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独大的金融体系 随时可能发生崩溃(图)

美元独大的金融体系 随时可能发生崩溃(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美元独大的金融体系 随时可能发生崩溃(图)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一个最关键的议题,就是争取美国支持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基金(IMF)的特别提款权(SDR)准备货币。人民币自从八月贬值之后,人民银行努力消除市场的贬值预期心理,努力维持匯率稳定,积极为加入SDR进行准备工作,也给原本动盪不安的国际金融市场,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经济健康发展最重要的基石,但是无可讳言的,从一九七○年代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建立美元独强的全球金融秩序至今,也已经超过四十年了。但是从九七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美元经常成为全球金融不安定的祸源,特别是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元一度大幅贬值、随后又剧烈升值,使得全球的原物料价格剧烈波动,跟随着原物料价格的信用体系,若非不泛滥成灾,就是乾涸致死。

  这个美元独大的金融体系,在美国联准会带头狂印钞票之后,随时可能发生新的崩溃。八月下旬人民币的贬值、全球股市的剧烈震盪、巴西等国家的匯率狂贬又骤升、全球大宗物资龙头企业嘉能可(Glencore)股价在半年之内崩跌近八成,以及让人惊心胆战、像鞭炮ㄧ样不断随意爆发的黑天鹅事件,都让全球企业与所有国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忧虑,担心美元与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灾变,会给本国经济带来无可挽救的伤害。

  事实上,美元做为全球独大的货币,并不是上帝的旨意。在一九七○年代两次石油危机之后,战后一路兴旺的美国经济走到难以转型的死胡同,美国在放弃盯住黄金的旧制后,也曾经陷入一路贬值、几乎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崩溃的困境,一直到1979年8月前任联准会主席伏克尔(Paul Volcker)採取强势美元政策,随后IMF从1979年到1981年分阶段建立特别提款权(SDR)的虚拟全球准备货币制度,全球的金融体系才回復稳定。

  从金融海啸至今,我们可以清楚看到美国国力逐渐衰退,不仅军事上从波斯湾战场撤退、以民主价值鼓动茉莉花革命,任随中东国家陷入无止境的动乱,我们也看到美国国民越来越强烈的孤立主义倾向,一切以「美国利益」为最高原则。丧失了全球高度的美国,仍然坚持美元独强的世界准备货币地位的结果,让所有国家吃尽苦头。过去一年的美元大幅回流,创造了3~5%的强劲经济成长率,虽然稳住了美国的本土经济,却没有嘉惠其他国家,甚至导致美国独强、万邦憔悴的奇特现象。

  最近一期的《经济学人》杂志,以长达14页的专题「陷入困境的超级强权」(The Sticky Superpower),来探讨美国国力衰退、却坚持美元金融独霸地位,对于全球所带来的干扰,以及面临随时爆发的新一波金融风暴的解决方法。《经济学人》指出,目前全球金融体系的三大困境,一是困扰多年却一直没有解法的贸易失衡;二是四处流窜无人能够控制的资本流动;三是全球有60%的GDP与人口都属于美元经济区,海外美元的存量已经高达境内美元的54%(1970年仅10%),而联准会与美国政府的政策却只专注在美国,各国政府与央行被迫跟着美国团团转,失去了自主性,更成为经济不安定的威胁。

  实际上,在金融海啸之前的2007年,四处流窜的资本流动就已经高达全球GDP的20%,当年印度的经常帐赤字是160亿美元,但是资金进出的规模却高达经常帐赤字的28倍;海啸之后的量化宽松,让新兴市场国家与企业的美元负债总额暴增,加上过去一年快速的资本流出,又造成新兴国家的美元债务净额(美元债务扣除外匯存底)回到零的原点。新兴市场为了财政与偿债需求,不断卖出美元准备,又进一步成为市场动盪的乱源。

  目前的美元体系犹如一个「充满矛盾的家庭」,所有成员虽然都使用美元,大家却抱怨连连,贸易失衡、资本流窜,以及必须随着美国货币政策起舞的三个基本困境,找不到多赢的解法,反而造成国家之间不断挤压。

  种种迹象都告诉我们,美元独强的金融体系已经走到尽头,要避免全球金融危机再次爆发,急切需要一个具有全球观照能力的金融监管制度。当「下一次全球流动性危机爆发」时,全世界从北京到柏林,从伦敦到墨尔本,将会需要一个新的流动性来源,届时已经QE到尽头的中、美、日、欧央行,都将不可能再发生作用,而需要一个横跨各国央行的组织,来扮演最终守门人的角色,从平衡各国利益的高度,重新建立新的世界金融秩序。

  习近平争取人民币进入特别提款权准备货币的努力,或许正是针对这个危机所做的尝试之一。IMF是否有能力承担稳定全球金融的歷史任务,或许仍然需要验证与补强,但是世界主要经济体如何藉着IMF平台,寻求稳定平衡的全球货币模式,却是值得所有国家深思的课题。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