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是中共党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家族,一门出了四个中央委员: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中共早期最主要的理论家、宣传家;向警予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中共唯一的女创始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蔡畅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曾任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李富春曾长期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而葛健豪虽非中共党员,却被称为“革命的母亲”,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本文摘自《湖南日报》。
1919年12月,上海杨树浦码头。“呜——呜——呜——”汽笛鸣响,江面上的法国(专题)“央脱来蓬”号邮轮徐徐启航,劈波斩浪。54岁的农妇葛健豪来自湖南双峰县,她踩着一双小脚,要与儿子蔡和森、女儿蔡畅一起赴法勤工俭学,成为第一个“留学老学生”,被舆论称为“二十世纪惊人的妇人”。葛健豪对送行的人说:“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就要活得有意义,我们现在去留学,将来回国就可以干一番救国救民的大事。”
他们的朋友,另一名奇女子向警予也在船上。35天的旅程中,她和蔡和森相知相恋,不知不觉都放下了曾经的“不婚主义”宣言。
而蔡畅未来的伴侣李富春已经先期到达了法国,在那里,他们收获了爱情,也坚定了一辈子为之奋斗的革命信仰。
中共党史上一个绝无仅有的家族形成了,一门四个中央委员: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中共早期最主要的理论家、宣传家;向警予是我国妇女解放运动先驱,中共唯一的女创始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蔡畅是新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领导人,曾任全国妇联第一、二、三届主席;李富春曾长期任国家计委主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而葛健豪虽非中共党员,却被称为“革命的母亲”,立传于《中共党史人物传》。
一家三代同求学传为佳话
双峰县荷叶镇地处湖南中部,因其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形似一片荷叶而得名。这里山清水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当地有三大望族,曾国藩家族、“鉴湖女侠”秋瑾的婆家王氏家族和葛健豪娘家葛氏家族,他们之间彼此联姻。
葛健豪自幼聪明伶俐,五六岁时随哥哥葛望钦在家馆读书。16岁时,她奉父母之命嫁给同乡蔡蓉峰。她生性刚烈,当看到丈夫赌博、吸鸦片、娶小妾、虐待工人,屡教不改时,便毅然提出休夫。
葛健豪与秋瑾情同手足,亲如姐妹,经常集聚在一起,或饮酒赋诗,或对月抚琴,或下棋谈心,往来十分密切。她不顾丈夫反对,变卖家产支持子女上学。
1913年,蔡蓉峰为了500银元,要将年仅13岁的蔡畅许配给一个财主当小媳妇。葛健豪极力反对,与蔡和森商量后,决定带女儿逃婚。次年春天,年近半百的葛健豪卖掉了一部分陪嫁的首饰凑足所需费用,带着蔡和森、蔡畅,还有寡居的长女蔡庆熙及其三岁的女儿刘昂,一起到长沙求学谋生。
到长沙后,葛健豪希望进入“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学习,但校方以她年龄太大为由拒绝了。蔡和森遂替母亲写了呈文,到长沙县署告状,县署在呈文上批“奇志可嘉”四字,并通知该校破格录取。葛健豪勤奋好学,就寝钟声响过以后,还要看一阵书才睡觉。她是个小脚女人,却坚持和青年女生一起上体操课。此时,蔡和森已入长沙省立第一师范学习,蔡畅入周南女校初级班学习,蔡庆熙先入自治女校,后转入横粹女校,刘昂则进了周南女校附设幼稚园。蔡家祖孙三代5人进省城求学,一时传为佳话。
在这些新式学堂里,他们都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蔡和森和毛泽东成为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他们都是教育家杨昌济的得意门生,与萧子升并称为“湘江三友”。
