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期关于李嘉诚撤资大陆的话题引发热议,罗天昊对李嘉诚的“追杀令”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尽管在强大的舆论阵势面前,中共官方已与该论调划清界限,但鉴于不久前,中共官方刚刚公布的国企改革指导意见,尤其是其中关于鼓励双向参股,私有资本进入国企等混合所有制的内容,其言论影响丝毫未减弱,犹如一颗政治炸弹一般且爆炸的不合时宜。
国企改革方针落地伊始,私有资本便抱有很大疑虑,担心在强大的国有资本面前,丧失控制权甚至落得个血本无归,而对李嘉诚的“追杀令”显然加剧了这种忧虑。由李嘉诚事件而及其他,试问,如若连私有资本都无法自己掌控无法自由流通,那么私有资本还有胆量参股混合制吗?
在短短的几十年的时间里,被称为“李超人”的李嘉诚在中国大陆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并赚得个钵满盆满。而在近年来,李嘉诚资产重组动作却一直延续,对于过去两年一直在香港和内地两地进行资产拆分和出售的李嘉诚而言,逃离香港和内地被认为成为既定的事实。
李嘉诚成舆论暴风眼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单自2014年1月份至今一年多的时间内,李嘉诚通过转让资产或其他方式套现逾738亿元人民币(1人民币约合0.157美元),其中出售的位于中国内地物业货值总计约达129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经济遭遇危机的敏感时刻,李嘉诚不停抛售的行为使其丧失道义高点,骂声随之而来。9月14日,新华社瞭望智库发表长文《别让李嘉诚跑了》称,“在中国,地产行业与权力走的很近,没有权力资源,是无法做地产生意的。由此,地产的财富,并非完全来自彻底的市场经济。恐怕不宜想走就走”。
文章写道,“三十年来,香港的头面人物不断受到各种’关照’。香港逐步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豪族,这些大族因为与大陆的关系,在拓展商业势力方面,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方便,他们不仅到大陆投资受到照顾,同时,在某些与权力联系紧密的领域,亦获得了特殊的放行。”
罗天昊明示李嘉诚商业帝国的崛起得到了权力的提携。权力帮助过李嘉诚,李嘉诚应有感恩之心,不能过河拆桥。这篇示警李嘉诚乃至香港其他豪族不能“说走就走”的文章,因为新华社瞭望智库这一介质而引发外界广泛关注。外界不少声音断言政策有变,且该文系上层授意而有意为之。而充斥全篇的“你在我这里赚了钱,就由不得你说走就走”的清算资本家的逻辑也赢得不少民众的力挺。
时至今日,中共官方出面灭火,李嘉诚橄榄枝的递出(其旗下公司的中期报告中公开表示将继续看好中国经济,称“一带一路”将缔造无限商机),其“跑路风波”也趋于平静。但该事件背后隐藏的中国经济发展改革问题却值得进一步深思。
在9月7日出台的国企改革方案中,“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积极促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原则被置于五大原则之首。但国企这一堪称过去20年最大规模的一次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私有资本的恐慌。本无安全感的私人资本在强大的国有资本面前或难逃“被绑架”厄运?
早在2014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上,私企就曾就混合所有制改革问题与国企发生“舌战”。其中亦有身为国企董事长的任志强的“拔刀相助”,任志强表示,“混合制的好处就是可以化妆逃跑。你们现在就想借混合制的名义把其他的都轰走,逃跑。什么叫混合?混合的结果,要不然是国有的侵吞民有资产,要不然是民有的侵吞国有资产,一定是这两种结果,不会有第三种结果。混合制是执行不下去的,不信你下一次你看看股份制公司法或者其他法,所有的注册法怎么写混合制这个词,如果不能写,到国资委的管理中,你按法律来吧,依法治国,依法治国就没有你这说,所以你这混合制我觉得是骗人的,没用。”“解决不了,凭什么我的资产你参股?百分之百还有我一份。”任志强表示,“凭什么委托你托管我的东西,你凭什么替我顶层设计。”
中国许多国企所在的行业均遭遇了持续的产能过剩问题,改革势在必行。而私有资本参与混合制不失为助力中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很好的改革突破口,但倘若无去留掌控权的话,相信改革大旗刚刚擎起,私人资本就已望而却步。而在李嘉诚事件上弥散出来的反市场的强权思维便是一大诱导因素。
不可否认,在过去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经济得益于市场机制飞速发展,在这一市场机制下,每个个体都会追求利益最大化,所以会对审慎思考自己的每一个选择,而政府一旦“越俎代庖”,那么会出现资源浪费,造成效率低下。行政性的管制方式是危险且有害的,对于中国来说,采取更加有效的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政策和手段扭转经济发展的颓势,才是治本之策。将市场的交给市场,并根据市场原则来制定政策和规则,在中国经济面临困境的大背景下,是更加需要强调和坚守的原则。过度干预市场行为,必将影响投资人对于未来中国经济政策稳定性和持续性的信心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