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青年女作家林奕含自杀事件轰动两岸三地,她曾被补习名师诱奸一事随之被曝光,台湾(专题)各界不断将涉事教师指向现年60岁的补习名师陈星(原名陈国星)。5月9日晚,陈星首度发声,称在林奕含高中毕业(18岁)后曾交往两个月,在林奕含父母知情后分手,强调自己没有强暴林奕含。5月10日,记者采访了一位曾参加过陈星补习班的学生邝学明(化名),他表示“我更相信陈星的声明”。
5月9日,记者致电陈星曾任职的台大补习班,对方证实陈星曾是该补习班老师,但“现在已经不在这里授课了”,并透露在陈星授课期间,并没有收到补课学生及家长对他的投诉,“口碑还不错”。
而关于其何时离职、离职原因以及和林奕含事件相关的问题,台大补习班方面一律回复“不大清楚”,只向记者重申“林奕含是台南人,应该没有在台北上过补习班。”
随后,记者从林奕含父亲林炳煌诊所方面获悉,林炳煌的诊所从五月开始,除回诊拿药,暂不接待就诊病人。诊所计划休诊一个月,复诊时间由林炳煌本人及诊所另行通知。
名师陈星有个人魅力,上课幽默
邝学明(化名)现就读于台湾大学,他从高二开始接受补习班的全科补习授课,而他的语文补习老师正是陈星。
和很多补习名师一样,陈星很有个人魅力,上课幽默,没有什么架子,“有时会在课上直接调侃老师,但他都无所谓,是能开玩笑的类型,没有什么权威感,学生能更容易接受他的讲课。”
“但我没有很喜欢这个老师”,邝学明直言,“他上课乍一看旁征博引,显得很有文化风韵,但其实很多是死记硬背”。他现在回过头看,觉得很多时候名师陈星上课更像是“台上演一出戏”,“不过对于高中生来说,已经够了。”
邝学明向记者解释,在台湾,参加补习班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各种补习班也是琳琅满目。“越是成绩好的越去补习班”,因为大家都认为,要应付大学的升学考试,学校老师的授课远远不够,“那只是基础,家长学生普遍对学校的教育都是不信任的,他们更信任补习班和补习班老师”。
像邝学明一样报全科补习的同学,除了周末两天全天参加补习上课之外,周一到周五的每个晚上,他们也都要去补习班报道自习。“对成绩是否有帮助,其实我们学生并没有很考虑,在补习班能交到好朋友、老师上课比较有趣,补习班管得比较严老师能做得更多,这是大家选择去补习班比较重要的原因”。学生和家长完全承受了这种升学压力,补习班来承接,越来越多的补习班应运而生。邝学明笑了笑,说这种怪像“存在了几十年”,大家早已习惯。
邝学明表示,报一个师资水平中上的全科补习班,费用不菲,一年一般都在十万台币以上。而每个班,人数两三百人是常态,“名师收入都很客观,社会地位也蛮高”。
“我更相信陈星的声明”,尽管对不大喜欢陈星这个老师,但提起林奕含自杀事件,邝学明很直接地向记者表示,不过具体的原因,他不愿向记者多谈,“他们也许真的有交往过,但其他具体的事情有没有发生,真相没有人能知晓”,“这些补习名师,上完课基本都匆匆离开的,可能是怕学生多问几题答不出来吧”,邝学明笑了一会,补充到:“那多没有面子”。
台湾补习班乱象
根据央视新闻报道,台湾补习班入行门槛低,且老师多使用假名,加上管理混乱,性侵事件层出不穷。台湾官方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度性侵害通报案件受暴人数计8141人,其中18岁以下计5214人占64%,其中熟识者性侵比率占74.6%。
另一位接受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的学生严强(化名)表示,虽然自己在高中曾上过陈星的补习班,但自己并不怎么喜欢陈星,对他也不了解。
曾参加过补习班的学生王明(化名)告诉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补习班老师与学生很容易出现暧昧的气氛,但基本上不会跨越师生与友情之间的界限”。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
一段林奕含生前接受采访的视频在微博上引起热议。视频中,林奕含用轻柔而坚定的语气描述自己这部书:“这个故事折磨了、摧毁了我的一生”。在接受采访八天后,林奕含自缢身亡,年仅26岁。
今年2月,林奕含出版了个人第一本小说——《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书中,女主角房思琪在十三岁时遭国文补习老师性侵,“老师说爱我的方式是将阳具塞进13岁的我嘴里,老师说我是全世界最好的礼物,却残忍撕裂地折磨我的身体”、“他选择硬插进来,而我要为此道歉”,身体被堵住的噩梦,房思琪一做就是五年,最终因此发疯。
出版社在facebook上代转发的声明
林奕含自杀之后,出版社公布了她父母的一则声明,称小说女主角房思琪其实就是林奕含自己,外界一片哗然。
林奕含2009年取得满分时与校长的合影
林奕含出生于台南的一个医生家庭,其父林炳煌在台南开皮肤科诊所,行事特别,口碑很好。林奕含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品学兼优,也是台南唯一在高中升大学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在高中时就已经引起媒体关注,甚至称她是“最漂亮的满级分宝贝”。
根据她父母的声明,林奕含最早可能于9年前被诱奸,当时她约16岁。她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自己从高二16岁起到去世时快26岁,每周固定去接受精神科诊疗。由于患病,林奕含考上台北医学大学医学系之后,仅两周就退学。之后她重考上政治大学中文系,但由于第三年病发再次休学,未能拿到毕业证书。
去世前曾独居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注意到,林奕含在自杀前是与丈夫分居的。作为精神疾病患者,林奕含生前独自居住,她的老师陈芳明向当地媒体透露她状况十分不好的情况下,“不知道缺少家人的陪护是否促发了此次悲剧的发生”。
对于自己究竟罹患的是哪一种精神疾病,林奕含在生前曾说,“医生知道我喜欢把东西往身上贴,因此多年来都没有明确说我得了哪一种精神病,只是若有似无地提抑郁症、bipolar(躁郁症)、PTSD(创伤后压力症候群)”。
为此,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华西医院精神科教授马小红。马教授表示,家人的作用十分重要,要是发现家中有抑郁症病人,家人首当其冲要做的就是让患者就医入院治疗。通过专业的药物、心理疏导、电疗以及其他物理治疗改善病人的症状,加强其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在情况得到改善后,家人要加强观察和陪护,严防患者发生自杀、自伤等行为,应督促患者用药,尤其是病情好转处于康复期的患者,千万不可病刚好就停药,这会增加复发机会,停药与否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若有复发迹象,一定要及时送医。再次,家人要评估患者的社会功能属性,判断患者能否胜任当下的工作以及生活能力,若依然反复发作,要查找诱因。
就是否有诱因促使抑郁症患者自杀,马教授表示,不一定,这与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关。要是患者在这段时间的药物无效、家人疏离、外界环境变化等导致社会支持系统减弱,加之自身的性格特征、心理调节能力等因素,就有可能发生自杀、自伤等行为。而在一天中,凌晨是患者发生自杀的高发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