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这本应是2017年西方最没悬念的大选:英国经济连续四年增长,2016年增速为1.8%,并未受到退欧很大影响;保守党在前哨战中表现优异,不仅在地方选举大胜,更是从工党手中夺下了科普兰,这是1982年以来执政党首次通过补选赢得了议席;在民调中,保守党领先工党达20%。更重要的是,特蕾莎·梅之所以提前进行大选,就是看准了能够大胜的。
于是在拉票活动中,梅姨没有为争夺激烈的“边缘选区”多费心思,而是直接深入虎穴、造访工党铁票仓,还提出了左翼色彩浓厚的竞选纲领,打算挖空工党的墙角。甚至有乐观者估计保守党赢得的多数席位将超过100席,与1983年的撒切尔夫人和1997年的布莱尔比肩,特蕾莎·梅将彻底实现“铁娘子二代”的宏愿。
说来讽刺,梅姨自己葬送了自己的前程@视觉中国
然而最终的结果却是重蹈了1970年的覆辙。对于这场“本世纪最富有戏剧性的、最出乎意料的选举变化”,直到今天人们还是提不出真正令人信服的解释,甚至只能满足于文学表述:“既然在过去四年中出现了那么多的戏剧性政治事件,那么威尔逊政府也应该以戏剧性的方式下台了。”
相比之下,2017年保守党失败的原因却很明显,那就是失败的、用《金融时报》的话说就是“死气沉沉而破绽百出”的竞选。相比于工党那份虽然“极左”、但是意外受欢迎的竞选宣言,以及那位虽然不受主流媒体青睐、但意外擅长竞选的领袖杰里米·科尔宾,梅姨在竞选中简直就是昏招不断,几无是处。竞选宣言“几乎毫无喜气”、出奇保守,提高国民保险税、课征“痴呆税”、取消免费学校午餐等措施则热闹了自己的基本盘;至于本应成为加分项的反恐和安全议题,则因为内政大臣任上大幅削减英国警察经费和人数的“政绩”而成了负资产。尽管梅赶忙把大选的主要议题拉回到其擅长的“退欧”上来,并大搞“投射恐惧”战术、宣称只有特蕾莎·梅才能“维护英国利益的强大、稳定领导”,但想想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时英国社会两极分化的反应,就该知道如今有多少人并不喜欢她装腔作势地模仿撒切尔了。
特蕾莎·梅毕竟是保守党内万马齐喑、无人出头时上位的,勇气的确可嘉,但这并不说明她有成为首相的能力。之前没有担任过反对党领袖、财政大臣或外交大臣的英国首相何其少矣,梅就是其中一位;缺少这种训练绝对不是不重要的。当她面临考验时,着力打造的政治强人形象也就露了馅。一场大选就如此破绽百出,如何相信她能领导英国应付空前艰巨的退欧谈判?
这是英国二战以来出现的第三次悬浮议会(之前两次是1974年和2010年),也是新世纪以来的第二次。更讽刺的是,这也是第一次在由执政党主动提前发起的大选中出现悬浮议会,之前两次都是反对党击败了执政党时面临票数不足,因此特蕾莎·梅的误判堪称英国历史上空前,实在令百年老党蒙羞。有人讽刺,作为大卫·卡梅伦的嫡系和继承者,特蕾莎·梅“出色地继承了”前者误判民意的“本事”。
科尔宾已经发表宣言,呼吁特蕾莎·梅“退位让贤”;保守党内部也是怨声四起,被特蕾莎·梅首先踢出内阁的前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就抓住复仇的机会,高呼“如果她的选举结果比两年前糟糕,几乎无法组建政府,那么我就怀疑从长远来看她是否还应继续担任保守党主席”;选举结果尘埃落定后,曾任小型企业大臣的安娜·索布里也跳了出来,呼吁梅姨“现在考虑其去留”。卡梅伦的两位前顾问,史蒂夫·希尔顿和克雷格·奥利弗,也在这个敏感时刻发声;在他们身后,保守党内的大佬们,尤其是外相鲍里斯正在虎视眈眈。大选失败永远是一位首相最虚弱的时刻,接下来几天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准。
特蕾莎·梅已经明确表示不会辞职,不会追随1974年爱德华·希思的做法;她迅速找到了联合执政的盟友——北爱尔兰的民主统一党(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这个党称得上保守党忠心耿耿的小伙伴,对自己的政治定位就是摇摆时刻的“造王者”,2015年大选就想这么干,2017年终于如愿以偿。该党最资深的议员杰福瑞·唐纳森此前已经表态“我们当然愿意同他们就其愿望进行磋商,共同组建政府”,两党的合作可谓水到渠成。民主统一党为此开出的“价码”也很合理,多是经济领域的好处,比如补齐欧盟原来给予的各种补贴,自定企业税税率,与爱尔兰关系的要求也不过分。在政治上,这个只有12个席位的小党估计有几个大臣、副大臣的职位就能满足,而不像2010年的自由民主党那样,还需要特别设立一个副首相来取悦。
那么,特蕾莎·梅算是可以长出一口气,感叹“有惊无险”了吗?如果是这样,英国媒体也就不必哀嚎一片了。让我们来看看,梅姨这一场失败的豪赌,是怎样把英国退欧的难度从“炼狱”提升到“史诗”的。
首先,保守党和民主统一党的联合执政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
虽然民主统一党在退欧等议题上同保守党保持协调一致,但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可就不是了。民主统一党是比保守党还保守的党,坚决反对堕胎和同性婚姻合法化,北爱尔兰因此也成为全英国唯一的堕胎和同性婚姻尚未合法化的地区,这可能让标榜中间路线的保守党感到颇为棘手。民主统一党还是坚定的疑欧派,极端程度可能仅次于英国独立党,而梅姨却是留欧派出身。可以预想在未来的退欧谈判中,即使保守党想妥协让步,它的执政伙伴也不一定会同意。
