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年初,40多名中国工人的迪拜打工之路,最终演变为讨薪的闹剧。
张卫东原本指望用迪拜打工的工钱偿还大部分房贷;王秋明答应给15岁快成人的儿子买一块好的手表。
当两年的工期缩短为三个月,张卫东等42人的迪拜“淘金”之旅,彻彻底底的失败了,最后甚至演变为一场“生死攸关”的讨薪闹剧。
对于这批出国务工者来说,原计划挣得20万元的工资,最终只拿到三万多。如果一万五千元的押金和介绍费要不回来,这趟出国务工收入惨淡。
张卫东和工友们没有想到,与劳务公司签订合同时被承诺的合法劳务输出,却成了“打黑工”。
2月21日,用工单位停工清场,工人无活可干。劳务公司老板失联,食堂缺油少粮,最后工人自己凑钱买米买菜,几近断炊。他们发现自己被困在了迪拜,连机票都买不起,面临着有国不能回的局面。
一个月的僵持,身上的钱很快花完了。“如果在没有解决的话,最多再撑一个星期,真的就没吃没喝了”,一位工人坦言,他们甚至做过最坏的打算“宁愿饿死也要讨回工资”。
△在迪拜的打工生活辛苦,常要在高温下工作
去最富有的地方赚钱
建筑工人张卫东盘算着,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在迪拜的两年工期结束,大概能挣20万。“加班另算,在那边也花不了钱。”每月四千多元的房贷和两个女儿的学习费用一直压在心头。
2016年11月14日,张卫东告别了妻子和女儿,拖着大包小包的行李打车去了合肥新桥机场。除了短袖的衣物外,包里还装着藿香正气液、防暑降温药。同一批16位工人在机场集合,他们和张卫东一样,都为保底每月一万元的工资而满意。
迪拜,在新闻里和财富联系最多的地方之一,甚至网络上有了“迪拜乞丐富得流油,月收入47万人民币(专题)”的传言。有人跟着在底下说:“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穷困潦倒,请把我丢到迪拜去捡垃圾。”
张卫东的旅途“曲折”,飞机先是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到达成都,然后转机飞往银川,稍作休整,15日凌晨正式飞往迪拜。他第一次坐这么久的飞机,差不多有9个小时,只能靠睡觉打发时间。
11月的合肥已经初冬时节,张卫东出发时穿着厚实的衣服。一天以后,热带气候让张卫东等人有些不适应,当飞机降落,热气扑面而来,“衣服就穿不住了。”
“我也忘记了,只记得有很长的名字。”飞机降落在迪拜的机场,张卫东记不清这座豪华机场的名字,只是听说一天有上千架次的飞机在这里起落,几分钟就有一班。“那肯定好了,机场很豪华,比新桥机场不知道大多少了”。
透过机场的玻璃窗,可以看见伫立在远方的迪拜哈利法塔,著名的世界第一高楼。张卫东想着,等哪天休息,要拉着工友去世界第一高楼看一看,八百多米到底有多高。
“你看合肥的车够多了吧,但是和迪拜没法比。”另一批到达迪拜的工人王秋明对第一印象就是车多,一下飞机,都是各种品牌的车,很多标志他甚至都没见过。
在确定去迪拜之前,张卫东也曾听哥哥提及,迪拜是全世界最富的地区之一。“我说那可以啊,最富的肯定有钱赚呀,是吧?”除了富裕之外,他也听说了当地的炎热,“热也没事,只要能干活就可以了,别人能受得了,俺们也能受得了。”
迪拜似乎总是能给人一种容易挣钱的期许。很快,张卫东的亲戚朋友也知道他要去迪拜打工了,询问跟着哪个公司、一个月多少钱。这些甚至不知道迪拜位于地图上什么位置的人,会说迪拜是个不错的地方,至少比一些穷国家要好。
△10平米的空间住着8名工人,食宿条件非常艰苦
高温下的劳作
