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国留学生(专题)杨舒平的演讲引发争议(图源:VCG)
“中国不亡,实无天理”,与其天让其死,不如人促其亡。想当年,即便激进如约翰杜威的忠实门徒胡适先生,对中国哀其不争恨之入骨,亦必不如今天舆论风暴中之杨舒平那样对欧美的“香甜空气”陶醉如此、五体投地。
5月21日马里兰大学学院市分校毕业典礼上,中国留学生杨舒平在发表毕业演讲时,赞赏美国的空气质量、言论自由以及公民拥有投票权力得以参政,并将美国与中国大陆进行了对比。
她的8分钟演讲称呼吸美国的空气有种“奇妙的奢侈感”,而在中国大陆,糟糕的空气质量让其出门都要戴五个口罩;接着,她以空气引出对美国大学学术自由的欣赏,将其比喻为新鲜空气;对于美国总统大选,她认同并欣赏自由民主价值观和公民行使投票权利;认同美国大学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及多元文化,对师生表达政治观点的热情表示赞许,并与其在中国大陆学习《独立宣言》时的死记硬背作了对比;总结部分,又以“民主和自由是值得我们为之奋斗争取的新鲜空气”做结尾。
其对于美国文化的全面接受与赞美,和她对中国社会的批评与鄙视形成鲜明的对比。此事被公之于众后在中国大陆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
在西方人看来,杨舒平似乎完成了一次文化“归化”。她在马里兰大学的数年求学使她完全脱胎换骨。这是又一次西方文明征服东方文明的胜利例证,也是他们所希望看到并引以自豪的。
然而,对大多数中国大陆的批评者而言,如此公开和尖锐地将母国批评得一无是处,这已非刺耳的忠言可以形容,甚至可以用“奴颜卑骨”的卖国言论视之。从中国传统眼光看,以夷变夏,甘愿沉醉在“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想象中,说得辣点那就是数典忘祖,连自己姓甚名谁也忘记了。
平心而论,大到民主化程度、权力滥用与腐败,小到公民个人人权和自由、社会保障,中国现状当然并非完美。社会利益多元,各阶层认识有差,所有这些当然应该有其充分讨论甚至是批判的空间。
但问题的关键显然不在于此。如果杨舒平今天提出的是建设性的批判,哪怕是公开地、不成熟甚至是幼稚的,恐怕也不至于被推上如此“骑虎难下”的尴尬位置。
可惜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不揣冒昧地猜测,与其将其视作建设性的批评,毋宁说是彻彻底底向她所投奔的西方社会纳下的“投名状”。杨舒平聪明如此,必然知道西方世界希望听到什么,又清楚如何融入她所置身的西方世界。
当批判的目的在于只是希望完成“入乡随俗”的人生目标时,杨舒平的自尊便已卑微到尘埃中。这不是一种独立健全而且自信自尊的人(无论其国籍是哪里)所应有的言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