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判“历史终结者” 毛泽东再起纷争(图)

评判“历史终结者” 毛泽东再起纷争(图)

评判“历史终结者” 毛泽东再起纷争(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2015年8月21日,曾经长期担任毛泽东警卫的汪东兴,在其百年高龄时去世。此时,毛泽东已经去世将近39年时间。然而,39年的时间仍然抹不平这位已然是历史人物的身后的争论。在北京时间8月 22日,官媒光明网摘发中共重要思想理论刊物《求是》杂志社长李捷的文章《从五大坐标审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伟大贡献》。在此之前,央视著名主持人毕福剑酒桌辱骂毛泽东被批“严重违反政治纪律”,某主旋律电影将毛泽东头像置于宣传海报中引发舆论批判狂潮。这几件事中,或许存在内在的关联。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位争议性极大、功过两极分化的历史人物,中共新执政者提出了评论的“两个新维度”:历史中的毛泽东和民族中的毛泽东。对中国而言,在那样的历史年代,一段历史的“终结者”般的毛泽东式人物的出现或许是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幸事,也是一种悲剧。对此,中共应当有所反思和警戒,作为国家的、民族的以及其他国家一员的人们,也应当有所反思和警戒。

  逐渐走下神坛的毛泽东

  对于毛泽东的权威公正评定,一个不得不考虑的情况是,当下执政的中共正是由毛泽东主导创立、拯救并成为执政党的。只要中共持续执政,就难免会影响到对毛泽东的客观评判。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面对历史时始终难以绕开的症结。毕竟,如果在现在的情况下简单地大量揭发毛泽东的消极一面,很容易在客观上造成对中共执政的根本性否定,进而可能造成整个国家的混乱与动荡。因此,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是一种正确的做法。

  尽管如此,如果中共的执政合法性更为巩固,能够最大程度地缓冲提及毛泽东的失误、过错,甚或其他人所认为的“罪行”所导致的负面冲击,就理应负责任地还真相于历史。不止是毛泽东发起的“大跃进”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改革开放年代的“六四事件”与之同理。这或许也可视为中共由一个革命党实现向一个真正的执政党的现代化转变成功的标志。

  当然,如今对毛泽东的争论仍然必要且有意义,是最终推动或“倒逼”出历史真相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其实也存在一种可能,即每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对毛泽东的争论会一直持续下去而没有个结果。又或者,待中国局势好转,中共执政得到更多肯定与拥护,对毛泽东的公正评定也就成为一件无足轻重的政治议程。

评判“历史终结者” 毛泽东再起纷争(图)

  毛泽东是中国一段历史的“终结者”

  不得不说,毛泽东是中国历史上争议性很大的人物,也是功过两极分化很严重的人物。站在后来人的角度来看,应当尽量客观、公正、务实,并且跳出自身的立场利益关切,然后再放到当时的历史时空中去观察、分析、评判。如果做不到的话,或许就只有再等后来人更为超越地去做这件事情。

  中共评毛的“两个新维度”

  2013年12月26日,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 12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长篇讲话。2015年6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捷所写《毛泽东对新中国的历史贡献》。其中的论述代表了中共执政者对毛泽东的不断变化的修正评定,印证了不断接近真相、客观、公正的历史演进。相对以往,这已是很大的进步,而且这种进步将会继续进行下去。

  李捷所说的“五大坐标”分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坐标”、“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坐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坐标”、“中华文明发展的坐标”和“世界文明发展的坐标”。不过相对而言,还是习近平的讲话更为与时俱进,更为客观公正一些,也更易为外界理解。有分析认为,习近平对毛泽东的评定有两个重要的新维度,一个是“历史中的毛泽东”,一个是“民族中的毛泽东”。

  习近平在讲话中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这是以后人角度站到当时历史中去看毛泽东。反对者或许认为,这些观点有些像是对毛泽东的辩护;支持者则可能认为,这正是看待历史人物的正确态度和思维。其实,对于将一个人的个人印记强加到整个国家和民族毛泽东来说,问题要复杂得多。

  习近平还提到,“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时势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抵御外敌入侵、反抗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艰苦卓绝斗争中产生的伟大人物,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这是把毛泽东放到整个民族中,作为民族的一份子来看。作为一个出现、成长、崛起于中国本土的人物,毛泽东不仅是他个人的,也不仅是中共的,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文化的“产物”和一员。

  毛泽东是中国特定历史、特定人群、特定文化在特殊情况下的代表。在毛泽东身上,能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在近现代历史转折和风云激荡年代的顽强、磨练、演化和成长的印记。当然,被毛泽东极端放大的中国文化特性,既有积极正面的部分,也有消极负面的部分。从某些角度来看,毛泽东的“大跃进”是民族主义激进化的表现,他的“文革”其实是中国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他的“帝王思想”则又是已被历史抛弃的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重现。

  毛泽东:一段历史的“终结者”

  毛泽东是一位影响历史走向的强人。他所打造的中共是当时中国最高效和最理想化的政治组织群体,吸引了那个时代一大批先进知识青年,在中国中下阶层中具有广泛的号召力,亦曾得到其他政党的团结认可。他所打造的中共军队亦是当时中国最具战斗力的军队。当时的国民党与之相比,确实存在较大的差距。

  这也可以看作是毛泽东对当时历史现实的适应与驾驭,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或许,在经历长达百年的近代混乱、动荡、苦难、挫折和成长之后,出现一位强人来终结一段历史就是一种必然趋势。蒋介石与毛泽东都是当时的历史强人,但毛泽东比蒋介石更强,所以毛泽东成为了“终结者”。在战争年代,“物竞天择”的丛林法则往往不在意具体的手段。对于毛泽东与蒋介石、中共与国民党的逐鹿,很难说谁更公正、更符合正义、更顺应历史潮流。也很难假设,如果是国民党最终执政,现今的中国又会呈现怎样的状态。

  历史上的国共两党恩怨太多。或许是因为后来中国出现了灾难性的“大跃进”与“文革”,现在的中国大陆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层面出现了很多严重问题,舆论渐有“抬国抑共”的趋势。不过也要认识到,国共两党历史上有过两次终结恩怨、共创辉煌的机会,而其最终归于失败,主要应归因于作为主导者的国民党方面。

  一是在1927年,正在北伐的国共两党组成的国民革命军横遭祸端,源于蒋介石方面的反共清党;另一个是在1946年,抗战胜利后全国百废待兴的情况下,蒋介石方面却做着武力统一的美梦,最终却败于对方。因此,对于后来的历史悲剧,国民党也是难以置身事外的。更何况,国民党退守台湾之后,对己方执政已经有所反思的情况下,依然发生了长时间的“白色恐怖”统治。

  对中国而言,在那样的历史年代,毛泽东式人物的出现或许是一种必然。这是一种幸事,也是一种悲剧。既然已经翻过了这一页,就应当祈祷这样的人物不再出现。不然,有可能会重复类似的历史。对此,中共应当有所反思,作为国家的、民族的,以及其他国家一员的人们,也应当有所反思。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