据不完全统计, 2013年在迪拜中国劳务总数约1.5万人,占阿外籍劳工总量的1.2%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建筑公司承揽承包工程项目输出的建筑劳务。
去年9月,张卫东和王秋明等人通过中介咨询公司“合肥仁聚劳务咨询有限公司”了解到,中建公司在迪拜有项目,同意的话可以去那里干活。他们听说是央企的项目,待遇也有保障,便答应了。
张卫东第一次出国是在2013年。当时他去了新加坡,同样是去做建筑工人,这次出国让他尝到了甜头,挣了大约有十几万,回国以后,在合肥市肥东县买了一套房子,付了首付。
他成了职业的出国务工人员,在找工作的时候,明确让中介介绍出国的活。“在家和出国挣钱的差距大着呢。”
体力劳动者对吃苦并不陌生。不过,相比于上次新加坡,张卫东觉得,这次在迪拜的活要辛苦的多。“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睡觉,四五点钟就得起来,每天就睡四五个小时”。
工作地点位于中建硅谷产业园项目部,距离宿舍大约30公里,不堵车需要半个小时。在这个产业园,他们要将堆放的钢筋、水泥、砖瓦材料,建成三、四层的工业厂房,共有十几栋。
每天早晨,大约四点半至五点就起床,五点半必须要走,到了工地6点,天还没亮就开始干活了,工地上大瓦数的照明灯点亮忙碌的身影。
沙漠地区,温度上升的很快,上午便可达到30多度,在没有遮挡的工地上,几乎整天都S是汗流浃背,“动一动就出汗。”工人们自备水杯解决饮水问题。王秋明每天带着1.75升的大杯子,一天至少要喝4杯水。
工地上经常加班,特别是碰到浇灌混凝土的程序,工人们往往需要熬上整宿,一直忙到第二天。虽然晚上加班的工资等同于白天的1.5倍,但是包括多数工人病并不情愿。“熬一夜,才1.5个工,第二天干不了活,就是多挣半个工。”
另一点让工人吃不消的,是经常要饿着肚子干活。工地是中午十一点半开饭,由于和早饭间隔时间太长,有工人就买了大饼放在身上,但是劳务公司老板“不让在现场吃”,被发现了就“回家休息”,休息便没有工资。工人只能趁老板不在的时候悄悄吃上两口。
中介曾经允诺的中午有空调房间供休息。这一承诺后来也成了空谈。在被晒得炽热的工地上,工人找房子后面、汽车底下的阴凉地方休息。
按照规定,每天是五点半下班,但通常都会拖到6点多。除了周五,当地居民要做礼拜以外,其他工作日道路拥堵,车辆难以前行,两个多小时才能回到驻地。很多工人在车上就睡着了。迪拜的繁华,除了拥堵之外,似乎与他们没有发生多少关系。
晚上九、十点钟,回到宿舍的工人们才吃上晚餐。然后,十多个房间的70多名工人,排队等待洗澡。在一个接着一个的催促声中,用凉水简单冲一下就出来让给其他工友。 差不多夜里十一点半,全部工友上床,宿舍关灯。很快,鼾声迭起,忙碌一天才算结束。
△在迪拜打工的日常生活也很单调,只能靠电子书和电视剧打发时间
10平米的“蜗居”
对于张卫东等底层劳动者来说,繁华的迪拜与他们没有多少关系。“工时长,休假少,工资也不高,还难玩儿…”一名中国赴迪拜曾在网上吐槽。
到了迪拜以后,劳务公司的大巴车首先将他们送到驻地。劳工驻地名叫沙迦劳工营,位于城市郊区,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内,沙迦是第三大酋长国,横跨阿联酋东西两岸。张卫东、王秋明等人住在沙迦,在迪拜干活。
根据工人签署的劳务派遣人员出国劳务协议的规定:在没有获得项目部或者单位领导文字批准的情况下,不得离开生活营地和工作现场。
