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每年春天,我们都纪念张国荣,纪念海子,纪念王小波。这当然很俗气,但是和我们更俗气的生活相比,这三位已经有一点脱俗了,这么多年过去,他们的形象,仍然远高于我们的生活。

  王小波1997年4月11日去世,到明天正好20周年。那一年我看到一本充满民族主义情绪的烂书在攻击王小波,就找王小波的书来看,这不但让我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摆脱了那些思绪的纠缠,也是我真正摆脱教科书,走向独立阅读的开始。

  如果不死的话,王小波到今年也不过65岁。他在1990年就能自己写打字程序,使用电脑来写作,在今天,65岁的他,一定能玩转新媒体。他会开一个公号,或者和李银河老师合开一个。他的粉丝可能会超过很多现在正火着的名人们。

  

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我想说的是,他一定能靠写文章挣到很多钱。他的文章值钱,在他去世后,他的书不断再版。1992年,他在香港(专题)出版了几本书,《黄金时代》也在台湾(专题)出版,这给他很大信心,这一年9月,他正式辞去教职,做自由撰稿人。

  1992年是个什么年份?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中国重新启动市场化改革进程。但是,对一个自由撰稿人来说,他的时代还没有到来。1992年,王小波写东西很顺,他已经进入了自己创作的高峰,这从当年的《黄金时代》就能看出来,但是,当时要靠写文章养活自己,还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要到1994年,作为市场化媒体代表的都市报才开始陆续诞生;要到1995年,《三联生活周刊》才会复刊,朱伟接手这个杂志,开始请王小波写专栏。

  一个作家,如果要真正独立、自由地写作,就必须在经济上获得某种独立。王小波去世后,李银河写了一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但是,一个“自由思想者”意味着什么呢?最重要的,也许就是有一些钱。作家不需要多富有,但是,更重要的是,自由与生存,对他来说,不能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

  

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对作家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一个人仅仅依靠写作和稿费就能养活自己,这是最体面的生活。王小波要做一个思想上的个体户,他比时代领先了三五年,那些能够发稿费的媒体,还在酝酿之中。1992到1995年,是王小波创作欲最旺盛的时期(对此,朱伟有过很好的论述),但是,也许是他在经济上最艰难的时期。

  他的文章以复印本的形式流传,这能满足他渴望认同的心理,但是却不会带来一毛钱的收入。作为一个读者,我一直耿耿于怀的就是,如果他不需要写那么多,没有那么劳累,也许就不会那么早去世了。他本来可以慢慢写,不用那么着急,这不但能让他活得更久,也能写得更好。

  中国媒体的市场经济(当然,只是半市场或混合体制)在他去世后开始繁荣起来,出版业也开始活跃,除了稿费,出版社开始付给作者版税。到了2000年以后,一个作家,如果书足够畅销,甚至可以真正步入富人的行列。作为一个群体,写作者的经济处境在市场经济下大为改观。

  

热评:王小波要是活到今天,就发财了(图)

  作为中国作家中最早的电脑爱好者和使用者,王小波没有等到他最好的时代。

  在他去世20年后,中国迎来了自媒体时代,一个人可以靠东拼西凑“做号”,就能月入几万。互联网时代的写作,不但来钱更快,也给写作者带来一种新的自由。它真正让“自由思想、独立写作”成为了可能,可以说,王小波当年的理想,最终因为技术进步而部分实现了。

  当然,如果王小波能活到现在,也会遇到一些新问题,作品畅销带来的财富,可能也会让他困惑。他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因为早逝而更加完美了。在今天,甚至王小波提倡的“特立独行”都会成为一个卖点,一种潮流,但真正的“特立独行”仍然不容易做到。王小波活到今天,肯定发财了,成为中国最富有的作家之一,但是他又会如何看待这种局面?

  我们今天纪念王小波,确实应该注意他作为“写作个体户”的开创意义。而对新时代的写作者来说,则必须做更进一步的思考:到底什么状态才算是真正的“自由思想”和“独立写作”?摆脱了传统体制的写作者,在金钱的诱惑和受众的追捧面前,如何做到真正的独立?

  文/张丰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