如果民主统一党吸取2010年自由民主党的前车之鉴,那么麻烦就更多了。2010年自由民主党挟57席自重、从而时隔近一个世纪再次加入政府,本来是喜大普奔的好事;自党首尼克·克莱格以下,自民党诸君携手入阁,一举占据了副首相、苏格兰事务大臣、国防大臣、商业大臣和财政第一副大臣等要害部门。可是自民党在联合政府中无脑追随保守党,在诸多议题上马首是瞻、过分迁就,结果执政经历不仅没有助推自民党复兴,反而使其在2015年大选中一落千丈,从57席猛跌至8席,保守党则如愿以偿地甩开它独立执政。殷鉴不远,民主统一党恐怕不会太遂保守党的意。
其次,保守党根本没有“B方案”,如果民主统一党辞职,保守党根本找不到它的替代者。
保守党目前拥有318席,距离执政必需的326席还差8席,所以执政伙伴只能从苏格兰民族党(35席)、自由民主党(12席)和民主统一党(10席)中选择。苏格兰民族党是保守党的死对头,想同它联合执政无异于让威廉·华莱士同爱德华一世携手;2010年的老伙伴自由民主党,则是唯一一个在全国致力于英国继续留在欧盟的政党。至于拉拢新芬党、威尔士党和绿党,则是连鸡肋都算不上的选择。什么?同工党组成“国民联合政府”?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吗?
第三,联合政府是英国政治中的“异端”,注定无法长久维持。
英国的历史传统明确排除了“联合政府”,上至女王、下至平民百姓,都感到这种状态是不正常的,天然地怀疑联合政府软弱无能。也难怪,英国议会下院的布置方式,也即政府席位和反对党席位的对峙本身,就象征着英国政治的传统——强有力的一党多数政府,明确的两党制,这是英国相较于其它议会民主制国家最大的优势。
在英国历史上,联合政府的下场一般都不太好。连格莱斯顿那样的政治巨人,都是被联合政府崩盘终结了政治生命;1910年至1918年的联合政府,则直接将自由党都葬送了。只有在一战、二战和1931年经济大危机时期,英国才一直建立联合政府,除此之外执政党宁肯建立一个少数党政府也不愿与其他党联合,比如1910年的阿斯奎斯、1923年和1929年的麦克唐纳、1974年的威尔逊和1977年的卡拉汉。2010年的联合政府在和平时期维系了整整一届任期,算得上英国政治史上的特例了,不能指望这次的联合政府也能有如此运气。
第四,也是最要命的一点,来自无可辩驳的纯数学问题:虽然保守党和民主统一党的联合政府拥有多数了,但这个“多数”仅仅只有4席,去掉需保持中立的议长(保守党的约翰·伯考)和三位副议长(其中一位是保守党的埃莉诺·拉宁)就只剩2席,这是英国近现代史上前所未见的“多数”。这意味着一丁点风吹草动,比如补选失利或者议员脱党反水,梅姨领导的联合政府就将成为少数党政府。这和死缓没有太大差别。
1976年接任首相的詹姆斯·卡拉汉就面临着类似的局面。威尔逊辞职飘然而去,留给他一个超级烂摊子:政府的多数只剩下一席,这还取决于苏格兰工党的两名脱党议员,以及北爱尔兰的两名非统一党成员的支持。1977年3月,政府就几乎在不信任投票中垮台,两位爱尔兰人此时还撤回了对工党的支持。卡拉汉忙不迭地同自由党结成了盟约,才勉强维持了下来。而现在,特蕾莎·梅连这样的救命稻草都没有,这不就是“史诗难度”么?
少数党政府会面临怎样的局面呢?从理论上说,政府提出的任何议案都可能被反对党一致封杀,而反对党提出的不信任案倒是更有可能通过。政府只能依靠临时的拼凑和拉拢才能通过议案,任何一个挫败都可能导致解散议会。要维系这样的政府,需要执政联盟内部格外的团结,而特蕾莎·梅恰巧没有这样的手腕和权威。让这样的政府去处理本就严峻的安全、移民(专题)、经济和公共服务议题,以及注定将争议不断、沸反盈天的退欧谈判?天呐,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总而言之,尽管目前特蕾莎·梅已经觐见女王、宣布将与民主统一党联合执政,但就算她顺利组阁、继续执政,恐怕也难以坚持多久。在唐宁街10号的演讲中,梅表示“如今我们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急需的便是确定性,所以毋庸置疑的是,只有保守党和民主统一党,才具备合法性、才有能力提供这一确定性”,这真的是莫大的讽刺。就算一切顺利,2席多数也无法应付退欧谈判,英国可能不久之后又要再来一次大选,不过那时领导保守党的可能就已经不是特蕾莎·梅了。
最坏的情况,就是保守党未能同民主统一党最终达成协议、组阁失败,那么工党将出面组织少数党政府,甚至是要在10月进行重新选举。那么,特蕾莎·梅就将作为看守政府首相,领导即将开始的退欧谈判。两年的谈判时间,不知是否经得起如此消耗。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爆发时,法国(专题)是没有政府的:乱糟糟的又一次议会选举后,新政府还没来及产生。2017年6月19日,德国人再次打上门来时,英国可能也要没有政府了。托您的福,梅姨,英国退欧的难度现在真的已经从“炼狱”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