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黄桷树 于 2015-05-03 15:58:09
分享一个关于多语并行人生的故事。
本文内容已被 [ 黄桷树 ] 在 2015-05-04 11:53:55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他是犹太血统,父亲生于捷克,长在维也纳,母亲来自法国南部,他本人生在巴黎,青春期迁至纽约长大,P大博士毕业,他本人是一个语言天才,英德法三语并行,且不分伯仲,关于母语的问题困惑了他的一生,虽然他能完全流利使用这三种语言,但他一生苦苦想要厘清到底自己的母语是什么,动用各种手段,冥思苦想,终不得其解。他在日记中表白自己一生的孤独与困惑,他说:语言是一种自我意识的选择,但他自己却一生缠绕其中,成为一个没有故乡的国际浪人。文章还说,George Steiner 因为认同的母体文化太多,也因此失去内心效忠的对象,置身于哪哪儿都不自在,心牵至哪哪儿都显别扭。事业高峰期过后,他选择定居瑞士,亦是其内心归属的写照。
天才亦为多语所困至此,更何况周遭庸人。英德法语也只不过在欧洲跨了个国家,与跨中英文相比,几近于无,你当然可以说你不困惑,那是因为你粗糙的内心,你根本意识不到此等困惑,你的内心不够敏感,不够细腻,不够聪颖到能意识到此间微妙。正如东南亚那些长期沉浸于多种语言,忙着用多种语言点多种地方的菜肴之人们,你能指望他们对人类文化产生巨大贡献吗?一个具有多语《故事会》水准的人,必定迎来一个《故事会》水准的人生,一群《故事会》水准的人生,必定组成一个《故事会》水准的社会。上次那位来自东南亚的华裔说:东南亚地区的落后与当地华人无关,俺想请问:那么,哪个地区的发达或落后与你们这群东南亚的华人有关呢,你们视何处发展于己任呢?如果东南亚华裔的历史使命仅是在当地保持传承个之乎者也,而对居所地的文明进化完全没有使命感参与感,问问各位美国的华一代们,这是你们对华二代的期望吗?
俺本人一直对大面积坚持双语并行持怀疑态度,这篇文章深深地让俺感受到同呼吸之畅快,这篇刘绍铭写于79年的随笔,依然让近40年后的俺读得热泪盈眶,一方面叹几十年前已有智者思俺之所思,悟俺之所悟,另一方面叹俺是否老已,居然日益发展至只有70岁以上作者或多年前的作品方能合俺心意,不由心自黯然。一本书,篇篇都在“读百遍”,渴望却又舍不得读完的感受,有人能懂吗?
当然,如果你从无此等黯然,俺只能心生艳羡,诚心恭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