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谢琰移民加国后的闲逸雅淡生活

书法家谢琰移民加国后的闲逸雅淡生活

2012-11-06 01:36:18  来源网站:加拿大都市报

书法家谢琰移民加国后的闲逸雅淡生活

谢琰在自己的书斋“怀玉堂”。

温哥华藏龙卧虎,高人颇多。谢琰的书法雅致闲逸,沖和淡远,如行云流水,选取书写的诗词读后更是余香满口。他的书法,不但字里行间透着大雅,所用纸张、装裱、印章亦相当讲究,整个作品浑然一体,美轮美奂,堪称精品。

记者想採访谢琰,是因为在一位篆刻家手中看到了他与同学夏伟良合作的一本书《去国偶吟》,夏伟良写诗词,谢琰抄录,诗意书法相得益彰。整本书以经折装的装帧,配上精美的印刷,让人爱不释手。记者借问何人可以雅到这么奢侈的程度,也想知道出版此书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贵族”。

与癌共存 老得自在

採访是在谢琰的家,离UBC不远,环境优美,后院花木葱笼,书斋中他的很多书法作品散发着墨香,正面墻上挂着他老师林千石书写的“怀玉堂”三字。

与谢琰交谈相当轻松愉快,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很有感染力。记者在他家里见到他时,他刚刚病癒出院,见到记者中气很足地说:“温哥华所有的医院我都住过了。我进医院就像住酒店一样,而且是免费的,提个小包,带几本好书就住进去了。”因为过去买了保险,他住医院还是住单间。他说:“吃的比飞机餐好。”当朋友问候他最近好不好时,他的回答往往是:“进了医院,还没进殡仪馆。”

2004年,谢琰得了前列腺癌,这些年,他以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研习书法、向主流推介中华文化、做自己喜欢的事,他不与癌症搏斗,而是“与癌共存”。

名师启蒙 静心临池

谢琰1936年生于香港,青年时代到UBC大学留学,之后赴苏格兰Strathclyde攻读图书馆学,毕业后在UBC亚洲图书馆工作了30多年,一生做这一份工作,直到退休。他在图书馆任中文部主任,酷爱阅读的他坐拥书城,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书法艺术也是他的至爱,研习了40年,多次统筹书法家联展,举办个人书展,将书法艺术介绍给主流社会。

与书法结缘是在1965年,谢琰母亲去世的那一年,他的悲痛情绪难以平復,感到生命的无常和无奈,身在海外找不到良师指导,他开始临帖,看书自学。机缘巧合,1967年5月,他回香港探亲,认识了着名书法家林千石,成为林千石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学行书,以米芾为主,兼学黄庭坚。他留港只有短短的三个月,经过老师的启蒙,收穫颇丰,林千石不但教他技法,还指导他怎样观察和分析,引导他走上了正确的路。

70年代林千石移民温哥华,谢琰就有机会更多地聆听老师教诲。谢琰说:“老师勉励我多读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典籍。”他记得老师的教导:“技法只需三五年就可学到,个人的学问则需要一生不断学习,多读书才能培养出书卷气,作品自然雅。”林千石还提醒他:“多思考、多看,养你的笔,小心习气的形成,字太熟则无新意,不可不慎。”谢琰说:“这些话深深烙印在我心,成为终身学艺的指南,感谢老师给了我一条钥匙,打开了书法大门。”从静心临池,到潜心创作,他在书法中找到了心灵栖息之所。

行书如行云流水,变化多姿,给他笔墨发挥的自由空间,是他最喜爱的书体。无论是用笔、结字、布白都力求做到沖和淡雅,书法和文字结合营造宁静的意境,反映追求闲适的生活情趣。

他说:“21世纪是电脑和高科技时代,追求效率,紧凑的生活步伐使我喘不过气来,我的心灵需要一服清凉剂,从物质世界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他与古人一样赏月、观雪、看花、倾听流水、虫鸣、鸟声。他写了一组《禅诗四则》,用浓茶色小正方纸写成,裱在深棕色的绫上。四组诗分别是: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茶影中残月,松声里落泉;掏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

