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诃诃,aka 肖科长,文学城资深网红。税务硕士,会计师。亲子阅读初中群和高中群群友。
非常荣幸应晓鹿之邀,写一篇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文章。我不是写作科班,仅有一些个人体会和道听途说的经验, 大致归纳如下:
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书。孩子小的时候只要愿意读书,读什么书都应该支持。我曾经反对孩子读魔幻系列,后来发现魔幻系列里有很多古希腊典故。孩子小学时主动去参加一个写作比赛,因为奖品是Rick Riordan的全套作品。回想起来,我第一次知道“土木堡之变”是因为读了《萍踪侠影》。虽然高中历史课本上“土木堡之变”只有很短的一小节,我能脑补十几页,可惜高考历史没有考“土木堡之变”。
不要急着让孩子看名著。孩子很小的时候我让他们读古典名著,读完《简爱》说出一些三观不正的话,我意识到孩子太小读名著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他们有限的生活经历既不能理解名著中的精华,也不能过滤名著中的糟粕。反映到孩子的写作上,偏爱写dark的主题,因为很多名著的主题比较dark。孩子假装沧桑,下意识地模仿。
写日记。日记能激发写作灵感,发掘写作素材,训练敏锐的观察力,在平淡的琐事中发掘动人的点点滴滴,并且用语言表达出来。虽然日记有这么多好处,但也有一些副作用。日记写多了容易没话找话,浮想联翩。正常孩子写日记后有可能变成深沉的文学青年。正常人眼里的一堆枯草,在文学青年笔下是清风拂面的摇曳的马尾巴草。出门旅游累的跟狗一样,写出来却是“诗和远方”。能从普通的一事一物发掘出美是非常正能量的行为,但是否也有点“戏精”附身?现在天天刷朋友圈的估计都是以前日记写多了留下的病根。
鼓励孩子写游记或者随记,或者看到什么有趣的人或事,让孩子即兴用几个词形容出来。记得孩子爬长城,又累又怕,形容自己的双腿像Spaghetti。 老大6岁的时候带他去珍珠港,跟幸存者合影,参观纪念馆,晚上他做梦爬起来大叫“Remember Pearl Harbor!”。回家后写了三页的游记, 被老师大大夸奖,实现人生第一次开挂。
语言要简洁,文学青年的一个通病就是罗嗦,因为心里活动太丰富,几句话写不完。还有一类抒情理科男,一下笔就是长篇,很努力地想把每一句话标明出处,抒情的时候穿插各种理论科普,考验读者的智商和耐心。
引导孩子读评论读杂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记得上中学的时候国内有份月刊叫《作品与争鸣》,每期有佳作推荐,每篇佳作后面有3-5篇评论,父母认为看评论对写作有帮助。要求看完作品一定要看评论。那时《中国青年报》有个非常好的专栏叫《求实篇》,全是结合时事的千字杂文,父母认为千字杂文最难写,也最见功力,让我们每期看,看懂多少算多少。不知道美国哪里能看评论文章,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看review,一部好电影,或者一部好作品,网上很多review。
鼓励孩子写短篇论说文,论说文不需要长,论证一个观点即可。学会在有限的篇幅里表达一个清楚的观点。尽量少用标点符号表达感情,用平和的语言表达情感。
能想起来的就是这些,作为业余爱好者,编这么多经验出来很努力了,请鼓掌。
结尾,用一个写作爱好者的话,送给喜欢写作坚持写作的孩子们 :“One of my favorite things about writing is finding a place to escape from the world and a place you can fully express yourself.”
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