“不发工资没有钱,语言又不通,不能乱跑”。劳工的生活半径被限制在宿舍。10平米左右的格子间,放置4个上下铺的床位,住8个人,除了一台空调,没有电视等生活娱乐设施。或许出于安全考虑,宿舍的窗户被封了起来,阳光无法照入,空气也不流通。“白天也需要开灯,一天到晚都是黑的。”
工作正常的时候,宿舍不过时每天四五个小时睡觉的地方。不过,等到项目突然停工,这群工人发现自己的生活似乎陷入了牢笼里面。
“要是没有这些,那段时间,才无聊呢”。王秋明成了小说迷,“玄幻类的小说”,这位45岁的中年人说到这里自己也笑了,“魔戒”等一些词汇还能从口中跳出。“好看不好看,不就是打发时间么,你像我们这个年龄,谁平常没事的时候看那些东西啊。”
王秋明看了十几部电子小说,曾一夜看完两部。“休息这四十多天,我有大约一个礼拜没有下过床,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他时间都在床上,就是看电视剧睡觉。这么长时间,电视剧也都看完了,硬盘就那么多。”
他还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视剧,大漠枪神、黑狐、雪豹。“那个些怪有意思的、偷袭日本人,从他们手中救人”。
劳工营是一个由很多栋建筑构成的国际社区, 不止是中国劳工,其他国家的底层打工者同样生活在10平米的格子间里。王秋明看见过棕色、黄色、黑色等不同肤色的工人。
由于语言不通,平时很少有机会接触。王秋明只是经常看到,住在他们对面的外国人,在每个周五,跪在楼道里虔诚的祷告。
当然,也并非全无交集,“外国友人”也曾有偿帮助过他们。出国之前老板口头上允诺在宿舍安装的无线网迟迟没有兑现,后来,食堂厨师从巴基斯坦籍劳工那边拉了根网线过来,每人每月支付25迪拉姆,偶尔网络信号差,还直接会去对面外国劳工的楼下“蹭网”。
△工人们一直想去迪拜塔看看,但始终没能如愿
与迪拜塔擦肩而过
张卫东一直遗憾,没能去成迪拜塔。实际上,在迪拜的四个月里,他们只出去“玩”了一次,目的地还不是迪拜塔。
张卫东还记得,因为其他施工队的工人罢工,一天相关部门要来工地查签证。上午十点多钟,组织他们来迪拜的劳务公司老板郭万俊慌了神,赶紧让没有工作签证的工人集合,乘坐大巴车返回驻地。
此时,有工人向老板提议,来迪拜这么长时间,也没出去看过,老板便让司机带着他们去了迪拜的帆船大酒店。
帆船大酒店位于阿联酋迪拜海湾,因外形酷似船帆而得名,酒店建在离沙滩岸边280米远的波斯湾内的人工岛上,是全世界最豪华的酒店,被称作波斯湾的明珠。
中午的海边虽然很晒,一行三十多人“还挺开心的”,欣赏着海湾的景色,面带微笑在沙滩上和不远处的帆船酒店的合影留恋。
“海湾很漂亮,海水也很清,那边建筑搞得确实好。”当时一部分“好水”的工友脱下衣服冲进了海水,王秋明和剩下的人坐在沙滩边上,任浪花拍打过来。”王秋明记得,差不多玩了两小时,海面要涨潮了,海滩的工作人员不给在里面呆着了。
按照计划,迪拜塔本是出游的第二站,因为语言不通,和司机说不清楚,结果作罢。下午两点多,司机把他们送回了家。
“他们都讲,世界第一高楼就在迪拜,那肯定想去看看啊。”张卫东有些遗憾地说。
1月27日,中国农历的春节,张卫东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两条迪拜哈利法塔烟火表演的视频,附上了“天地协和,万火灯明,告别2016,展望2017”的祝福语。
有朋友留言说这是哪里?他回复说是世界第一高楼。不过,这也只是张卫东的转发,他没机会亲眼看到视频里的火树银花。
△工程突然停止后,工人无活可做,吃饭都成了问题
“无证”打工下的困境
从2月21日开始,中建公司因手续不合要求暂停了劳务公司承包的项目,工人陷入了无活可做的境地。
