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生物学民工 于 2014-01-05 00:45:58
我的科学启蒙-兼谈80年代的科幻小说
我的科学启蒙来自科幻小说。当时是八十年代早期,我处于懵懵懂懂的少年时代,无意中接触到了叶永烈写的儿童读物“小灵通漫游未来世界”,他写的文章科学性,文学性和趣味性都很强,包括“十万个为什么”,后来才知道他的科学素养来自北大化学系的科班教育。以后又读到一本科幻小说集“绿色克隆马”(作者已无从考证),其中的那篇”绿色克隆马“还被改编成广播剧,我马上被其中其奇妙的生物世界吸引住了,想着长大了也要做生物学方面的工作。
后来开始清除精神污染,学校里开始整顿风纪,限制留长发,穿紧身喇叭裤,不准化妆涂口红等,不过这些对于在穿衣打扮上后知后觉的我毫无影响。后来报纸上说科幻作品是资产阶级精神污染,还点名批判了叶永烈的科幻小说“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其中能被孵化的恐龙蛋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糟泊,叶永烈后来改行写传记纪实文学;还有另一位写了“飞向人马座”和“猴王呜呼噜”的科幻作家郑文光,被批评后一病不起,从此科幻世界一片肃杀。后来得知郑文光和我父亲在同一个单位工作,就问我父亲关于他的情况,我父亲说他是个在专业上没有什么特殊建树且长期生病的人,对于父亲如此贬低我心目中的大作家,我还郁闷了好一阵。飞向人马座可是当时科幻小说的一座丰碑呀,猴王呜呼噜曾刊登在当时的东方少年上,可惜是我父亲是当时科研单位的领导,他看问题的角度肯定和我不同。好的科幻的确可以开启儿童和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我知道的就有好几个人是看了“飞向人马座”后决定学天文的。再后来发现了儒勒·凡尔纳,带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海底两万里”,“气球上的五星期”,“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环游世界八十天”。虽然都写于19世纪,但启发了我对探索世界的兴趣,真有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感觉。再后来我也逐渐长大,更喜欢思想和文学性更高的适合成年人的读物,对这些“小孩子读物”不再感兴趣。
近年来看到刘慈欣异军突起,猫在西北小城里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三体I,II,III”, “三体”有种悲壮的宿命感,我想它更适合成年人读,至少应当是青少年。刘慈欣可能没有什么师承吧,因为大陆科幻小说的发展是有断裂带的。
斗转星移, 后来在书店里看到叶永烈写的政治人物的传记赫然排列在书架上,恍若隔世,这就是当年写出金铭葛亮的故事(神探金明可是我崇拜的英雄呀!),给我少年许多欢乐的作家吗? 如果没有”清除精神污染“,他是不是会带给给我们更多的科幻作品?可是那就会少了一个优秀的传记作家。科技飞速发展,小灵通漫游戏家里的很多幻想都早已成为现实:隐形眼镜,还有有画面的通讯设备,现在的手机和计算机比描述中的更发达,会飞的小汽车肯定不久也会成为现实。但是绿色克隆马目前是不那么容易实现的,克隆技术牵扯到了文化伦理等各方面的问题,就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也需要慎重。如今郑文光先生已“飞向人马座”,但愿我们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人类飞向火星。
我现在在欧洲的大学的生物系做着“生物学民工”,这就是我小时候幻想的生活吗?现在开会时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觉得有什么神秘的了,学院里生物系原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走在大街上,除了我们本行业的知道外,大多数本地的普通人并不认识他。
曾经梦想的生活到头来也是普通的生活,珍惜现在拥有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