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孀人间采蜜 李银河消费了王小波?(图)

遗孀人间采蜜 李银河消费了王小波?(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遗孀人间采蜜 李银河消费了王小波?(图)

  李银河和王小波

  当我跨过沉沦的一切 向着永恒开战的时候 你是我的军旗”。这是王小波的话,李银河老师说,这是诗。一直喜欢王小波的作品,对他独特的风格赞誉有加,但是对于王小波的这句话,一直不甚理解,觉得是如果是诗,是不是有些玩世不恭了?但也许,这是一种很独特的感受,她懂,他也懂,而作为读者,暂时的不懂无关紧。

  作为遗孀的李银河老师谈过很多和王小波在一起的细节,李老师的描述浪漫而富有感情,引得许多追随者想象当年的情景。

  “心还在,人去了。”本是一件让人难舍牵挂的感受,李银河却处之泰然,让人觉得,王小波还在,他的作品在,他的生活细节在那里。

  王小波写作的年代,写作的动机还颇为单纯或者说单一。那时候没有郭敬明,没有韩寒,没有唐家三少,没有冯唐。有贾平凹,有周国平,有路遥,有余华,有莫言……有许许多多严肃的,先锋的作家诗人,他们的写作即使个人,也充满着探索精神。王小波与他们相似,又不相同,他是个另类,他的杂文独树一帜,他的小说不可复制,但他的精神,却与这些作家是一致的。

  走过知识界热闹、奋进的八十年代,今天作家的写作变得越来越个人,越来越小情调。曾经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宏大的历史精神不再是时代的主流。一代作家落幕,王小波深夜的一声大叫,遗憾地离开了世界,离开了深爱他、追随他的读者。

  怀念他的时候,李银河老师便会给大众讲故事,也就有了书中讲的和王小波的隐私生活细节,讲他们爱情的肝断寸肠。如今,斯人远去,而生活还在继续。王小波永远停留在了97年4月的那个夜晚,而李银河渐渐老去,她和丈夫当年共同研究过的性学在如今的社会,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而社会大众,对于曾经的许多禁忌,也渐有了一种开放的心态,至少,不会再害羞得不知所措。

  因为研究的领域相对私密,李银河老师在许多媒体的刻意包装扭曲下,时常会“语出惊人”,给一些大众的感觉就是“惊世骇俗”,什么都敢说。

  《人间采蜜记》出版了,这是李银河老师的一本自传。里面当然绕不开谈亡夫的许多事,是的,李银河老师谈到了非常私密的话题,他和她的性爱。

  这被一些人认为是在消费王小波的话题,以赚取大众眼球。以传统而论,这样的话题确实很多人羞于开口,那是夫妻两个人之间,非常隐秘的体验,不可向外人道也。但回看中国古典文学,其实也不乏男女之事的记叙,《红楼梦》这本带有作者强烈个人色彩书姑且不论,一本被众人喜爱的《浮生六记》,倒是也记录了不少作者与妻子芸娘的许多私密之事,当然,李老师的书写确实有些露骨,但总归,她敢于把它写出来,也无可厚非。

  至于那些揣测李银河老师动机的人,自可揣测,也同样无可厚非。书总归要有卖点,在书商看来,这也的确是卖点之一。

  王小波逝世已经近二十年,二十年间,李银河由原来一位年轻的学者,变成了一位众所周知的社会学家,与潘绥铭、刘达临等学者并列为中国知名性学家,当社会媒体讨论婚姻,爱情,LGBT问题,一些形而上的婚姻伦理,性学伦理,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李银河等这些勤恳的研究者。

  中国社会谈性色变,即使在今天如此开放的网络时代,性也是不少人的禁忌,但正是有李银河等一批前辈的努力,这个话题才会被规范地,科学地,有深度地谈论。

  而李银河老师自己,在其个人感情生活,她又是一个大胆追求,不在乎世俗眼光的人。她是大家印象里的“拉拉”,但李银河老师纠正,这是跨界婚姻,她的伴侣“大侠”,心理是男性,生理是女性,就是西方所称的Transgender。

  日本著名漫画家北条司曾有有一部漫画《非常家庭》,讲的便是类似故事,里面有一对夫妻,其实便是跨界婚姻的典型。从更广度的方面讲,只要心中有爱,性别难道真的不可逾越吗?性真的不可以被谈论吗?以如此角度讲,李银河老师自传的一些描写,便可以有合理的解释。

  作为一位严肃的社会学家,她的谈论,也许是一种独特的纪念。如果武断的说是李银河消费了王小波,倒不如说是这个网络时代消费了李银河的坦诚,和认真。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