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杀多年终破冰 中美太空合作进蜜月期(图)

封杀多年终破冰 中美太空合作进蜜月期(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国航天局对华禁令实施以来,中美两国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合作长期受限。而近期随着美国“猎鹰9”火箭的升空,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被打开一道缺口,中美太空合作已悄然间破冰。

  6月3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猎鹰9”火箭携带“龙”货运飞船,从位于佛罗里达州的发射台发射升空,第11次为国际空间站送去宇航员补给和实验设备。飞船上携带约2,700公斤的物资,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地球观测工具与中子星研究设备,其中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一项由中国独立设计的实验首次飞向国际空间站。

  美国航天局发言人已向媒体证实,由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团队独立设计的一个实验项目——“空间环境致生物微进化规律实验载荷”,搭乘了“龙”飞船升空,此科研项目旨在研究空间辐射及微重力环境对抗体编码基因的突变影响。

  搭乘中国的一项科学实验项目,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对中美太空合作而言,实际上却是一件突破性的大事情。

  

封杀多年终破冰 中美太空合作进蜜月期(图)

  “猎鹰9”火箭发射升空(图源:AFP/VCG)

  沃尔夫条款将中断太空合作上升至法理层面

  2011年4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Barack Obama)签署2011财年开支法案,其中第214页至215页有一项看起来不起眼实际却是影响深远的条款——沃尔夫条款,将中断中美太空合作上升至法理层面。

  此条款堪称中美太空合作的强大壁垒,条款规定禁止美国与中国开展任何与美国航天局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并禁止美国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

  这一条款由共和党众议员沃尔夫(Frank Wolf)提出,他当时任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小组委员会主席,专门负责美国太空预算。

  就在当年的5月16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其第25次也是最后一次飞行任务,但在全球媒体广为关注之际,受沃尔夫条款影响,早前已允诺给予中国记者的采访通行证被美国航天局取消。

  美国航天局对华禁令实施以来,不仅来自中国的官员与科学家无法与美国航天局举行交流与合作,甚至在美国机构工作的中国籍研究人员、在美国学校学习的中国籍学生都受到殃及。

  但随着国际间关于太空领域合作的呼声不断高涨,“沃尔夫条款”已日渐被称为“孤独的坚持”。

  太空探索是一项需要国际合作的大工程

  美国有一部分人极度担忧美国航天局与中国交往会损及美国国家利益,沃尔夫就曾声称,中国可能会在与美国的航天合作中借机获取美国的技术机密。

  对此观点,不以为然者不在少数。美国华裔(专题)宇航员焦立中就曾对此反驳,表示俄美两国积极、成功的民用太空项目合作,并未让俄获取有军事价值的美国技术。焦立中称:“我一直相信,合作,特别是以民用航天探索作为途径,是美中两国向前走的最好方式。”

  国际空间站项目经理Mike Suffredini也曾表达过希望与中国取得合作的态度。他2014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美国都可以和冷战敌人俄罗斯进行合作,当然就应该和中国这一最大的贸易伙伴进行合作。

  

封杀多年终破冰 中美太空合作进蜜月期(图)

  从国际空间站观测到的地球面貌(图源:VCG)

  此次合作参与者邓玉林教授更是指出,“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希望能在国际空间站做实验,但只有中国科学家不可以,这是没有道理的” ,“中国科学家不是洪水猛兽,科学探索需要国际合作,我们在做纯粹的科学研究,成果将造福全人类。”

  同时亦有观点认为,美国全面禁止中美太空合作实际并未能达到遏制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与美国建立可持续空间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沃尔夫条款”限制了美国自己的选项,它本来可以通过交流了解中国的决策机制、机构组成以及操作程序标准等,这些本应是可供美国决策的珍贵情报。长此以往,将会暴露出美国分析机构的重大弱点。

  商业合作成为尝试破冰的极佳方式

  尽管沃尔夫条款涉及范围广泛,但它并不包括商业范畴的合作。全球航天领域迎来商业时代之际,毫无疑问,商业模式成为破冰中美太空合作僵局的良好契机。

  而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水平日渐提升,越来越多地得到国际认可,更是促进了合作的达成。为更深入研究空间环境基因突变规律,北京理工大学邓玉林教授科研团队以高校身份,于2014年向美国负责商业化运营国际空间站科学研究平台的纳诺拉克斯公司提出合作意向。

  国际空间站由包括美国、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欧空局等共16个国家与组织历时近20年搭建完成,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轨航天器。纳诺拉克斯公司对于相关合作是否涉及违反“沃尔夫条款”小心翼翼,开展大量工作后,这一项目最终于2015年通过美国国会、国际空间站合作方等各项审查,获得美国航天局批准得以实施。

  当下的现实是,无论有没有美国,中国在太空探索中都在快速前进,这次的中美太空合作无疑开了个好头。正如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局商业发展部某负责人所言,科学探索是全人类的事业,我们必须打开大门,欢迎更多来自中国的科研院校将他们的科学实验从这里送往国际空间站。合作必然会带来共赢,为全人类而进行的科学探索,多些“全球合作”“全球支付”,何乐而不为。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