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神秘型号首亮相 揭秘二炮阅兵导弹(图)

一神秘型号首亮相 揭秘二炮阅兵导弹(图)

一神秘型号首亮相 揭秘二炮阅兵导弹(图)

一神秘型号首亮相 揭秘二炮阅兵导弹(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据央视官方微博8月23日消息,当天上午,天安门地区及长安街沿线举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要素”阅兵预演,陆空武器装备和参演人员同步进行。

  在阅兵训练场上,第二炮兵参阅部队也正在紧张进行冲刺训练。据悉本次阅兵受阅导弹武器装备规模水平有了较大变化,战略导弹部队将以6个装备方队7种导弹武器型号同时登场亮相,这将是第二炮兵同时展示型号最多、枚数最多的一次,装备涵盖远中近、核常新等不同梯次的导弹武器,规模可谓空前。

  根据网络流传的彩排照片看,这7种受阅导弹分别是“东风-10”(又名“长剑-10”)巡航导弹、“东风-15”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东风-16”中程弹道导弹、“东风-21”中程弹道导弹、“东风 -26”中远程弹道导弹、“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以及“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

  “东风-10”巡航导弹:中国的“战斧”

  自200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以来,“长剑-10”这款代表着中国巡航导弹最高研制水平的尖端武器就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但2015年3月的照片显示,“长剑-10”这个名字似乎已经有了变化,导弹弹体上有“DF-10”的字样,也就是“东风-10”。

  据外媒报道,“东风-10”导弹直径500毫米左右,尾部采用十字型尾翼,弹体中部的弹翼在发射后展开,导弹腹部有伸出弹体外的进气口,发动机为安装在弹体后部的一台小型涡轮风扇发动机,这一外型与美国BGM-109“战斧”导弹十分相似。

一神秘型号首亮相 揭秘二炮阅兵导弹(图)

  “长剑-10”发射瞬间

  由于“东风-10”导弹与“鹰击-62”岸舰导弹(“鹰击-62”就是从“东风-10”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发射车外形相似,一些媒体常常将两者搞混。两者的识别区别在于“鹰击-62”的发射筒为圆柱型,“长剑-10”为方筒型。

  在1988年以后,美国已经根据中导条约裁减并停止部署BGM-109G导弹,因此“东风-10”就成为世界上性能最好的核常兼备的陆基远程巡航导弹。这种导弹射程可达2,000公里,命中精度5至10米,战斗部重量约450公斤,从中国内陆纵深发射,射程可覆盖中国台湾和日本全境的目标。

  “东风-15”:不断改进 曾亮相96台海危机

  “东风-15”中近程战术弹道导弹是中国航空科工集团研制的一种短程弹道导弹。这种导弹于1987年定型,90年代起装备解放军二炮部队。该导弹的北约代号为CSS-6,北约公布的该导弹推测性能数据为射程约600公里,战斗部重量920公斤,采用固体燃料、惯性制导,命中精度300-600米。美国国防部认为该导弹可以配备爆炸当量5至35万吨的核弹头。

  2009年国庆阅兵式上,中国又公开了“东风-15” 导弹的新改进型,即“东风-15B”,这种导弹此时已经服役10年,与“东风-15”导弹相比,“东风-15B”导弹的命中精度有了巨大的提高。北约认为该导弹采用了卫星制导方式,命中精度50至150米,射程仍为600公里,除了重量为920公斤的常规战斗部外,也可配备5至15万吨当量的核弹头。

  此后,关于“东风-15”导弹更加先进的改进型的传说多次出现在外媒上。在2013年11月出版的《兵器》杂志插页,刊登了一张“国产地对地战术弹道导弹”图片,当时就有传言称该导弹就是“东风-15”导弹的最新改型——“东风-15C”。

  导弹图片上来看,该导弹的头锥形状与“东风-15”和 “东风-15B”相比更细,导弹长度也有所增长。据中央电视台的报道,这种新型导弹的主要特点是精度高,推测其命中精度不会超过5到15米的水平。如此高的命中精度,对于导弹战斗部重量的要求自然有所降低。战斗部重量降低也意味着导弹可以打得更远。

