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女孩 用移民血泪史打动全美

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女孩 用移民血泪史打动全美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女孩 用移民血泪史打动全美

  14所名校,包括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专题)女孩,

  用移民(专题)血泪史打动全美

  这两天,美国大学录取结果出炉,一个来自加州奥兰治县艺术高中的18岁华裔女生萧靖彤刷爆了朋友圈。

  可以说,她是近年来最牛高中生。因为她申请的14所美国高校,全部通过申请,录取成功率为100%。这其中包括8所藤校: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达特茅斯学院、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

  萧靖彤从小喜欢写作,她妈妈发现她的喜好,为她选择了奥兰治县艺术高中,这开启了她的写作道路。从小学开始,她就喜欢影视评论与新闻,为此,她当上了青少年网站的好莱坞小记者,采访好莱坞明星,发掘好莱坞明星背后的奋斗故事。目前虽只有18岁,但萧靖彤已有六年好莱坞记者的资历,还曾获得专门表彰影视媒体业杰出女性的格雷斯(Gracie Awards)最佳学生记者奖。

  (萧靖彤采访迪士尼)

  之后,萧靖彤先后担任Crixit.com和Fanlala.com等网站的青年记者,因常常采访好莱坞红毯而渐渐成为青少年网络红人。她目前还是洛杉矶(专题)时报高中特约记者、BYOU杂志特约记者和BroadwayWorld.com上的知名博主,从年轻人的角度撰写影评。这些经历对于她写作能力的提升非同一般。

  最终她在申请书中,用高超的写作水平,将自己一家移民的血泪史写成感人至深的申请文书递交给申请的14所高校。书中,她详细阐述了移民家族面临的那些歧视与不公,嘲笑与冷遇。

  萧靖彤成功了,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她的经历,阐述她的经验,不过最值得家长看到的,应该是是这句话,她说:父母一直给我机会去挖掘我的爱好,不限制我去做喜欢的事,这也才最终促成了我的梦想成真。

  在中国,让孩子做喜欢的事是种魄力

  让孩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有多难?在美国,只要不是违法犯罪,家长是愿意让孩子去选择自己的喜好与未来的职业。可是这个在中国却太难了,真的需要父母有一定的魄力。中国发展了这么多年,传统教育观念喜欢束缚孩子的发展空间,我们不敢去放手让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因为我们怕孩子会走歪路,或者更实际点说,这样的兴趣,在中国可能根本不足以成为未来养家糊口的本事。

  一个孩子喜欢艺术,大多数父母是不太会选择让孩子从事艺术工作的,不是说这个行业不好,是中国大环境下,谁也不敢做这种尝试,搞人文艺术,能出人头地挣钱的太少了。不如传统科目来得实在。而且我们自己心里也有偏见,总觉得,这个社会,理工科是推动这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搞人文,搞艺术注定找工作上很被动。也正是这种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很少出现艺术大师,因为我们的环境让很多有天赋的孩子输给了历史趋势,输给了环境。很多家长的孩子有艺术天赋,但是他们不敢让孩子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因为这确实很冒险,谁也不敢拿孩子的未来做尝试。

  但是,感同身受得感受下自己的人生,很多成年人在中年时都会感慨自己当年没有坚持自己的梦想,悔不当初。多年以后,当孩子过上我们设计好的人生,做着自己不喜欢干的工作,找不到工作的激情与生活动力时,会不会抱怨当时的我们太过于干涉他们的人生呢?人生只有一次,我们能忍心看着他们在未来的人生路上闷闷不乐么?

  

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女孩 用移民血泪史打动全美

  让孩子找到喜欢的事,发现他的价值

  著名纽约(专题)华裔设计师吴季刚 (Jason Wu)的妈妈陈美云曾经回顾教育经历时说,吴季刚从小不爱汽车,不爱卡通,只喜欢娃娃,时尚展,后来在美国读高中时,他开始自己做娃娃在网上卖。她说在加拿大时,家里摆了Jason 的娃娃作品,有次来朋友看到就说:家里没女儿,怎么都是娃娃?那一次,她看到 Jason 掉泪。为了不让他再受伤害,她花了大笔钱,重新装潢地下室,让他把作品和工具都移到地下室。他就不必受人嘲弄,他在那里很开心。

  也正是这样,吴季刚的兴趣得以充分发挥,在09年与13年,吴季刚两度为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设计晚礼服,现在,这些晚礼服已经成为文物陈列在美国国家历史博物馆中。

  

8所藤校全录取的华裔女孩 用移民血泪史打动全美

  (吴季刚登上杂志封面)

  陈美云说:孩子所学的东西,如果不是他喜欢的,他永远不会快乐,就没有成就感,那我是不是要背他一辈子?与其这样,不如让他学他自己想做的,他舒服,我也舒服。

  虽然在中国有种种因素让家长很为难,但是让孩子选择自己的特长,终归是收获大于回报的,我们中国的孩子除了学习,还应该发展自己的特长,去找到自己能发光发热的领域,这并不冲突,学习固然重要,但是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样重要。不是找到自己的兴趣就会影响学习。

  去年,北大心理学博士徐凯文做过一篇很火的演讲。作为在北京大学为学生提供心理治疗的医师,他见过很多有自杀倾向的北大学生。他说,这些学生,都得了一种“空心病”。这种空心病不是普通的抑郁症,运用针对普通抑郁症的治疗手段也不能凑效。得了“空心病”的学生,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他们也特别需要得到别人的称许,但是他们有强烈的自杀意念,不是想自杀,他们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作为北大学子,他们都是我们传统认知上很优秀的人。但是,他们能得空心病,是我们的家庭教育病了。孩子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是我们没有给他们机会去发现自己的价值,他们除了学习,并没有能找的自我认同感,那一纸成绩单,绝对不是孩子的价值。

  我们知道,现在在中国,成绩是很多行业的敲门砖,有了成绩也就有了机会。但是,我们没道理为了成绩就抛弃孩子的喜好。这个喜好,只要是好的,对于孩子有益的,我们要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因为这会让孩子找到自己,找到乐趣。这个小的兴趣能燃起他的求知欲。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