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5月3日,在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专题)总理向与会者推荐了加拿大作家黑利(Authur Hailey)的小说《钱商》(The Moneychargers)。据透露,李克强已不止一次公开推荐此书,这意味着这本书在中共高层间具有极高的声誉与影响力。
早在2013年2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专题)便公开推荐了法国历史学家托克维尔(Alexis Tocquevelle)的巨著《旧制度与大革命》(Ancient Regime and the Revolution)。分析人士普遍认为,王岐山高调推荐此书是中共高层向外界释放反腐信号的先声。也因此,在中共中央如火如荼展开金融反腐之际,李克强高调推荐《钱商》引发各界密切关注。
李克强高调推荐《钱商》引发各界密切关注(图源:VCG)
金融血脉不畅顽疾亟待诊治
据了解,李克强对《钱商》一书做出如下总结:“这本书描写两家银行竞争,其中一家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忽视了小微企业,忽视了普惠金融,也就忽视了自己的存款贷款来源”。这暗示着金融反腐的主要目的是引导资本“脱虚返实”。
2017年3月,因高利贷引发的“辱母杀人案”在中国社会引起广泛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以激烈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在两会期间,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不讳言地表示:“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始终存在。但对小微企业的融资比例每年都在提升”。
据市调机构博思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19.3万亿元人民币(专题)(约合2.83万亿美元),较前一年同比增长15.5%。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比例为30.7%,较前一年同比增长1.2%。在中共中央积极引导下,小微企业金融血脉不畅的痼疾获得部分诊治,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仍居高不下。
一直以来,中国的银行体系始终存在资金流向不均的问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跨国资本净流入国,在较宽松的货币政策引导下,中国仍存在严重的货币流通不均现象。在国有经济优先下,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在资金流出央行水闸后便层层截流,后果便是流入小微企业的资金量屈指可数。
近年来,在新常态下,资本“脱实入虚”现象日趋严重,小微企业普遍存在资金链条脆弱的问题。在景气疲软之际,银行的风控意识也相应地上升。每当市场出现风吹草动时便毫不犹豫断尾求生。对企业而言,银行的这种行为遭讽为“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普惠金融停留在口头阶段
在2017年两会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此外,面对实体经济融资难的问题,李克强也指示:“要抓好金融体制改革,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坚决防止脱实向虚”。
为解决金融资源分配问题,中国政府积极响应联合国提出的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e)概念。所谓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负担成本为有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在中共中央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下,中国政府积极以“定向增发”的形式向特定需求群体提供金融资源。诸如三农问题、城中村改建也因此受惠。此外,金融创新也为提高资源媒合起到实质作用。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意味着普惠金融进一步推进。不过,由此应运而生的诸多弊病仍有待有关部门进一步整治。
从互联网金融逐渐沦为高利贷温床来看,中国亟需在普惠金融创新上借鉴外部经验,而孟加拉恰好能为中国提供诸多借镜。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孟加拉籍经济学家尤努斯(Muhammad Yunus)成立了“孟加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来为有资金困难的个人提供贷款。靠着不断地创新实践,乡村银行已成了孟加拉农村的最大融资口。
据统计,截至2011年,乡村银行向650万个人借款者提供小额融资服务,为超过70,000个村庄提供融资服务。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向无担保对象提供贷款的模式出奇地成功。据统计,该行的偿债率高达98%,优异的数据表现与擅长风控的现代性商业银行不相上下。凭借这项创新性发明,尤努斯获得了2006年诺贝尔和平奖。
自18届三中全会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了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良方。然而,作为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在改革道路上始终落后于实体经济改革,中国经济也因此迟迟未能触底。近日,中共高层积极推动金融反腐,试图引导金融“脱虚返实”。各界预期,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有望获得改善。
然而,要想真正落实李克强口中的普惠金融,单凭政策挹注是不够的。中国亟需从顶层设计的高度出发,不仅要进一步完善体制的覆盖面,更要鼓励商业模式合理创新。唯有让真正有需要的人可以用合理的价格取得融资,金融的发展才能达到成熟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