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温差骤变 中美角逐谁主沉浮?(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宽广的太平洋,时下正在经历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强的厄尔尼诺现象(El Nino)。根据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WMO)公布的数据,2015 年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温暖,比起前几年的纪录高出 2 度,气象学家还首次在太平洋海面上观察到3个暴风圈同时形成。

  而位于太平洋这头与那头的中国和美国,时下也正体验着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温差。作为中美两国的领头人,习近平和奥巴马也试图以酝酿了7个月之久的国事访问为契机,找到最适宜的温度。支撑中国温度的,有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命运共同体,也有愈发频密的经济合作,这样的温度是否适宜美国?而决定美国温度的,有基于己方价值观所理解的国际秩序,也有具体而微的分歧,这样的温度中国又该如何适从?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以经济作为压舱石,中美之间的温差是否可调和、可承受?两个世界大国之间是否也能如同太平洋海水变得异常温暖?习近平此次访美,或可给世界一个答案,即便这样的答案并不百分百完美。

  冰火两重天

  从白宫北侧的宾夕法尼亚大街到布莱尔国宾馆,这段路非常近,约莫只有100米。习近平和奥巴马身着深色西装、白色衬衫,没有打领带,边走边聊。这也是继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会晤、2014年瀛台夜话之后,两人2015年再聚首上演的一段非正式交谈。

  在为期四天的访问中,表面上看一切按部就班,实则不易察觉的迥异温差贯穿始终。而这样的温差,首先尤为突出地体现在中美首脑层面。对习近平而言,夯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未来至少五到十年的两国关系定调,才是此次访问的首要目的。

太平洋温差骤变 中美角逐谁主沉浮?(图)

  2015年习近平访美

  所以,在西雅图晚宴现场演讲时,习近平便很诚恳地讲述了三个小故事,以生动阐释中国怎么发展、中美关系怎么发展以及世界怎么发展的“大道理”。套用中国外交部长王毅的总结,习近平此次访问是“增信释疑之旅”、“聚焦合作之旅”、“面向人民之旅”、“开创未来之旅”和“凝聚‘联合国家’力量之旅”。究其核心,推进“两新”是为关键——深化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推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但对美方而言,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内涵中提及的“相互尊重”更是不明就里,故而选择聚焦于更为细碎且具体的问题,比如网络安全、人民币汇率、南海争端等等。

  而这样的温差传导至智库、学者层面,尤甚一筹。以网络安全为例,美国从一开始就认定,这是一场中国政府与网络黑客联手对美国发动的一场战争。《华尔街日报》 9月21日援引新美国基金会研究者辛格的话称,此次西雅图论坛从时机、地点、参会者以及内容等方面的选择来看,都是中国试图在网络安全议题上“争夺控球权”的表现,旨在展示与美国高科技企业的联盟,而且方式“大胆到近似傲慢的地步”。

  比照于美智库的“阴谋论”,中国学者则要么着眼于更为宏观长远的议题,要么干脆锁定于美智库言论本身,找出其背后的漏洞和不足取信之处,以避免诸如此类放大了的负面言论,绑架了高阶政治,误导了普罗大众。

  梳理一番不难发现,中美冰火两重天的温差,早在访问敲定之初就已形成。2015年2月,美国“意外”主动宣布习近平9月访美的消息。之所以“意外”,在于按照惯例此类消息鲜有提前这么早宣布。9月16日,白宫与中国外交部同一天公布习近平访美行程。不同的是,白宫声明事无巨细——“习近平主席的访问将为拓展中美在全球、地区以及双边共同利益议题上的合作带来机会,也使奥巴马总统与习近平主席能够就分歧领域建设性地交换意见。”而中国外交部只言“应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奥巴马邀请,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 9月22日至25日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

  放长线,为的是钓大鱼。如果美国从一开始就笃定钓不到大鱼,自然不愿出让当下紧握在手中的筹码。或者可以说,美方从一开始对于习近平访问的期望值,就无关乎宏观层面和长远规划,只是为了“能够就分歧领域建设性地交换意见”。所以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上,美国国务卿克里(John Kerry)的表态只称,“美中不可能在所有议题上达成一致,但可以缩小分歧”。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Susan Rice)访华期间,也同样(或许是刻意地)对“新型大国关系”只字不提。

