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要去英国牛津开校区了,英国媒体被吓了一跳。
英媒在报道这件事的同时,也不忘“政治化”,《泰晤士报》说,这是中国试图加强意识形态控制;《卫报》称,中国大学尽管在国内遭受“意识形态打压”,仍在牛津开放。
《卫报》报道截图
对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他表示,商学院根本不存在意识形态问题,它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反映。
而英媒扎堆报道北大收购庄园一事也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没想到英国的反应那么强烈,我们觉得很骄傲,看来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以前基本上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没想到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向世界”。
北大汇丰商学院院长海闻
中标不仅仅因为价格
记者:为什么会选择在牛津办校区?
海闻:这个有偶然也有必然。
必然性是我们本身一直在搞国际化的战略。北大汇丰商学院是一个国际化的学院,我们一直在考虑怎么扩大在国际上的招生。一开始我们是想在海外设一些中心(记者注:负责招生宣传的办事处),像哈佛大学、芝加哥(专题)大学商学院、斯坦福大学等等,它们在中国都有很多中心。所以我们最早是想在牛津买一个办公室。
偶然性就是,正好牛津开放大学(Open University Oxford Campus)的校区在出售,老实讲这真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一般很少有校园出售的情况,至少不是我们想要就要的。
而且,牛津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它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圣地。牛津大学有700多年的历史,今天我们能够在牛津建立一个北大汇丰商学院的校区,有利于我们的发展,我们和牛津大学的教育合作也会更加方便。
因此看到他们校园出售,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机会,就开始运作这件事情。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
记者: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竞标过程吗?
海闻:最开始感兴趣的有100多家,第一轮竞标的有十几家,第二轮也就是最后一轮,有4家。
因为是高度保密的,所以我们当时也不清楚是哪3家。后来听说有两个是英国机构,一个其他国家的机构。两个英国机构中,有一个据说是牛津大学的一个学院,他们当时认为肯定是能拿下来,连设计都已经在找了,没想到最后我们中标了。
记者:你们最后以880万英镑拿下了这座庄园,是不是价高者得?
海闻:不是的,我们是暗标,会进行综合考虑的,不是完全的价高者得,比如说差个几十万镑,不是重要的原因。
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这个标,按照出售这个校园的代理商的说法,就是我们的综合标书是做得最好的。因为他需要很多信息,比如你拿这个校园来干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怎么盖,你的培养计划是什么,你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甚至学校对这件事的态度和支持,包括我们的财务……等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事先做了很多工作,在英国还聘了顾问、律师帮我们评估这个项目。
所以我们最终中标,当然价格是一方面,我们的价格肯定比别人高;但也不是说你多一点钱人家就给你了。因为牛津这个地方对他们来说是教育的圣地,你要是一个乱七八糟的学校,他们肯定不会给你。
我觉得还是北大的牌子,包括汇丰商学院本身在英国的影响力,然后我们准备工作又做得非常充分,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描述和准备工作让他们觉得对英国、对牛津很有意义。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
我们就是要找对中国感兴趣的人
记者:您刚刚说标书里面把未来的发展描述得很充分,可以具体说说未来的发展吗?
海闻:我们牛津校区的特点,主要就是培养对中国感兴趣的欧美国家的学生。他在牛津读一年,然后到中国深圳读一年。
记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生?
海闻:是的,因为我们全英文教学,肯定是欧美国家学生为主。但非洲、亚洲的学生也可以。
记者:你们的招生标准是什么?
我们就是要找对中国感兴趣的人,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要招收的是本科毕业之后想读硕士的优秀学生,他们自己申请。
记者: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了?
海闻:我们2月份完成了法律和财务的手续,有一个交接的过程,5月份交完。目前正在交接的过程中,我们要做一些前期的策划,包括教室的改造。明年4月我们会在那边举行开学典礼,牛津校区招的学生会在明年秋季入学。
记者:牛津校区的课程设置跟国内的有差别吗?
海闻:我们深圳本部现在已经有很多留学生(专题)了,有15%的学生是国际学生,英文教学。北大汇丰商学院现在的课程设置,本身就已经与国际接轨了,所以我们的培养方案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记者:您刚刚也说,牛津是教育圣地,有牛津大学;英国也有很多知名学府,那么牛津校区的竞争力在哪里?
海闻:首先,在主流方面我们是不差的,我们汇丰商学院的老师本身都毕业于世界名校,基本都是麻省理工、加州大学、牛津大学等等,我们本身实力也是非常强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中国。因为随着中国经济越来越强大,特别英国脱欧以后,无论英国还是欧洲,都会对中国更加感兴趣。无论他们(指学生)将来到中国工作也好,或者在英国或者欧洲工作,他有这样一个了解中国的经历,对他今后和中国进行经济方面的合作,都是很有价值的。
想象一下啊,如果跨国公司要招一个到中国开展业务的人,那么一个在牛津校区读过的学生,最后拿了北京大学的学位,那他当然比其他学生更有竞争力,哪怕是牛津大学毕业的,在对中国了解这一方面,肯定是不如他的。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
记者:您怎么看待中西教育的差异?