  在1995年到1996年的台海危机中,“东风-15”导弹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至少发射了10枚“东风-15”,有力威慑了台独势力。

  “东风-16”:传说中的“冲绳专递”

  去年9月,一些社交媒体上曾传出过一张“东风-16” 导弹发射的照片。美国媒体专家认为,这种导弹的主要目标可能是冲绳的美国空军基地,其战斗部重量要比“东风-21”更重,有精确打击能力,也具备核常兼备能力。正因此,“东风-16”在网上得到了一个绰号:“冲绳专递”。

  “东风-16”导弹的外形类似一枚子弹,其“弹头”部分是一个直径较小的上面级。而值得注意的是,此型导弹的上面级并没有安装类似“潘兴2”或中国“东风-15”的导弹控制翼面,这说明它采用了与“东风 -21D”相似的变质心控制技术,这将使它弹头机动路线更加复杂,大大增加了拦截的难度。

  据报道,中国“东风-16”导弹是一种直径1.2米以上的中程弹道导弹,采用裸弹发射方式,而机动时则使用车上一个贴合导弹外形的保护罩加以保护。再加上其发射车和“东风-21”导弹一样为10*10构型,因此常被误认。

  与“东风-21”相比,“东风-16”由于改变了发射方式,因此导弹本身重量可能更重一些,因此弹头重量可能更重,射程则可能与“东风-21”基本相当。据现有资料分析,“东风-16”导弹射程可能在 1,000公里以上。当“东风-16”部署在目前“东风-21”部署的相同地点时,其射程完全可以覆盖包括日本全境在内的第一岛链所有目标。

  “东风-21”:中国的“明星导弹”

  同它的原型“巨浪-1”固体潜射弹道导弹的坎坷身世相比,“东风-21”中程导弹研制、装备可谓非常成功。“能打航母的弹道导弹”、出口沙特……近年来,“东风-21”在亚洲的军事舞台上大出风头,可能已经是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中程弹道导弹了。

  “东风-21”导弹是中国从70年代末开始研制的国产第一种固体燃料机动式弹道导弹,目前为止已发展了“东风-21”、“东风-21A”、“东风-21C”和“东风-21D”四代。

  最初的“东风-21”导弹的任务是搭载核弹头威慑苏联远东地区与美国在中国周边的军事基地,该导弹从中国第一种潜射弹道导弹“巨浪-1”发展而来,射程3,000公里,圆概率误差500米,携带一个50万吨当量的核弹头。该导弹在1991年开始加入二炮部队服役,1999年国庆阅兵式上首次亮相。

  冷战结束后,中国不再有装备中程核导弹的必要。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研制类似美国“潘兴2”导弹、具备精确制导能力、使用常规战斗部的“东风-21C”导弹。该导弹首次公开露面是在2009国庆阅兵式上。改用常规弹头后,“东风-21C”的弹头重量大幅度提高,因此导弹的射程从3,000公里降低到2,000公里左右。该导弹装有雷达引导头,命中精度在50米左右。为了对抗反导系统,据信该导弹还采用了末段机动技术,能以复杂的不规则螺旋状弹道下坠直到击中目标。

  近年来,美国称中国已经研制了更加先进的“东风 -21D”导弹,与“东风-21C”不同,该导弹的目标不再是固定目标,而是海上高速航行的航空母舰。从这次公开的模型来看,“东风-21D”导弹与“东风-21C”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弹体直径较小,弹头锥体的形状也与“东风-21C”不同,推测这是为了提高导弹的射程和精度。

  “东风-21D”导弹并非简单的一枚导弹,而是依赖中国的海洋监视卫星提供目标位置信息的复杂作战系统。在海洋监视卫星发回目标位置信息后,“东风-21D”最远可打击1,500至2,000公里远的海上目标,而且极难被拦截,被称为“杀手锏”武器。