  而美方所谓的缩小分歧,更像是在挟分歧敲打中国。就在习近平抵达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周,奥巴马在与商界领袖讨论经济问题时,公开释放了制裁中国黑客的信号:“我们准备采取一些措施,向中国表明,这个问题不仅仅让我们感到略有不满,它如果得不到解决,美中关系就会遭到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副总统拜登(Joe Biden)和财长雅各布•卢(Jacob Lew)也选择将网络安全、全球贸易准则等分歧直接搬上台面,以形成助推之势。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8月31日,美国务院发言人托纳才作出承诺,“虽然制裁也是美方的手段之一,但美方目前没有考虑朝那个方向走,没有打算就网络安全问题制裁中国。”为何仅隔了半月时间,美方态度便发生了急速转弯?更匪夷所思的是,美国商人被中国政府拘留、中国人权问题、美侦察机在黄海被中国战机拦截等“旧账”,借着习近平访美也一并被翻出热炒。

  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它的人才知道。同样地,温度是否舒服,也只有中美双方最清楚。只不过,中美一方作为新兴大国,一方作为守成大国,两国关系早已超越了双边范畴,各自追逐的温度也是牵一发动全身,环球同此凉热。

  西风压倒东风

  翻看中美自建交以来的历史档案,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国关系是冷是热,决定权多数掌握在美方手中。而美国调节温度时的最大考量,便是该温度是否有利于美国自身的利益。

  1972年2月21日,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两国没有外交关系的情况下访华,此次破冰之旅实现了中美领导人“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被外界赋予“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的标志性意义。但历史创举却难掩背后赤裸裸的现实算计。彼时,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与苏联的全球争霸也处于守势,所以与其说美国放弃遏制中国,毋宁说拉拢与苏联剑拔弩张的中国更符合其战略利益而已。

  破冰之后,经过7年漫长等待,中美终于1979年1月1日正式建交。而促成这一历史性事件的,便是卡特和邓小平。根据彼时担任中文翻译的施燕华回忆,卡特之所以选择1978年作为建交的机会窗口,在于这是阻力最小的时间段。一方面,国会大选后休会,反对派力量相对薄弱,很难立即组织起强有力的反击;另一方面,1980年恰逢总统选举年,如果重大的外交行动势必会成为总统竞选的一个争议话题。

  当然须得承认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也是中国改革开放起步阶段的助推器。刚刚从十年“文革”的百废待兴中走出来,“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陈腐理念积重难返,中国亟需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而发展经济的一大前提,便是对外开放。邓小平于1979年春节的旋风九日访美,所言所行无不是在反复阐述一个观点:中国的改革是开放条件下的改革,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

  但即便这样的各取所需,仍让美方感觉到了些许不舒服。所以,正式建交后仅4个月,美国国会便单方面违反联合公报精神,强行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不由分说给中美关系设置了又一个障碍。这样的调节温度之举,显然并未顾及到中国的感受。

  进入八十年代,延续至九十年代初,中美有蜜月,也有低潮。但不管是“低开高走”的里根,还是“六四”事件后带头制裁中国的老布什(George Herbert Walker Bush ),其态度几何取决于如何才对现实政治最好。所以,为赢得选票,里根(Ronald Wilson Reagan)可以公开表示与台湾互设“官方联络处”,恢复“官方关系”;老布什可以公然决定向台湾出售150架F-16战斗机。虽然连老布什自己都承认“那是竞选语言,那不是事实,中方不必担心”,但面对如此大温差,中国何以释怀?

  弱国无外交,谁让调节温度的主动权掌握在美国手中。所幸,老布什之后克林顿(Bill Clinton)执政的八年时间里,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数次大起大伏,比如1993年美国指责中国向伊朗运送化学武器的“银河号”事件、1994年双方围绕将人权与最惠国待遇挂钩的问题激烈争吵、1995年李登辉访美触动的神经、1999年震惊世界的“炸馆事件”,但总体而言双方关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尤其是1997年 10月江泽民访美和1998年6月克林顿回访,双方决定“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199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经贸合作由此驶入快车道。这样的温度,于中美双方都是适宜的。