“黑心中介和老板把我们弄到迪拜、列带(虐待)我们”、“迪拜中国建筑公司,还我们半年血汗钱”、“求助!被中国黑心老板诈骗,50人一个星期没饭吃。”
为了能够引起关注,张卫东开始在网络发布视频求助。“当时已经走投无路了。我在腾讯、快手、微博、秒拍上面都发过,但是没有回应。”
此时,距离他们无活可做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我们来之前劳务公司承诺过,交了钱到迪拜后一切手续都由公司帮忙办理。”但直到他们到达迪拜4个多月,工作签证仍“不见踪影”。
“没有签证,就和打游击一样,上面一来查,不让去上班,我们就躲,一来就躲。”在工地上查过两三次,原本说因为公司责任造成的误工,每天补助两百元,后来也没给。
工人们的“淘金梦”破灭了。更糟糕的是,在与劳务公司老板郭万俊一系列的“谈判”失败以后,他们希望结算工资申请回国,但没有那么容易简单。
郭老板开具了一张打印出来的“要求回国人员需扣除费用明细”,上面写着:签证费用9853迪拉姆(约合18500元人民币),单程机票2800元人民币,生活费20元人民币每天,以及劳工营住宿费用等。
“有些人来这里才一两个月,如果真的要扣钱,我们还得从国内打钱过来补上才能回国呢,所以因为这个,我们就不同意。”虽然现已回国,王秋明对此仍然很愤慨,想不通辛苦工作为何还得倒贴钱。
问题一直没有解决。3月6日,情况进一步恶化,驻地的食堂开始闹饥荒,几近断炊。“一开始是有米没菜,过几天连米没有了。老板也不买了。我们自己就借钱买饼吃,或者大家凑钱去买米买菜。”
因为没有发过工资,工人身上的钱很快就花完了。“如果在没有解决的话,最多再撑一个星期,真的就没吃没喝了”。
张卫东去得时候,口袋里面装了七八百块钱。“我第一次去新加坡,到那里就发了两百块钱,所以我认为这次到了那里肯定也先发生活费,人民币就不需要了”。到最后,身上的人民币都花完了,还找别人借了三四百元迪拉姆。
王秋明也没钱了,他抽着4元每包的当地烟,一个月得120元迪拉姆。后期没有钱买烟,只能买别的施工队离开剩下的烟丝,用报纸卷着抽。
僵持了一段时间,有二十多个工人熬不住了。他们找到领事馆,说只要提供回国的机票,哪怕少给些工资甚至不要工资都愿意回国了,至少“人是安安全全的”。
而张卫东、王秋明等42名工人,则是等到4月7日国内媒体关注以后才得以结算工资、陆续回国。
△回国后,工人们与劳务公司接洽,希望讨回押金等费用
难讨的押金
回到国内,这群在迪拜困苦相依的的工人们仍然抱团在一起,,追讨押金和介绍费是他们共同面对的难题。
4月16日上午8点,来自合肥、河南、山东、辽宁的十余位工人第三次来到当初介绍他们去迪拜的“合肥仁聚劳务咨询有限公司”。面对追问,该公司王姓负责人说,目前肥东县的领导已经前往迪拜了解情况,“等他们回来决定如何处理”。
其中一些人即使回国后依然远离故乡,辽宁铁岭的董师傅住在合肥火车站附近的小旅社,每晚三十元钱。“一来一回差不多四天,不如等事情处理好再回去。”
他在去迪拜钱交了中介费和押金一共22000多元,结算的工资是25888元,他自嘲这是个不错数字,也还想把之前的费用讨要回来。
由于房贷的压力,张卫东的妻子在他回来之前已经去了广州的服装厂打工。“我和她说,你先找点活做着,等我回来再处理这些事情。”
王秋明的儿子没有收获期待中的手表,面对儿子的询问,他有些尴尬的说,“别说手表了,啥也没有了,这次出去没挣到钱。
除了眼前的押金和介绍费,工人的还忧虑的是这次风波已经通过网络散播开来:“闹成这个样子,哪个国家还要我们,以后怕是出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