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大学

来源: 2015-09-13 18:59:33

这是我家先生送孩子上大学后写的一点感慨。经他老夫子同意,贴在这里,与刚送孩子上学或即将送孩子上学的家长分享。谁说男儿不重情?

又见大学

九月六日是孩子大学开学的第一天,我们全家都飞到北方送他进入梦中的艺术学院。一路上,沐浴着秋风清凉,俯仰着蓝天与白云辉映,再看 着踌躇满志,兴奋不已的孩子,不禁将我自己勾引回当年进大学的点滴往事之中。

 

时间过的快,从那时到现在,已经快四十年的光阴悄悄的从指缝中溜走。而我,那时的一个少年人,早已白发上头,进入开始感叹时间过的真快的人群了。

 

那是第二届高考,小地方山城的人,不论老少,都充满期待与憧憬,就像重任在肩,临危受命那样,既兴奋,又带着神秘感。有几位考生家长专门协商借调了一辆客 运汽车,将山城考上合肥不同高校和中专大专的几十名学生,一并同车送去合肥。于是,在1978年10月4日,我也提着一只皮箱,背着一只挎包,与同时考上 科大的同班同学一起登上了这辆车。说来有趣儿,在临去科大之前,我还要求我父母专门为我量体裁衣做了一身当时挺时髦的蓝色涤卡衣服,这一套衣服陪伴了我整 个大学时代。

 

车在山城边杨梅山脚下等着。在这天早晨天还没亮时,我父母就送我出了门。时间已过了中秋,早晨的寒冷夹带着露水,让人感到阵阵凉意。父母一路的轻声叮咛, 在十月秋天的早晨显得有点儿凝重。车开出时,父母的担心,盼望,期待,难舍的眼神,就像游丝一样定格在身后。那时候我被兴奋充满,完全没有体会到那种眼神 所包含的意义。

 

公路路况不好,从山城到合肥,也就四百公里左右,但我们一直到晚上快九点才到达。终点就在合肥火车站,就是现在的合肥北站。那时的合肥,虽是都市,却不像 现在如此的繁华喧闹,夜里马路上冷冷清清的,相互距离很远的路灯,将暗淡的银光飘散摇曳地撒在地上,显得格外的清冷。我找来了一辆三轮车,将我和同学一起 拉到在合肥的亲戚家,停留了一晚。第二天,也就是十月五日,亲戚借了一辆拉东西的手推板车,陪着我们俩小伙子拉着行李,从合肥淮河路一直走到科大,进了大 学校门。

 

1978年,正是百废待兴的时代。学校为了安置前后仅仅相隔半年入校的77和78级两届学生,突击修建了四栋四层学生宿舍楼。这四栋楼房两两相望,我们大 家都借用合肥市中心最繁华的四牌楼名字,而将现在的宿舍楼也命名为四牌楼。四牌楼是水泥预制板建筑,我们系的学生住四楼。一间宿舍住七人,将宿舍挤的 满满当当的。室内既没电扇,更没空调。合肥的夏天奇热,又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不能装暖气,冬天又冷的刺骨,室内外温度一样,人得穿同样的衣服。

 

虽然那时的住宿环境不好,条件贫瘠,但我却觉得那是一个黄金时代。大学没有学费,没有住宿费,书本费也免了,学校还给稍微困难家庭的学生以经济补助。因 为,那时的共同理念就是,我们都是在为国家读书。

 

学生食堂在晚饭会供应全天最高档的蔬菜。科大食堂的招牌菜有三种:菜梗肉片,菜梗回锅肉和菜梗耳皮,每份两毛钱。在早晨,科大有一道风景,就是学生们边吃 早饭,边往教室走的路上,边听着喇叭里播放的灵格风或英语900句英语口语。每天晚饭后,教室和图书馆灯火通明,到处都是默默用功的学生。

 

这是天堂的学子,学子的天堂。

 

读本,读研,留校,成家,我在合肥一呆就是12年。那时,我还不知道,我这一辈子会远离我的父母和我的兄弟姐妹。而且越走越远,终于在1990年,提着两 只皮箱,斜背一只背包,远涉大洋,飘荡到美国阿拉巴马州落户。由最初的一只皮箱,一只背包,到如今的四口人之家,这一晃就是近四十年!年轻的少年夫妻也晋 升为老来伴儿了。曾经涂鸦一首短诗来庆祝那时的小家温馨:

 

昔日少年不知愁,如今伉俪鬓已秋。

双儿身边常常绕,天伦相思细细流。

 

现在,一道大洋相隔,与国内亲人远离千山万水。宋朝文学家欧阳修形容游子远离亲人时说: “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而今于我却是“平芜尽处是大洋,行人更在大洋外”。与父母兄弟姐妹相见一次都难。人说,见时容易别时难,又说,别时 容易见时难。对我来说,却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唯有相思常做伴。以至于我母亲在1992年病重去世时,我也无法越洋回去看她一眼。后来,我的兄弟姐妹们告诉 我,母亲临终前,虽已被疾病折磨的失了人形,却还充满信心的请求医生治好她的病,因为,她说她儿子在美国留学,要接她来美国旅游和团聚—只是,她的愿 望终于没有实现,就撒手人寰了。再一次的团聚,也许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到那时,我相信就再也不会分离了。

 

十年前,我已经将第一个孩子送进了大学,现在,又轮到我送第二个,也是最后一个孩子进入大学,孩子们一前一后的就要离我而去了。年轻时我父母看着我离他们 而去时的眼神也传给了我,看着孩子进入学校后离去的背影,我相信,我眼睛里流露出的就和近四十年前我父母看我离开时的眼神一模一样。到今天,我才理解了那 时汽车后面的那两双眼睛流露出的含义。

 

父母对待孩子,既想时刻置于手心保护着他们完好,又不得不撒手放出,让他们经风雨历练。因为父母包办代替不了孩子的一生。父母只是在一场“风花雪月”似的 愉悦中意外的塑造了孩子的身体,但孩子的心灵和意愿是他们自己磨练得来的,不论是水光潋滟,还是疾风暴雨,都得由他们自己去感受。不由得想起触龙说赵太后 的故事了。这个发生在两千年之前的故事告诉我们的是,父母如果是真爱孩子的话,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早日自立,让他们去建功立业。

 

看着孩子离开的背影,一个声音轻轻的在心里回荡:再见了,孩子,你的父母只能送你到这里,下面该轮到你自己放飞了,你好好历练吧,祝你飞的越高越好,越远 越好,不论你在哪里,你身后永远有两双期盼和关心的眼睛在看着你,这两双眼睛时时刻刻的在为你祝福。 思绪回来,心情所至,忍不住窜改并模仿特别喜欢的唐人旧诗黄鹤楼一首,就当作今天这个特别日子的纪念吧:

 

昔人已听汽笛去, 故地空余四牌楼。

今人换乘银鹤去, 青丝白发有离忧。

新旧交替无穷尽, 亲情聚散两大洲。

英姿少年今又是, 有人欢喜有人愁。

 

写到这里,起身开门出去,呼吸一口清凉的空气。现在,已是初秋的夜晚,四周一片寂静。放眼望去,只见夜色沉沉,月光莹莹,天边星辰点点,轻轻的一阵清风吹来,就像柔软的绸缎一样拂过脸颊,真正是“天凉好个秋!”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