政负担;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会破坏以“规则”为基础的美国经济治理体系,取而代之的则是赤裸裸的“交易”行为。何况,美国已经不具备大规模复兴制造业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任何一个制造企业都不是单个的存在,而是必须依托特定的上下游产业链条,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吸引制造业回流必将面临巨大的挑战。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就此指出,全球在制造业方面的工作数量都在下降,特朗普不可能把许多高薪制造业工作带回美国,并将特朗普的经济政策斥为“巫术经济学”。

  

“特朗普经济学”—名垂千古还是遗臭万年?(图)

  坚持孤立主义的贸易政策,民主党和共和党“建制派”同意吗?

  特朗普作为共和党中的“异类”,竞选之初就未被认真对待,大选之前也并未得到共和党高层的广泛支持,竞选阶段提出的极端经济政策主张不为两党接受。大选结束后,特朗普已逐渐向“正轨”靠拢,但其部分主张仍然会遭到两党质疑,例如,特朗普提出的具有强烈保护主义的外贸政策容易引起两党反对,尤其是对华贸易保护政策,两党都倾向于同中国继续发展强劲的贸易关系,保护主义政策还会损害美国商界的利益,同时引起贸易伙伴国的报复和抵制。至于特朗普充满雄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其团队声称资金来源依靠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通过减税鼓励企业参与投资,不会对政府财政带来过大压力,但是共和党和民主党对此都不看好。奥巴马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时也面临两党的共同反对,例如建立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计划在国会碰壁,最终搁置无果。作为“反建制”的特朗普如何弥合同两党之间的分歧,获得两党传统政治精英的支持,使其政策能够推行实施,这也是其上台之后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TPP说退就退,贸易伙伴能接受吗?

  特朗普的这些保护主义和民族主义政策必然会遭到国际社会甚至是美国传统盟友的反对,严重者可能遭致报复,这将破坏整个世界经济体系的稳定性,而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自身利益将首当其冲遭受损失。当今世界是个高度相互依赖的世界,世界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已经在贸易、金融、货币和产业链条上形成了非常复杂的相互依赖的网络。特朗普想要逆转全球化和相互依赖这个基本趋势,将面临严峻的困难。特朗普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本土主义,都将加剧美国的经济伙伴国的疑虑,比如其退出TPP的行为将极大破坏美国的战略信誉。而特朗普提出退出或重新对NAFTA进行谈判,这将给加拿大和墨西哥带来灾难性后果。中止北美自贸区将导致加拿大的汽车工业及其他部门出现大规模失业问题,将使加拿大的出口减少4.5%,国内生产总值下降4%,70多万人失去工作。

  不仅如此,其采取的对外强硬立场也会遭致其他国家的报复,这将威胁美国另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Marcus Noland撰文指出,如果特朗普实施他竞选时的贸易主张,洛杉矶(专题)将是全美受影响最大的城市,预计加州将有64万人失业,大约占私人企业职位总数的4%。而这只是全国失业的冰山一角。其中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航空航天产业以及其他依赖出口的行业将遭受重创,而且美国的批发零售业也将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特朗普过于利己主义的经济政策究竟能走多远还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

  侯任总统的经济政策违反《国际法》,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还算数吗?

  特朗普部分经济政策将违反已有的国际经济规则,从而使美国面临着国际法困境。自从1944年以来,美国就一直致力于在全球建立一个自由主义国际经济秩序,尽管美国有时候也不吝采用单边主义政策,但总体上是要维护这个秩序。目前,特朗普的一些激进主义对外经济政策,将违背以WTO为核心的国际经贸规则,属于是要“自毁长城”,必然使美国政府的信誉扫地。如果美国政府还在乎其在国际社会中以榜样和楷模为中心的“软实力”,就必然要遵守国际规则和国际法,这使得特朗普的部分经济政策难以成为现实。

  总之,尽管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和候任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大胆、激烈且不乏激进的政策主张,而且颇为搏人眼球。这令一部分人激情澎湃,认为特朗普将开启一个新的伟大时代,也令一部分提心吊胆,认为特朗普将让世界经济陷入类似于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的经济大混乱。但是随着特朗普正式掌权之后,这些政策究竟是变得“平庸化”,还是依然保持其“锐利性”,还需要一定时间的观察。

  尽管这些政策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落地,还存在很大的未知性,但它增加了未来美国经济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更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些经济政策有的违背基本经济规律,有的是在逆时代潮流而动,有的是以伤害他国利益为代价,因此这些经济政策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各种挑战。如果特朗普真能借助这些政策工具提振美国经济、增加就业机会,那么特朗普将有可能成为美国战后历史上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伟大总统”,如果他不能有效面对这些挑战,其经济政策归于失败,特朗普将可能成为最为臭名昭著的总统,更受当初一开始就不信任他的精英界人士的嘲弄。特朗普的历史命运将没有中间选项。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