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美投资中国

作为一位海外华人,他既没有打点行装加入海归一族,也没有热衷于炒作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那么,他又是如何在北美分享中国经济腾飞过程中的红利呢?

   近几年来,对中国经济腾飞的热情追踪,成为北美各大传媒的一个卖点。而我周围的许多朋友也以"归去来兮"的勇气,打点行装回国做起了海归一族。我十五年前从上海移居北美,在这里生儿育女,深感搬迁之不易,又在北美股市摸爬滚打,不敢说十年磨了把点股成金的宝剑,却也能以此谋生且乐在其中。几年来,当别人都想着怎么回国去赶这趟拥挤的列车时,我却一直琢磨着怎样从远程,透过北美的金融市场来投资中国,来分享一份中国经济上升过程中的红利。我的很多同行热衷于炒作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似乎这样就是分得一杯中国热的羹了。然而我个人的投资理念很难让我去碰像盛大和百度这样的股票,短短半年时间,百度上市那天摸高150美元尚历历在目,到今天持续跌势中50美元难保——这是玩的心跳。毕竟我是经历过2000年股市泡沫冲浪的人。

   我该怎么去投资中国呢?约在两年前,我开始观察到资源类和生产原材料类的价格走高趋势,特别是油价和金价走出突破震荡节节升高的势头。以美元定价的这些东西开始攀升,经验告诉我有三种可能:

   一是定价的货币自身出了问题,所以这些东西必须以提价来捍卫其价值。联想到美国不断扩大的赤字,我认同这样的判断。

   二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出现通货膨胀征兆。但我认为自从中国在全球经济供应链中扮演了"世界工厂"这一角色后,大幅度通胀威胁因廉价成本产品的冲击已无可能。

   三就是全球范围的供需拉动。我不清楚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情况,但当我一次次回国看到路上车水马龙的景观,周围朋友都成了有车族,而孩童时玩耍的弄堂也成了水泥方阵时,我很明确地说服自己: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需求!

   基于这样的分析,我怎样调整投资的策略呢?从2004年起,我开始将大部分资金撤离美国股市,因为我看淡美元,即使投资美股有收益,也会被它逐渐低估的币值所冲销。我也没有像许多海外的朋友将资产转进中国赌人民币升值,因为相信要照顾各方利益,这个升值将很有限。我开始将眼光关注以资源类公司为主要成分指数的加拿大股市。加拿大股市规模虽不大,只占全球金融市场的3%,但它拥有一批世界级的资源公司,如全球数一数二的铝公司ALCAN,镍公司INCO,黄金公司BARRICK……更重要的是一大批顶级的石油天然气公司。如果能源资源类价格是在一个上升通道中,可预见的是加币一定会升值;其次加拿大股市肯定有戏。关于加币升值的观点,我已数次在报章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后来其走势也印证了这一点。事实上在过去的几个月,美元对其它主要币种虽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弹,惟一例外就是加元。市场里现在对加元流行一种称呼我在北美投资中国ETRODOLLAR("石油元")。加拿大有极丰富的油气储量和其它主要矿产资源,今年我仍看好加元,保守评估还会有5%上升空间,只要油价坚硬,只要中国持续发展带来的资源需求还在。所以当我投资加拿大股市也就连带投资了加元,而投资加股和加元背后的理由就是中国,照时下流行的说法这就叫双赢!

   那我又是怎样投资加拿大股市的呢?我和我的委托客户都建重仓在石油天然气类股和资源矿产类股,又因这些能源与矿产资源的市场价每天都随地域政治(如中东形势)、经济数据甚至气候冷暖的影响而波动,其股价上下幅差就很有操作性。我就以较大数量做波段操作,而一碰上如油价飙升的行情,我又通过对石油蓝筹股持多仓同时做空跟着起哄的小公司来抵冲风险。考虑到币值效应我也购进银行保险等金融类股作增值长线投资。对黄金的炒作我在金价攻破500美元以后已全线撤出,依据的还是那个理:因为中国廉价成本的源源不断,加上美元已处于相对的低位,我看不到通胀的近期威胁,对我而言今天金价上下更多玩的就是概念。当然投资一个市场并不是什么行业和公司都能介入,就像投资股市有做多和做空的操作。如果说我投资石油资源类股是做多,那有一些行业我就回避如同做空一样。主要就是制造业,只要公司的营运和利润与劳动力成本有关,只要在行业竞争上体现不出对中国企业廉价劳动力优势的,我一律不买。纺织服装业不用说了,其它像什么汽车配件、电器家俱甚至软件设计等行业,我都看空不做,除非是生产像牛奶面包这些中国运不过来的日常必需品。我把这做与不做的策略看作是一种反向操作的投资中国。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的投资判断与操作取向是成功的:加拿大股市去年升幅达25%左右,其中的亮点又集中在油气资源类股上。与之对照的,是美国股市指数2005年几乎是原地踏步。而加元已是连续三年增值,甚至有经济学家预测在不远的将来要与美元持平。当然世上的事物都是在动态中发展变化的,股市也不例外。近程地看,我仍然保持现在对市场的看法和操作策略,半年以后的事我就不敢说了。

   几天前,我刚从上海休假回来,因为三、四月的股市常常走软。我去见过那些海归的朋友,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找到了参与中国经济热潮的位子。而我呢,却在遥远的北美,用另一种方式同样潇洒地投资了中国。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