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地时间9月26日,日本、印度、巴西、德国四国在纽约就安理会改革举行首脑会议,继续谋求“捆绑入常”。日本共同社的报道称,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四国集团希望通过召开首脑会议向外界宣传其实现安理会改革的决心。
一直以来,日本、印度、巴西、德国的目标都是通过“捆绑入常”的方式,谋入同时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他们提出的方案是将常任理事国的数量由现在的5个增加至11个,非常任理事国由现在的10个增加为14到15个,其中分配给非洲国家的名额为1至2个。但现在看来,四国“捆绑入常”的难度极大,暂无实现的可能。
照理说,“入常”是各国自己的事,并不需要“打包”处理。四国之所以采取捆绑的方式,当然是有原因的。常言说得好:团结就是力量。捆绑的好处是能获得集体冲击力,这当然要比各国单打独斗更划算。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任何关于安理会改革的提案必须要有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国(129国)的支持,然后还需经五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同意才能生效。就目前而言,“四国集团”通过各自做与自己交好的国家的工作,获得三分之二安理会成员国的支持,应该问题不大。
问题是,“捆绑入常”同时是把双刃剑,因为它会产生“短板效应”——把集体成功的可能性降低为资质最差的那个国家成功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一国过不了关,其他三国都要跟着受连累。
那么,利弊相权,究竟是捆绑在一起“入常”更合理,还是各自行动更合理,抑或是改变捆绑的成员国更合理呢?这就要具体分析一下各国的情况了。
客观地说,四国寻求“入常”都有各自的合理性。德国、日本都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一直试图“入常”的经济大国;印度是“金砖五国”之一并且眼看着就要成为第一人口大国;而巴西人口规模与国土面积都居世界第五,近年来的经济增长也非常迅速,且与中印俄同属新兴国家。
不过,这些都是软性标准,“入常”的最关键因素还是“人”——国际上的反对声音不能太强烈,尤其是不能有常任理事国反对。就此而言,四国“入常”各有不利因素:德国的主要反对者是意大利,印度的主要反对者是其宿敌巴基斯坦,巴西的主要反对者是阿根廷,而中韩则对日本入常持强烈反对态度。
可以看出,虽然都有反对者,但各国面对的阻力是不一样的。德、印、巴的反对者都是非常任理事国,而日本的主要反对者则是常任理事国——中国。非常任理事国的反对,只能在舆论上造成负面影响,却不具有硬性杀伤力。但如果常任理事国铁下心来阻止一国“入常”,那它就完全没戏了。由于日本在历史和现实问题上的倒行逆施,日本的邻国如中、韩、朝等根本就不认为日本有资格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其中,中国是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从中日关系的状况来看,中国根本不可能支持日本“带病入常”。
如此说来,德、印、巴要跟日本捆绑在一起谋“入常”,前景实在不妙。相反,如果跟日本相切割,组成“三国集团”,那它们成功“入常”的可能性还是蛮大的。三国跟五个常任理事国都没有不可调和的过节。虽然德国跟美、英、法在二战期间都曾经是对手,但它们之间的历史和解早已完成;印度尽管与中国有领土纠纷,并且对中国的发展有相当的战略疑虑,但中国对印度的“入常”还是非常大度的。2015年2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北京曾表示,“中方高度重视印度作为发展中大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理解并支持印方希望在联合国包括安理会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这就等于向外界含蓄表明了支持印度“入常”的立场。至于巴西,它跟五个常任理事国都相距甚远,没有任何历史过节和战略冲突。
如此看来,德、印、巴“入常”的明智之举是尽快与日本相切割。这不仅符合三国的利益,也有利于安理会的改革早日步入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