  小布什(George Walker Bush)上台后,不少人仍沉浸在对两国恒温的幻想里,但“战略竞争者”的定位惊醒梦中人。再加上随后发生的“撞机事件”,更是将两国本就脆弱不堪的关系一夜之间拖回到“解放前”。随着“9·11”事件的发生,美国不得不调整全球战略,遂将两国关系变更为“建设性伙伴关系”,后期更是引入“利益相关者”的概念。待到奥巴马(Barack Obama)上台后,一再声称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2010年4月中美元首伦敦会晤时,奥巴马进一步确认21世纪的中美关系是“积极合作全面”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9·11”的倒逼,中美很难如此快速地实现关系的平常化。

  针对美国对于两国温度的随意调控,中国海军少将杨毅在接受采访时,也毫不避讳参半其中的现实考量。“在冷战时期,中美建交的推动力量,以及两国维持双方关系稳定的因素,是基于面对当时苏联这一共同的威胁。这本身就是不正常的。冷战结束后,苏联解体、华约解散,中国对美国的战略价值随之直线降低。但是对中国而言,由于改革开放需要维护外部良好环境,所以一直以来都很重视对美关系。”

  十八大后,习近平作为建国后出生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上台,寻求中美平等化的步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急速。再加上中国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蓄的底气,中国第五代领导集体在国际舞台上的强势与自信,让美国意识到再也不能无视中国这一新兴大国的存在,而且再也无法“看心情”来随意调节两国温度。2013年习近平与奥巴马在安纳伯格庄园会晤时,两人同坐在一把加利福尼亚州红杉木椅上。中国外交部公共外交咨询委员会委员、前驻瑞典和新西兰大使陈明明将其解析为 “中美两国可以坐在一起合作”,而这样的合作以及合坐背后,便是中美关系从平常化向平等化的艰难迈步。

  北京的三张王牌

  世界在大变,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虽然中美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化,但至少中国已经掌握了足够的主动权。换言之,中美之间的温度,是恒温、高温、低温,已全然不由美国单方面说了算。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愿挑战美霸权并甘做老二的中国,何以越来越掌握主动权?

  首先,是由格局决定的。美国作为守成大国,中国作为新兴大国,两方搞对抗,美国势必要付出比中国更为惨痛、沉重的代价。何况如若中美真的撕破脸,不光欧盟和俄罗斯会狠狠蚕食美国的战略利益,甚至包括其盟友也会临时组建“嗜血队”,从中尽可能多地攫取利益。

  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外交室主任袁征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周边国家,包括美国的小伙伴们不会追随老大哥遏制中国。菲律宾可能会,但总统更迭后也存有变数。越南一直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也不会跟随美国。这一点,美国心里很清楚。何况中国一直遵守国际规则,如果将中美关系搞僵了,美国面临的问题可能更大。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根本不希望如此多的不确定存在。”

  其次,是中国的捆绑“招数”。通俗地讲,中美在经济上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比栓在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甚至有人发明了“中美国”的新词来表述两国之间愈发紧密的利益关系。有鉴于此,美国对中国的防范也好制裁也罢,放在更长远的时间线上,最终都可能需要己方分担由此产生的后果。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苏珊·赖斯在回应一些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对中国的批评时就直言,“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取消行程或拒绝与中国接触来惩罚中国,我们只会惩罚到我们自己。”

  作为巩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压舱石,中美经济纽带已然愈发紧密。习近平启程访美前一天,中国国务委员杨洁篪便在西雅图当地英文媒体《西雅图时报》(Seattle Times)上撰文,将中美在地方合作、经贸合作以及人文交流层面的“捆绑”关系道尽。” 与此同时,中美双方也已经透露出了推进双边投资谈判的信号,呼吁尽快达成“有意义且高标准的”双边投资协议(BIT),成为两国共同的期待。如若落定,无疑会将中美两国捆绑得越来越紧。

  最后,便是中国外交重心的改变。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中国外交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习近平上台后,已经悄然将美国从重心位置排除。2013年10月,习近平首次主持周边外交工作会议,提出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一带一路,便是这一理念的承载。同年11月初,杨洁篪发表题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中国外交》的演讲,更是挑明“我们始终把周边作为外交优先方向”。此外,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也先后两次将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了首位,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关系则被放在了最后去表述。

  美国不会意识不到中国这样的重心转移。因为作为度量两国温度的“晴雨表”,领导人外访的足迹远比红头文件更直观有效。铺开习近平和李克强的外交地图,外访可谓遍布周边国家,兼顾拉美、非洲,但唯独将美国放在了执政满一千天之后。而中国愈发积极主动调节温差的举措,已经让美国坐立不安。“美国国内对华政策正面临着一场非常激烈的辩论。美国开始反问自己,接触加防范的对华政策是否还灵,需不需要改?”海军少将杨毅如是评论。

  美国怕什么?

