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PK董明珠:格力薪酬1万美金 阿里工资堪比硅谷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中旬,我有幸在厦门目睹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对话的主角是两位响当当的人物:中国互联网行业的领军人物马云, 和特立独行的中国空调制造行业老大董明珠。

  对话在“智造国际投资新格局”的大主题下展开,两人分别从两种不同思路来看待“中国制造”在“互联网+”时代的生存发展。比如,传统制造业该如何在新时期赢得投资者的青睐?

  马云显然是全场的焦点人物。当典型硅谷白衬衫装扮的马云出现在现场,后排的观众(大多是当地中小企业主)纷纷站了起来,有的甚至冲向前排,争先恐后举起相机。不用说,他代表了国内投资界最为追捧的“互联网创业”风口。

  但“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并不能吸引追捧高利润的投资人。在刻板印象中,“中国制造”代表着低利润率的工厂、低收入的工人、相对僵化固化的机制,以及持续疲弱的数据。

  我随意记录了一组董明珠和马云对话,发现了两个行业之间有趣的碰撞。

  董明珠:我们有几千项专利,即便有人挖走了我的技术人才,那也是过时的技术,不是最新的。

  马云:我们鼓励年轻人去其他地方发展,目标是,未来中国500强的企业中,有200个CEO来自于阿里。

  董明珠:我们的平均薪酬是10000美金。

  马云:阿里的薪酬和硅谷不相上下。

  这样的对话提醒我们,过去十年在房地产行业高利润率大潮下不断被挤压的“中国制造”,又要在“互联网+”的泡沫中,再次面临出逃的诱惑。

  换句话说,“中国制造”在互联网大潮下,被严重低估。在浮躁的大环境下,一些制造企业可能既逐步失去了人口红利优势,也错失了稳步技术升级的机会。

  其实,除去表象差异,董明珠和马云代表的行业其实是高度依存的。基于一个简单的道理,互联网经济不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单独生存。

  严格地说,阿里巴巴其实不算是一家以科技驱动的公司,而是一家商业驱动的公司。在中国糟糕的批发、零售和物流的大环境下,阿里巴巴依靠良好的商业模式,通过电子商务解决了便利化的问题,也因此获得了成功。所以,如果线上本身的交易量减少,也即对于董明珠所代表的“中国制造”产品需求减少,阿里巴巴的营业额也会下降。

  最近阿里巴巴股价频频下跌,背后一个重要逻辑是,阿里的绝大多数收入来自中国消费者。在最近一季度中,来自中国商业零售业务的收入为21亿美元,占总营收的75%。由于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放缓,其营收与利润可能会“受到极大不利影响”。在当天的演讲中,马云着力描述了阿里正在开拓的 “农村电商”业务,其实也是解决消费增长的问题。

  从全球来说,制造业与互联网行业,原本也是难分伯仲。比如,你能说苹果公司就不如谷歌? 波音公司就难敌Facebook? 100多年前,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时候,依靠的不是任何资本泡沫,而是爱迪生、贝尔等一大批在文明史上有重要作用的发明家,以及洛克菲勒、卡内基等实业巨头。

  只是最近几年,由于其他领域创新乏善可陈,互联网才成了全球创新的引擎。对于陷入困境的“中国制造”,互联网思维,或许能成为破解积弊的鞭策力量。

  比如,董明珠立志,要将国企格力打造成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但她的思路显得迷茫,跟风进入了智能手机这个已然红海的领域。

  马云却发现,现在很多互联网的人才,纷纷开始向制造业转型。他认为,未来5~10年,将是传统行业发展的好时机。格力可以转型做空调行业的服务企业。

  “十多年前,我们做阿里巴巴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互联网,就像现在没人看好制造业一样。”他说。“这是一个忽悠的年代,聪明的投资者不多,愿意投百年企业的人少。”

  根据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论,低估正是机会的来源,只是,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对时代浪潮的把握。

  成立于1890年的诺基亚公司,就从芬兰一家木工厂起家,多次并购转型。最终抓住技术浪潮,一度成为占据全球份额40%的手机制造大户,以及第二代移动通信标准GSM的引领者。只是这样的转型,诺基亚用了100年。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