书法为媒 传播中华文化

谢琰的书法,所写的词句让人读后余香满口,与秀雅闲逸的书法相得益彰。谢琰1993年在SFU林思齐国际交流中心举办以四季为主题的个人书展《诗境书情》,从大字到小字,从节气名称开始,以小雪、霜降、芒种、惊蛰两字代表四季;接着是四字,踏雪寻梅、红衰翠减、雨肥梅子、鹅黄嫩绿;随后是五言七言诗,春天用赵师秀的《约客》,夏天用柳宗元的《夏昼偶作》,秋天用白居易的《夜雨》,冬天用白居易的《问刘十九》;接着是小字写的词和散文,春天是苏轼的《望江南》,夏天是苏轼的《鹧鸪天》,秋天是姜白石的《念奴娇》,冬天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整个主题精心构思编排,每一个季节的作品用不同颜色装裱,主题集中又富于变化。他说,季节的变换,展示了循环不息的秩序性和不可思议的奥妙,引起他的无限联想,撩动了他的情感。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他联合书法家们举办了多次展览与西方社会交流,每次展览书写的中文内容都有英文翻译。1983年他与温哥华书法家合办《艺舟击楫》,继而统筹主办多个国际书法展览,1985年和1995年两次举办《翰墨因缘》中日书法家联展,分别在温哥华UBC亚洲中心、维多利亚艺术馆、阿尔伯塔大学美术馆、加拿大工艺博物馆、缅省班顿市艺术馆及美国乔治亚州艺术馆等地巡迴展览;2001年举办《圣言书艺展》,邀请温哥华、香港、美国和日本书法家参展,在香港城市大学和UBC亚洲中心举办;2009年,举办《书艺友声》,邀请林千石门人在温哥华中山公园联合举办书法展览。

谢琰举办了四次个人书法展,1978年为中华文化中心筹建举办义卖展览;1993年《诗境书情》;1998年《尺素寸衷》;2007年《墨韵心声》。他的个人作品展,主题统一,文字和形式都富于变化。如《尺素寸衷》的23张作品选自古人的短简,虽然时代不同,篇篇都是精简凝练的佳作。作品的装裱,独具新意,将作品裱绫后配以镜框。他还将书法写在近似正方形的宣纸上,突破传统形式,探索新的方向。

他还与陶永强律师合作选取叶嘉莹的诗词做成《独陪明月看荷花》,叶嘉莹的诗词,谢琰的书法,陶永强翻译成英文。翻译也是谢琰的爱好,曾与王健、李盈合译《论语百则》。

琴瑟和鸣 珠联璧合

谢琰喜欢写让他感觉有共鸣的句子,用以自娱,也跟有缘人分享。更难得的是,太太施淑仪是他的知音。施淑仪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后留学美国,中英文造诣俱佳。

谢琰给记者看一个非常精美的大盒子,打开后是16张美轮美奂的书法作品,他说,别人结婚纪念日送鉆石,他送给太太的是两人共同喜欢的宋词,装裱的纸,用的是太太喜欢的龙船窑颜色。作品写在正方形的纸上,这种规格叫做“丁方”。选取的宋词意境悠远,让人如沐清风明月,似饮甘露香茗。

他们还合作出版了一本书《月与镜》,施淑仪与梁锡华将英国诗人布哈恰的作品合译成中文,谢琰抄录成书法,中西文化融为一体,别具情趣。

有所为有所不为

谢琰没有手机没有电脑,不跟这个时代的潮流,率性地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说:“我做人圆融但和而不同,养生之道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只求清净,远离喧嚣。”

从第一次办展览开始,谢琰就开始做公益。50年代,来温哥华在UBC留学的谢琰参加了青年人组成的海锋会。他拿出旧日海锋会合影,指着后面最右边站立的青年说:“那就是我。”当时他是篮球队的后卫,他们的队在华埠的比赛中获得了冠军。为了给中华文化中心筹款,海锋会为他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展览义卖,筹得善款2219元,以海锋会的名义捐给中华文化中心作为筹建之用。

以后多年,他召集书法家们办联展,举办个人作品展,筹来的款项全部用于做慈善,支票直接写慈善机构的名字。

《去国偶吟》这本书,他和同学夏伟良合资印了500本。出这本书,目的一是纪念他们两人多年的友谊,二是为了做慈善。每本以40元义卖,所得款项全部捐给资助大陆青少年教育的机构。平时有人找他求字,所得款项也悉数捐给慈善机构。他感谢上天的厚爱,也希望尽力帮到有需要的人。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