  2012 年11月29日,在德国汉堡举办的中欧汉堡峰会上,西方乃至全球都享有盛誉、中国老朋友基辛格和施密特联袂登场,语惊四座:中国不会背弃自己的和平发展传统,西方也不必为中国崛起而产生恐惧甚至对抗的思维;如果有一天中国真的在新的国际体系中占据了更多主动地位,而西方则走向了衰落,对于西方人而言,首先应该做的不是指责中国的崛起,而是应该首先反思,自己做错了什么,使得自己走向衰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骨感。基辛格的循循善诱,很快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因为不论中国将温度调至何档位,都很难让美国感到舒服。对美方而言,中国越来越掌握主动权的事实,如同一把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看到便会心有戚戚然,又谈何舒坦?所以在对于修昔底德陷阱的忌惮中,美国从竞选团队到智库,都形成了一股敲打中国的风气。中美关系到了一个关键“节点”之论,随即水涨船高,并形成压倒性态势。

  “美军重兵移师亚太中美必有一战”、“中美南海必有一战”……这样的股噪声并非全然无中生有。自白宫提前将习近平访美摆在桌面至今,中美之间来回过招从未停歇。美国拉拢亚洲盟国如新加坡、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频繁军演,以应对中国军力的提升;中国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建军节前夕在南海水域进行多次军事演习。5月20日,美军一架P-8A反潜侦察机抵近中方南沙有关岛礁海域进行侦察活动,更是一度将南海战火升级到最高点。

  美国究竟在怕什么?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日前在《世界邮报》网站撰文,总结了自己的从政经验。“在我近年来与习近平的几次会晤中,他一直像之前的邓小平一样强调政治领导人需要彼此尊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合作,虽然我们在历史、文化和政治制度方面存在天壤之别。有一点显而易见,两国可能都有一些人为了自身利益把自己国内的问题归咎于另一个国家,并试图夸大一直存在的固有分歧。”

  不管是在南海耀武,还是夸大网络安全、人权问题方面的分歧,美国现阶段并不想与中国爆发冲突或全面对抗。传媒大亨默多克(Rupert Murdoch)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即表示,“我不认为中美之间有严重的问题,两国都不希望有战争。”对美国而言,“应当逐渐习惯于中国正在崛起成为超级大国。” 而在包括傅高义、基辛格在内的中国问题专家看来,当下美国除了与中国合作已别无选择。

  当然,作为世界头号强国,美国自然不愿意被中国绑架。所以即便从战略层面考虑作出让步和妥协,也可能并非真的心悦诚服。而实质性的妥协,每一步都会非常艰难,否则IMF的份额改革不会一拖再拖,中国加入SDR也不会如此费周折。而中国的精明之处在于,在美国不愿意妥协的地方,没有霸王硬上钩,也没有抱残守缺,而是另起炉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银行以及一带一路,就是中国以我为主的最好例子,也是让美国最难以释怀的存在。

  所以,虽然太平洋足够大,足以容纳得下中美两国,但两国的战略互信仍不容乐观,竞争乃至斗争仍将长期存在。美国不相信中国甘当老二、韬光养晦,中国也不信美国的亚太再平衡不刻意针对中国。至于两国摆脱不了的“争”与“斗”,只要竞争的占比压倒斗争,便是正常的、可控的。按照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剖析,中美分歧从根子上看,其实就是谁说了算,谁来制定规则的分歧。中国将强未强,美国似衰未衰,两国的博弈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博弈,意味着要有合作,也要有竞争,既要有适当让步,也要有所作为,是对相互力量对比差的再次校准。