  美国海军称“东风-21D”为“海战规则的改变者”,认为它让中国沿海地区变成了新科技武装起来的“堡垒海域”,在它的掩护下,中国的舰队只需要较小型的战斗舰艇即可将美国海军“拒止”在中国核心利益范围之外。五角大楼据此认为中国正在实施以“东风-21D”导弹为依托的“区域拒止战略”。

  除了中国自己装备外,有消息称“东风-21”弹道导弹已经出口到了沙特。去年9月,沙特内阁会议顾问安瓦尔·本·阿什格在谈到该国装备的东风弹道导弹时,就曾提到了该国装备的“东风-21”弹道导弹。阿什格称这些导弹在中东地区系前所未有,同时称这些导弹装备有核弹头,“世界上没有任何反导弹系统可以将其击落”,是目前世界上最快、最先进的导弹。但阿什格同时表示,沙特“并没有打算将这款导弹用于对任何国家进行侵略”,仅用于沙特和海湾国家的防御。

  “东风-26”:传说中的“关岛快递”

  “东风-26”是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接替“东风-4” 和“东风-21”导弹的第四代中远程导弹,目前已经观察到两种不同型号的“东风-26”导弹发射车,都是6轴TEL(运载、起竖、发射三用)车,具备较强的越野性能。从尺寸上来看,它明显大于“东风-21”导弹。而另一个显著的外形特点是“东风-26”并未采用类似“东风-21”的发射包装筒设计,而是裸弹发射。在发射车机动时,导弹上有一个半封闭的盖子遮蔽导弹,以免导弹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方式说明“东风-26”采用的是热发射方式,而不是“东风 -21”、“东风-31”或俄“白杨”的冷发射方式(即用火药将导弹从发射筒内弹射到空中,再点燃主火箭发动机)。从技术上来说,冷发射和热发射没有太大的优劣之分,这可能与该型导弹设计单位的技术传统有关。

  外媒对“东风-26”的猜测多集中在其射程,一般认为,其射程4,000公里左右,正好覆盖关岛。不过以中国目前固体火箭领域的技术水平,应该说让其射程达到与原“东风-4”相似的5,000公里左右更有可能,这样它就可以完全承担“东风-4”以前的任务。

  “东风-26”的作用不仅是替代原来的“东风-4”进行核威慑任务。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装备常规弹头的“东风-26”导弹精度可能会达到50米级,这足以对关岛安德森基地的机库、或者关岛海军基地港湾中驻泊的舰艇实施打击。在装备“东风-26”之前,中国能够打击关岛的常规兵器只有轰-6K发射的“长剑”巡航导弹,尽管中国已经装备了数十架轰-6K轰炸机,但关岛作为美国在西太平洋防御最严密,驻扎兵力最多的海空基地,仅靠轰-6K发射的几十发导弹难以实现有效压制。“东风-26”的重达1吨的常规弹头则有效得多。正因此,“东风-26”被网民赋予了“关岛快递”这一外号。

  “东风-5”:神秘的老兵

  “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是中国研制的第一代洲际地地战略导弹,1980年5月18日全程飞行试验成功。“东风-5”导弹全长32.6米,弹径3.35米,起飞重量183吨,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发射井发射,最大射程12,000公里、15,000公里(“东风-5A”),可携带1枚3000公斤的威力为300至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4 至5枚分导核弹头(“东风-5A”),命中精度500米。

  自1984年在建国35周年阅兵上亮相以后,“东风-5”这种液体燃料的两级洲际导弹在1999年和2009年的阅兵上都没有出现。尽管是一款“老家伙”,但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东风-5”家族在绝大多数时间一直是中国唯一具备实战能力的洲际导弹。

  与后来“东风-5”飞过太平洋震慑美帝的形象不同,最早的“东风-5”导弹的假想敌反而是苏联,由于“东风-4”中远程导弹的射程勉强能够达到莫斯科,无法对苏联的西部工业区实施核打击,“东风-5”就成了覆盖整个苏联的大杀器。

