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最近,在北京举办的“一带一路(专题)”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引世界逾千家媒体关注。相较其它大陆,中国的这项全球战略对处在“后殖民时代”的非洲有着不同的意义。
肯尼亚总统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圆桌会议发言中说,通过中国“一带一路”倡议,非洲可重拾之前在全球化大潮中丧失的发展机会。中国倡导的“设施联通”与非盟希望在非洲大陆建设更多基础设施的目标不谋而合。公路、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非洲经济发展和人民共享繁荣。
“一带一路”圆桌会议上,肯雅塔(左)与习近平(专题)会面(图源:Reuters/VCG)
不久前,有着“非洲华人电商急先锋”之称的廖旭辉在北京大学举行了一场交流会。会上廖旭辉分享了自己的从业经历,更指明非洲华人若想找到新出路,必须转变思维,谋求企业转型。
在非洲,约有一百万华人在追逐着自己的“非洲梦”,他们到达非洲大陆的最初方式和目的是贩运中国廉价(山寨)货品,再以高价销售,但近四十年过去了,华人的这种生存方式正面临危机。
华人在非洲经营的多是中小企业,以制造业为主,重点是依托中国大陆的加工市场,与非洲进行进出口贸易。但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显露出弱势,如今非洲年轻人的数量约占总人口的60%,他们更乐于尝试新的事物,网络和平台意识的觉醒让他们开始谋求摆脱对华人中间商的依赖。
而传统的BTB贸易受全球经济以及政治因素影响颇大,命运不容易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且非洲国家宗教信仰复杂,各国之间文化差异较大,信任问题一直无法解决,买卖双方很难就一笔交易快速达成一致。
廖旭辉强调,尽管受后殖民时代的影响,导致非洲的发展困难重重,但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随着电商和物流在非洲的成熟与发展,大多数中间商或将被杀死。
深耕非洲华人电商领域八年之久的廖旭辉在交流会上就行业未来发表看法
这种说法并非毫无根据,事实上这种情况已经在中国的广州发生了。记者此前在广州调研时发现,受全球经济、大国政治以及地方管制的影响,作为中国非洲人最多的城市,广州的非洲商人正在减少。而中国的中小型企业受本国环保政策的影响,也倒掉了一大批,加之物流和电商的挤压,很多中国工厂进退维谷。
中国商人即便把工厂转移到非洲也并非高枕无忧,在可见的未来,如若不把企业进行互联网的改造与升级,前途恐怕不会太光明。
为什么选择在非洲做电商?廖旭辉回应道:“除了非洲还能去哪?南美是美国的‘后花园’,不容分羹,欧洲的基础建设早已完成,难以插手”。然而华人在非洲做电商同样遭受着诸多阻力,大多数的跨境电商吃的仍是假货饭和便宜货的饭。
而且,很多国家的商路打不通。比如埃及,其消费力很大,但是市场打不通,因为不符合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文化上的裂口太大,短期内纯粹中国的电商模式很难实现。
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电商之路的破产。廖旭辉表示,对于电商的需求是一个大趋势,中国跨境电商可以以退为进,在背后支持那些有想法的非洲年轻人做电商,这样就可以避免文化、宗教以及消费习惯上的冲突,同时也可以在事实上增加未来非洲电商对中国模式的联系。
非洲并不是一个大一统的市场,像阿里那种“烧钱”的做法很难行得通,所以中国电商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便未来阿里瞄准非洲大陆,那也是以收购非消灭的方式对待非洲华人电商。这对后者而言也并非坏事。
正如廖旭辉所言,世上没有绝对的虚拟经济,线上和线下的融合才是未来,成本因素、消费体验、消费习惯决定线下经济或实体经济不可能消亡,而线上经济也必须去浸润实体。
一百万非洲华人的出路就在于在当前的过渡时期,把握机会,立足于撒哈拉以南的区域一体化,加强与当地同类公司的合作,同时注重对整个商业生态的打造,加强文化交流,既做平台,也兼顾人文生态,这样在良性互动的基础上才能有望达到互信和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