学习期间,蔡畅认识了周南女校另一位学霸级人物向警予。她们有着许多共同点:向警予有个开明的父亲,而蔡畅有位思想开放的母亲;都有思想进步的哥哥;都爱新知,爱锻炼;都以身许国……
此时,家境贫寒的李富春也凭自己的才华考入长沙名校长郡中学读书,成绩优异,而且也热爱体育,是校足球队的成员。
第一个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
毕业后,蔡家租住在岳麓山下。蔡和森一面自学读书,一面锻炼身体。这时,蔡畅已经留在周南女校教书了,用每月八块钱的薪水支撑一家人的生活。为了解决家里生活的困难,葛健豪向屋主租了半亩菜地,粮食不足,就用蔬菜、蚕豆添补。这里也成了长沙进步青年聚会的地方,岳麓山上,湘江边,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
1918年春,蔡和森与毛泽东在湖南农村游历半个多月,了解社会情况。回来后,毛泽东、蔡和森成立新民学会,这是五四运动前最早的一个革命团体,是湖南省反帝反封建的核心组织。成立大会就在蔡和森家中举行,葛健豪特地为他们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虽然不是会员,但是蔡畅旁听了成立大会的全程。长期的耳濡目染也让蔡畅的思想不断变化。
新民学会成立后,蔡畅写信告诉正在家乡湖南溆浦艰苦办学的向警予,并热情地邀请她加入。向警予收信后,很想出去干一番“真事业”。这年秋天,她只身来到北京,这正与蔡和森的想法不谋而合。1918年6月23日,蔡和森为筹措湖南留法运动,只身赴京,从而认识了陈独秀、李大钊,对俄国革命有了初步的认识。
李富春也从长郡中学毕业,面对动荡不安的国内局势,他也懵懂地希望另辟出路。1919年10月31日,19岁的李富春乘坐邮轮“宝勒茄号”从上海启程,远涉重洋,前往法国。
两个月后,蔡和森一家三口与向警予一起也自沪启航,奔向法国。到法国后,蔡和森“蛮读猛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他这时寄回国内的书信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渠道。
蔡和森于1920年8月13日、9月16日写给毛泽东的信,1921年2月11日写给陈独秀的信,为两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支持。在1920年9月16日的信中,蔡和森明确提出党组织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从现有资料来看,这几乎是最早提出“中国共产党”名称。
不婚主义者的爱情同盟
在去往法兰西的漫长旅途中,蔡和森和向警予两个年轻人的心越走越近。赴法之前,他们都曾表示要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革命事业,不考虑个人问题,向警予还曾不畏权势,不慕荣华,拒绝了军阀周则范的求婚,表示要“以身许国,终身不婚”。
没想到,这么快就遇到了知己。共同的理想和抱负,让蔡和森和向警予犹如“镜中人”,情投意合,难舍难分。到了法国,他们很快结了婚,组成了令人称羡的“向蔡同盟”。在浪漫的法国,蔡畅也放弃了自己“终身不嫁”的誓言,1923年3月的一天,李富春和蔡畅携手走进巴黎市区一个半地下的咖啡馆,单独庆祝这个属于他俩的日子。
斯人已去,信仰不绝
“向蔡同盟”留下了一对儿女:蔡妮和蔡博。向蔡无暇照顾自己年幼的孩子,只好托付给葛健豪和蔡庆熙抚养。
1928年3月20日,向警予在武汉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向警予都绝不透露一丝党的秘密。蔡和森闻讯后曾竭力营救,但是都失败了。1928年5月1日,向警予英勇就义。惊闻此讯,葛健豪如遭晴天霹雳。她为向警予撰写了一副挽联:
同乡里,同留法,同一家,同甘共苦,戚戚焉,愚母惭愧未同去;先国家,先民族,先大众,先人后己,凛凛然,贤媳光荣已先归。
三年之后,蔡和森也在广州牺牲。蔡畅怕老母亲承受不住这接连的打击,一直隐瞒着这个噩耗。1943年3月16日,葛健豪在临终前,还一直不知道蔡和森已经壮烈牺牲。她问长女蔡庆熙:“和森、咸熙(蔡畅)有信回没有?”并要长女写信告诉他们:“母亲已看不到他们事业的成功了,但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她去世后,毛泽东为她提笔写了挽联:“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
1975年1月9日,李富春与世长辞,蔡畅悲痛欲绝。她将夫妻俩在银行的存款10万元全部交给党。后来,蔡畅再次将她的三万多元存款,连同利息,全部作为特别党费交给了党。
1990年9月11日,蔡畅也离开了人世,但这个家族的信仰还在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