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四次降息仍未解决融资难 新的麻烦接踵而至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整个上半年,张承惠一直在全国各地四处调研。不过近期她的调研结果令人沮丧,因为她发现,金融正在进一步与实体经济脱节。
作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张承惠曾多次公开表示,虽然监管部门非常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央政府也已尽可能出台了方方面面的政策,力图通过政策措施把这些顽疾解决掉,但是实际效果不是很好。
“从现实情况来看,恐怕离问题的解决还有很远的距离。”张承惠称。
总理李克强显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在8月13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他又签批了一份旨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文件,这份《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希望借助发展融资担保行业,将更多金融“活水”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
这是今年年初以来,李克强第12次在常务会议上专门讨论融资成本问题。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企业融资成本的困境尚未解决,现在新的问题正在冒出苗头。民生银行深圳分行华强北电子小微业务部总经理马长锋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自今年6月,可以确切感受到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下降。今年7月发布的“经济日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小微企业运行指数”印证了这个现象。
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运行指数较上月微降0.2个点。“这表明小微企业市场运行动力不足,融资能力下降,融资需求也在下降。”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全向经济观察报称。
显然,企业融资成本高并非一个孤立事件,对于总理李克强来说,这犹如一场需要调集全部力量参与的兵团战。
下降有限
6月初,张承惠刚从东部地区地级市调研回北京,当地金融办人士向她讲述了中小企业融资贵的问题。
在一个有90多家企业的中小企业园区,去年产值为7亿,税收1500万,但仅有2家商业银行为这90多家企业提供融资,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能依靠朋友间的借贷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从全市的情况来看,小微企业中有银行贷款卡的只占30%多一点。“有了贷款卡,银行也不一定给贷款。贷款卡只是初步通过了银行的信用评估,能否拿到资金,那是第二步的问题。”张承惠说,为什么银行不愿意给小微企业贷款,其实原因说起来很简单,因为小微企业风险太大,虽然利率可以上浮,但是相对于利率上浮所带来的风险,银行感觉还是不挣钱。
此前数年,多家商业银行曾公布小微企业调研报告。但据经济观察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尚无一家商业银行发布这方面的调研报告,甚至有些银行大幅压缩对小微企业贷款的投入。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透露了其中缘由,只有业绩做得好,银行才有动力向社会公布该业务进展情况。反之则意味着,今年银行在小微企业业务上举步维艰。
为此,从去年11月到今年6月,央行已经连续4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1.1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1个百分点。“降息配合降准,既能增加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又能增加货币供给,长远看更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强调,今年以来的三次降准也为市场提供了充裕的流动性。
就政策效果而言,降息降准确实起了一定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6月末,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97%,比上年末下降64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01个基点;央行对实体经济通过贷款、债券、股票等各类金融工具融资的综合成本评估显示,企业整体融资成本为6.32%,比上年末下降 68个基点,比上年同期下降85个基点。
不过,张承惠的研究显示,虽然央行数次降准降息,但现在仍有70%的贷款利率是上浮的,仅10%左右的贷款利率下浮,剩下20%的贷款采用了基准利率。
“我统计了一下根据万德数据库的数据,2013年9月末到2015年5月末,金融机构平均贷款从6.65%降到6.56%,P2P网贷幅度下降12.75%,温州的民间借贷利率下降了1.69个百分点。数字显示非正规的金融机构,体制外的金融机构,对央行降准的反映要远远快于正规的金融机构,正规金融机构利率下降平均只有0.1个百分点。”张承惠说。
而银行人士普遍认为,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降低融资成本,并非长久之计。民生银行深圳分行行长吴新军说,其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已由年初的7.8%降至目前的6.8%,如果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还能进一步下降,但基于成本因素,下降空间将有限。
新问题
一方面是企业融资成本下降有限,另一方面是经济持续下行,经营环境进一步恶化,导致企业利润进一步下滑。
张承惠表示,今年一季度工业企业利润下降2.7%,按照平均贷款利率6.56%计算,企业今年需要支付大约5万亿的利息。而2014年全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不到6.5万亿,绝大多数利润用来支付利息都远远不够。
而如果按照实际利率水平来计算,利息支出可能要达到8万亿,再加上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企业的实际利率已飙升至11.1%。
二季度情况可能更为糟糕。深圳华强北一位企业主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目前8%以下的融资成本尚可承受,再高的话利润将难以覆盖成本,这时企业可能会放弃为实体经济融资,甚至转而在虚拟经济中试图“搏一把”。
显然,融资贵问题尚未完全缓解,新的麻烦接踵而至。
“利率在下降是好事,但另外一方面未必是好事。为什么?说明大量的钱,没有流出去。”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盛松成称,降准实际是使得银行的资金供应多,但供应多并不代表需求多,现在不仅是银行愿不愿意贷款的问题,还有实体经济是不是具有有效的资金需求的问题,而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8月初,民生银行深圳分行华强北电子小微业务部总经理马长锋向经济观察报表示,自今年6月,可以确切感受到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在下降。华强北一家经营电子配件的企业主也表示,企业所在的商务大厦内,面积较大的办公场地已有很多年没租出去了。
敌人在哪?
国务院及其下属多部委频频发布政策,为何效果有限?
“金融资源配置向政府的超配、向大企业的标配、向小微经济的低配或不配是必然逻辑。”央行研究局局长陆磊认为。
在陆磊看来,“实体经济部门-中央银行-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实体经济部门”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经济系统,各个环节及机构又在参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过程,对政策响应的再响应效应不尽相同,最为关键是的,很难精准区分金融资源是在第二环节自娱自乐,还是在第三环节冒险。“大量的钱进入资本市场,但是这些钱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张承惠对经济观察报称,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相对缓慢,而金融体系的结构也有问题,目前国有控股的大银行在主导中国的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结构对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无疑是不利的,因为大银行经营成本会比较高,比较注重规模经济效应,一般而言大,银行天生不太适应为中小微企业服务。
对此,盛松成也在媒体吹风会上向记者表示,仅仅依靠货币金融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融资贵问题,需要短长期政策组合。
其中,短期政策包括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这样的总量政策,也包括直接融资扩容、提高外币融资比重、压降表外及同业融资、运用宏观审慎管理引导信贷投向等结构性政策,还包括清理银行乱收费、规范民间融资、推进市政债等专项债券以及选择性打破刚性兑付怪圈等一些辅助政策。
目前央行出台的多种政策正是盛松成所称的短期政策,而长期政策则包括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逐步降低间接融资的比例,以及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等。大力发展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实现各类融资渠道规范化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放宽市场准入等。
显然,鉴于金融改革“牵一发动全身”的艰难,降低融资成本的长期政策,注定还需要漫长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