海闻:我觉得各有长短吧。
从初等教育来说,中国可能在基础训练方面比较扎实,中国的孩子从小开始,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得努力,这样就可以提高整体水平。但是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创造力的发展,大家都是进行一个模式的教育,都很优秀,但是个性的发展就受到一定的压抑。
而欧美教育可能更多的是个性发展,如果你不是很用功,不是很愿意读书,不是很聪明的人,可能就没有太多的压力。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下,差别就比较大,好的特别好的, 差的特别差。
中国学生的平均水平相对高,也很难找到特别差的,但在客观上也抑制了一些个性的发展。这是初等教育的一个差别。
高等教育呢,我认为还有不同。
中国的高等教育还是比较规范式的,还是带有一些计划经济的色彩。比方说每个专业招多少人;你进来之后,不是根据你的兴趣,而是根据学校专业的设置、招生的人数来决定你学什么。
欧美大学特别注重个性的发展,在大学里强调你自己自由地选择,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核心。
换句话来讲,中国现在是根据你的分数来决定你读什么,分数高了,你有更多的选择,分数低了,你就没有太多选择。
在国外呢,就跟分数没有关系,你愿意学历史不是因为你分数低,你愿意学金融不是因为你分数高,完全是以兴趣为导向的选择专业。当然能力也很重要,比方说你要学金融,你要看看自己是不是行,你不行的话,考分再高,也会被淘汰。你考分很低,但是你学得很好,也是可以的。
我们现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有一点计划经济的色彩,这样会抑制我们创新人才的培养,另外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比如说我可能对金融特别感兴趣,而且我特别能干,我在这方面有天赋,但是因为我考分不高,所以我可能就学不了金融。另外一方面,我可能对历史特别感兴趣,或者我对考古特别感兴趣,但是我迫于舆论压力,我就不得不去选其他的。
所以我是觉得在高等教育激发学生兴趣这一方面,中国的学校还是不如国外的。
记者:那么牛津校区在招生方面,是不是也不仅仅看分数?
海闻:基本上跟国外学校招收研究生的标准一样的。首先我们会考虑你的学校,也会考虑你的GPA,就是本科的成绩,本科成绩太差了我们肯定不要。但不是说绝对的一分一分的,我们可能还会面试。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牛津校区实景
记者:牛津校区的开办有什么意义?
海闻:我个人认为,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我们的国际化办学,创办牛津校区,本身都是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一种努力。
特别是我们到英国去办学,这实际上也是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不能在牛津成为一个二流的学校,我们应该是跟牛津大学的商学院平起平坐,各有特色。
首先我们都有主流的学科,比方说金融学、经济学、管理学,我们跟世界一流大学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又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特色就是“中国”。在北大汇丰商学院学习,有助于了解中国的经济。为什么到中国大学来读书?那肯定是对中国感兴趣,这对于他们未来参与中国的经济、金融发展,有更多优势。
记者:研究生的两年课程,一年在牛津,一年在深圳,也是出于这个考虑?
海闻:对,这一年在中国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机遇,是很多国外学校做不到的,这是我们突出的优势。
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
记者:您怎么看待牛津校区的前景?
海闻:当然很乐观啦!而且我认为一定能办好,一定能办得很有特色、很成功。因为这不是我们今天突然想起来做的事情,我们已经是有很成熟的选拔、管理国际学生的经验,我们现在每年有一百多个留学生。
记者:很多英媒报道了这件事,《卫报》等等还有一些很主观的描述。
海闻:我不太知道这些事,我也不认为很重要,就不太关注他们到底报道了什么东西。
不过《卫报》可能有一种说法,说我们政府支持啊,说意识形态啊等等,这一方面跟我们没关系啦,我们并不是代表政府去做什么意识形态方面的宣传,而且商学院根本也不存在什么意识形态的问题,它就是经济全球化方面的一个反映嘛。
我们确实是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引起英国媒体那么大的重视,《卫报》、BBC、每日电讯都在报我们这个事儿,当然客观上替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宣传,扩大了我们的影响,我觉得也挺好的。
BBC报道截图
《泰晤士报》报道截图
记者:你们没有料到英媒会关注这件事?
海闻:知道会有关注,我也觉得这件事情很有意义,但是没想到英国的反应那么强烈。
确实是我们也觉得很骄傲,看来中国现在在国际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大家的关注。以前基本上关注的是中国的经济,没想到现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也走向世界,这一点是具有特殊意义的。我看到也有人报道的时候说“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以这么说,我们也觉得很有意义。
200年前,1818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首先到中国办了第一所大学,英华书院(记者注:英华书院由马礼逊于1818年创立于马六甲,于1843年迁校到香港(专题))。
正好明年,2018年,我们要到英国的教育圣地牛津,去开办中国大学的校区。所以这件事情其实也是很有意义吧,反映了两个世纪以来的变化:我们从落后,变得现在即使在高等教育上,我们也不再落后了。至少我们也成为了国际教育界的一支新军。全世界的学生,不一定要到欧美读书,他也可以到中国的大学里面来获得同样的、在全球具有竞争力的教育。这也是我们的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吧。
记者:学校要怎么进行招生宣传?
海闻:招生的话我们会有一定的渠道,比如招生的网站、报纸等等。现在就有很多学生知道我们北大汇丰商学院是全英文教学的,他也会自己申请。
记者:这是中国大学第一次在海外独立建设、自主管理的实体办学机构。以后还会在其他国家开校区吗?
海闻:这个不一定,我们跟企业还是不一样的。做教育不是说我有了钱我就可以到处去干的,我们肯定是要保证质量,将来有没有可能到其他国家,这个我们目前还没有计划,先把牛津校区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