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姓氏与名字一起构成了中国人的姓名,有种说法,华人取名讲究“女诗经,男楚辞,文论语,武周易”,此总结虽有些以偏概全,但古人取名喜欢引经据典确是事实。近现代名人中,包括政客,名字取自典籍中的其实也并不少。
华人的姓氏名字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图源:VCG)
典籍中的取名文化:从钱其琛到屠呦呦
譬如于5月9日去世,终年90岁的中国原副总理、外交部长钱其琛的名字,即取自《诗经·鲁颂·泮水》中的“憬彼淮夷,来献其琛”,琛者,珍宝也,此名的意境较之中国前总理温家宝的名字显然高了不只一丁点,温的名字据传系其祖父所起,“温家宝”取“温加饱”之意。
古人除了有名字以外,通常还有字。简而言之,“名”是出生后确定的称呼;“字”则相当于进入成人社会的新ID。北齐颜之推认为,人名用以区别彼此,字则是用以体现一个人的德行。在中国传统礼仪上,通常仅长辈可唤人之“名”,平辈或晚辈称字不称名,即使是帝王君主平时对臣子亦称字。中华民国初代总统蒋中正,字介石,其字则是从《易经》中而来,取自“介于石,不终日,贞吉”。
首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屠呦呦的名字看似怪异,实则源自《诗经》中的“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宋代朱熹注称,“蒿即青蒿也”,无独有偶,屠呦呦恰因研究发现青蒿素方面的贡献而获诺奖。而诗人、散文家兼翻译家邵洵美的名字寓意“极其完美”,亦出自诗经。
中国古代典籍《诗经》为华人取名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图源:新华社)
梁思成、林徽因伉俪,思成之名出自《商颂·那》中那句“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徽因原名徽音,可从《大雅·思齐》中找到出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新文化运动中,古人复杂的姓名字号称谓系统被视为封建落后的代表,民国时期名字逐渐合一,学者王泉根认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很少取字。
华人名字中显现的族谱辈份
说起中国人的名字,汉族人除姓氏以外通常习惯用两个字或一个字。有专家研究后指出,上古至西汉时期一个字的名字及两个字的名字相约,西汉末年至魏晋期间主要以一个字的名字为主,南北朝一直到现代,则多以两个字的名字为主。
依据传统,通过中国人的名字有时还能判断出其族谱,在家族中的辈分。常见的有在名字中用一个字表示辈分,而用另一个字表示取名所标示的含义,也有的在名字中用相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辈分。
中国前总理朱镕基的名字即极符合朱元璋第十八子岷王后代的谱名,而且是岷王的第十八代孙。朱镕基前后几代谱名是“宽镕喜贲从”,基字正好是土字旁。朱镕基的父亲名宽澍,朱镕基的伯父(朱天池父)名宽浚,朱镕基在美国有个大哥叫朱镕坚,从这几个名字来看,完全符合朱元璋所定的起名原则。只不过朱镕基下一辈的名字应是从“宽镕喜贲从”中的“喜”,其女朱燕来、其子朱云来未按此取名罢了。
说到辈份,也不得不提下丁肇中。作为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他无疑是华人的骄傲。陆媒央视《大家》节目采访丁肇中时,有段颇有意味的对话一度成为网络笑点。央视主持人向丁肇中问及,他兄弟三个,一个叫丁肇中,一个叫丁肇华、一个叫丁肇民,如果再有一个是不是会叫丁肇族?
视频可见,丁肇中当时不假思索回答的是“不,叫丁肇国”。主持人做了这么多铺垫,本想引出“政治正确”的“中华民族”的回答,未曾想丁居然冒出一个“国”字,组成了“中华民国”。丁肇中其后解释道,自己家族长辈曾经参加推翻满清政府的革命而被杀害,故而父母会以“中华民国”为孩子取名。
华人名字中的时代烙印
当然,每个时代取名都有各自时代的烙印。于中国大陆而言,上世纪50年代取名国庆、建国、援朝者大有人在,60年代取名则常见文革(专题)、卫红等。
中共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原名李援朝,看到名字就很容易联想到他的出生年代。据统计,在那个年代,大陆取名为“国庆”的约有40万,而取名叫“建国”的则更是超过了96万。
1970年代开始,大陆取单名者增多,宏、红、威、娟等已较常见。19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名字还出现了仿英文名形式,如叫玛丽、莉斯、杰克等的并不鲜见,另外为显与众不同,也常见用生僻字命名的。1990年代后,随着文化回流,仿古人取名开始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