  与“八年四弹”计划中1972年完成“东风-5”研制的乐观不同,由于国内薄弱的技术积累和“文革”对航天工业的严重破坏,“东风-5”号导弹的研制并不顺利。1971年9月10日,第一枚遥测弹才进行首次试飞,随后该型导弹的过程更是充满坎坷:第二枚遥测弹在1972年和1973年两次推上发射台,却在第二次发射时因为质量问题导致43秒后失控自毁;第三枚导弹用于发射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结果也在发射20秒后因为一根导线断裂而坠毁。

  借助在研制发射长征-2号运载火箭中积累的种经验,以及研制方大力加强了对产品质量的整理整顿,“东风-5”导弹的基本设计很快进行了10项重大改进。改进后的02批次“东风-5”导弹迅速开始进行研制生产,并在1978年至1979年间进行了多次不同弹道的试射,02批的“东风-5”导弹不仅解决了此前导弹不稳定的技术状态,还通过改变发动机关机方式和给箭体减重的方式,将“东风-5”的理论射程提升到10,000公里,使其从远程导弹升级为洲际导弹。1980年,按照这一射程制造的“东风-5”号导弹进行了第一次全射程试射,标志着中国具备了洲际导弹发射能力。

  在这以后,“东风-5”号宣布定型,开始以缓慢的速度投产装备部队。

  关于本次阅兵的“东风-5”导弹,目前传闻都倾向于认为这是“东风-5B”导弹,装备了分导式多弹头。如果是那样,我们可以注意一下它的头部,如果是一个巨大的浑圆型或者近似于圆柱型的样子,那就可以判断这枚导弹可能是“东风-5B”,或者更新型号的导弹。

  随着“东风-31A”洲际导弹的服役和“东风-31B”、“东风-41”洲际导弹的测试稳步推进,“东风-5A”担纲国家战略威慑的日子显然已经越来越少。

  “东风-31”:大国重器

  “东风-31”弹道导弹是一种三段固体推进剂洲际弹道导弹,也是中国首种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上世纪70年代,移动式液体远程导弹“东风-22”导弹正式立项研制,这宣告中国第二代战略导弹正式提上了日程。1978年底,“东风-22”的方案论证和预研工作开始,代号“202工程”,主要着眼于实现机动、快速发射,提高生存能力、命中精度和突防能力,达到小型化、标准化、系列化和通用化。“东风-22”项目有11项关键技术,包括高性能液体火箭发动机、仪器设备小型化设计、新型结构材料、机动发射模式、全数字化的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很快得到突破,到1984年底,导弹初样的设计、生产和试验任务均已完成。

  但很快进展顺利的“东风-22”便告下马,主要原因有二。其一,“七五”计划期间,“以常规武器为主,适当发展战略核武器”的方针意味着重心的倾斜及核武器研制计划的精简。而更适合机动的固体导弹则被挑中。其二,中国自行研制的大直径固体火箭发动机进展顺利。1985年1月,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终止“东风-22”导弹的研制工作。次年,在经过联合论证组论证后,“大直径、基本型、系列化”方案得到认同。其后,航天工业部正式开始“东风-31”研制工作。

  尽管“东风-22”未成正果,但“东风-31”大量沿用其技术成果,例如全数字化控制系统、末速修正技术、以及头部设计,仪器设备小型化的成果也得以应用。

  “东风-31”问世之时,部分性能并不能充分满足作战需求,例如射程便介于通常意义上的远程导弹和洲际导弹之间,打击范围相对有限,并不能真正成为核打击的主力,导致装备数量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国内也在不断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于是改进型的“东风-31A”很快正式立项。总体而言,“东风-31A”的研制过程比较顺利。尽管由于某系统设计上的一个小缺陷导致首次飞行试验失败,但随后的飞行试验都取得了成功。试验成功后,“东风-31A”定型装备部队。至此,中国新一代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真正形成了可靠的战斗力。

  2009年10月1日,在国庆60周年的阅兵式上, “东风-31A”洲际弹道核导弹首度登场。与美俄相比,“东风-31”系列导弹总体而言已经较为先进。无论是紧凑的外形、较低的重量,还是射程与载荷比例,均与国外当前装备的先进型号大致相当。在打击精度和生存能力上,也和主流型号基本处于一个档次。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