  道不同何以为谋

  如果相互力量最终未能校准,是否意味着中美之间的温差全然不可调和?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果站在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的高度,任何温差都变得可调和、可承受。对中国而言,考虑的是如何承担大国责任完善国际秩序,以及如何防止外部破坏内部秩序与发展;而美国最担心的,却是中方会否最终取代美国主导国际秩序,从而全然没有心思客观权衡当下的国际秩序是否真的需要作出调整。

  2014 年,奥巴马在西点军校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美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国家。这就是我的底线:美国必须永远(处于)领导(地位),美国打算成为未来100年的世界领袖。”对于奥巴马的“领导”论,中国外交部的回应表明中国并无意争取世界老大,而在于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看来当世界老大的感觉不错。我不知道在国际关系中有没有能够预测未来的章鱼保罗……中国在历史上也曾经做过世界老大,并且不止100年……今天我们在不断告诫自己,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的历史潮流,不断与时俱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国家的和平发展,长治久安。”

  中国着眼于世界大同,美国则反复掂量霸权地位,双方可谓是道不同很难相为谋。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是不为也?还是不能也?就目前来看,中国既不为,也不能。之所以不为,一方面源于强国争霸本身与中国一贯的合作共赢相悖,另一方面中国也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获益者,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要继续从中得益。不为胜于有为,何必多此一举?

  为了夯实己方立场,从习近平到李克强,再到外长王毅、副总理汪洋,已经先后在不同场合向世界喊话。经梳理,习近平至少迄今为止至少三次对外宣誓中国不挑战国际秩序,分别是在北京9·3大阅兵、2014年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以及出访前对《华尔街日报》书面专访的回应。传递的核心无外乎两点:一是承认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二是承诺中国无意进行挑战。

  沿着这一主轴和脉络,李克强在达沃斯举行的第45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直言,“二战后形成的国际秩序和普遍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必须维护,不能打破。否则,繁荣和发展就无从谈起。”王毅在外交部举办的第十四届“蓝厅论坛”上表示,“我们没有理由去挑战在战胜法西斯基础上建立的国际秩序,也没有动机去推翻自己全面参与的国际体系。”汪洋在第2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JCCT)附议,“美国已经主导了体系和规则,中国愿意加入这个体系,也尊重这个规则,希望发挥建设性作用”。

  而之所以不能,在于中国的军事、经济实力还不足以挑战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从GDP的角度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未来10年内差不多能超过美国。而以购买力平价计算,2014年IMF、世界银行都已认定,中国已经超越美国。但从军事实力、金融实力上看,中国距美国的差距还相当远。尤其是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下行压力,出现了世界上几乎所有后发工业化国家都不可回避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和“繁荣的危险期”。所以当下的首要任务,不是舍本逐末与美国一争高下,而是如何最大限度地稳定内部秩序,以促成中国经济的顺利转型。

  可即便如此,美国仍然不放心。究其根本,源于两国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不同导致的对于国际秩序和命运共同体的认知差异。在美国看来,中国主推的命运共同体本身,就是“披了马甲”对现有国际秩序进行挑战。一旦中国挑战成功,则附着在国际秩序之上的现实利益必将随之东流。所以为了避免多米诺骨牌被推到引发连锁反应,美国尽其所能输出价值观,对中国打响的意识形态保卫战频频色变。但命运共同体则不同,不仅天然地具有包容性,而且可能从始至终不需要领导者,中国充其量只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者。可以说,基于不同价值观,美国从命运共同体中看到的,是中国的挑战而非包容;而中国所顺应并意欲完善的国际秩序,也与美国希冀的秩序不全然吻合。

  所谓屁股决定脑袋。中国一方面需要理解美国面对世界温度骤变后的不适应,允许不同理念、不同主义的争辩,这本身也是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何况美国理念也曾做过较大贡献。另一方面,以美国为鉴,中国也要意识到今天世界的不少战乱于贫困,不少也是源于美国,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能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考验着命运共同体的诚意,也决定着世界的未来走向。

  如何最大限度降低中美温差?习近平已经给出了现实路径——既然世界上存在着不同的民族、历史、文化、宗教、制度、发展水平、生活方式,那就肯定会存在一些相互不那么好理解的事情。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习近平此言着实不虚,毕竟中美之间的温差,已经不单单中美两国需要适应,全世界都需要适应。而要接受得心悦诚服,彼此了解、相互尊重是第一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