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今次是继周一大村智获诺贝尔医学奖后,又一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亦是继去年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之后,日本科学家连续两年获物理学奖。迄今为止,已经有11名日本学者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连同日裔美籍的南部阳一郎在内,日本的诺贝尔奖获奖者人数已达24人。
迄今24人获奖
梶田昨日得奖消息传出后,科学技术担当相山口俊一称,连续两日获诺贝尔,且连续两年获物理学奖,显示日本研究水平之高。他亦提到,梶田的研究有赖超级神冈探测器,今次获奖亦是国家支援及团队合作的结果,他表示,这些研究要投入大量金钱,「取得国民理解编制预算亦是非常重要的」。
日政府对科研的重视或能解释日本科学家屡夺诺奖。早稻田大学创造理工学研究科教授森康晃去年曾称,日本科学家能获诺奖,是由于知识的长期积累,是通过基础研究积累、大力培育人才获得的,并非一朝一夕。日本科研不短视,不止集中研究有短期效益的题目,是日本能够在科研领导地位的原因。
东京理科大学知识产权战略副教授平冢三好称,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因为有保障,可以研究那些要10年、20年后才见效的课题。
新华社去年分析总结称,注重基础研究、保证科研经费和传统上重视教育,是日本培育众多诺奖人才的3要素。在科研领域,研究人员把学术放在首位。新华社以东京大学盛产诺奖得主为例,说﹕「这些成绩,与研究人员专心做学问而不是热中当官,没有将学府办成『学衙』有很大关系」。
「专心做学问非热中当官」
中微子被视为「新物理学之门」,1988年、1995年、2002年及2015年4届的诺贝尔奖都跟中微子有关。这门新兴研究投入金钱及时间都不少,各国近年积极发展中微子研究。印度内阁今年初便批准在泰米尔纳德邦设立中微子观察所(INO),中国近年亦积极投身粒子物理研究,中2007年开始兴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2011年开始运行,有包括香港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个机构、250多名科学家、工程师参与建设和合作研究。中国亦计划「江门中微子实验」(JUNO),今年动工,预计5年后落成,估计成本高达25.7亿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