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评:朝韩关系的两个“雷声大雨点小”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尽管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朝韩双方看似“大动干戈”,但可以说,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可以说,过去几天的朝鲜半岛局势,再次印证了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
事实上,过去多年间,朝韩关系的“缓和-紧张-缓和-紧张”循环曾多次上演,周而复始,始终未能走出困境。
从此次情况看,尽管过去一段时间以来,朝韩双方看似“大动干戈”,但可以说,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乃至战争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另一方面,尽管此次双方“马拉松式”通宵谈判进行的“轰轰烈烈”,也最终达成了若干条协议,但后续是否能落实,能否真正推动双方关系走向改善,这也依然是个问号。
笔者认为,上述两点,可以概括为朝韩关系的两个“雷声大雨点小”现象。
先来说明第一个“雷声大雨点小”。
此次事态的导火索是发生于8月4日的“地雷事件”,而8月20日一场“对射”则使事态迅速升级。8月20日晚,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命令朝前线部队从21日傍晚起进入“准战时状态”。韩国也毫不示弱,总统朴槿惠罕见地身穿迷彩服到韩第三野战司令部视察并强硬表示,对于任何进一步挑衅都要“果断应对”。
双方之高调、事态之紧张,一度让人们担心:朝韩是否会真的打起来?
回顾历史,类似的“轰轰烈烈”“电闪雷鸣”场景我们并不陌生。笔者记得,两年前,半岛局势也曾剑拔弩张。2013年3月30日,朝鲜曾声称从即刻起朝韩进入战争状态。当时国内某知名学者预测,朝韩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达70-80%,引发巨大争议。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预测明显过于草率。我们既不能低估战争的风险,但也绝不能高估。
首先,过去几天, 尽管朝韩双方“嘴仗”打得“轰轰烈烈”,但风暴的中心——朝韩两国的首都却一直是静悄悄。从媒体报道的情况看,平壤和首尔的民众仍正常工作和生活。这既充分说明,民众早已对此“习以为常”,同时也反映出,对于战争的到来,从心理上,两国并没有做好准备。
其次,朝韩双方均难以承担战争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在经过上世纪50年代那场令双方刻骨铭心的战争,以及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军事对峙之后,朝韩均深知,战争是双方“无法承受之重”。8月20日双方的“对射”没有造成任何伤亡和破坏,表明意在仅向对方发出警告,并无意给对方造成伤害。双方都不想看到升级为战争。
最后,就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朝鲜半岛而言,战争是否会爆发,很大程度上,并不仅仅取决于朝韩,也离不开东北亚地缘政治的大局。而当前包括中美在内的半岛局势主要当事国的态度很明确,并不希望朝韩擦枪走火,这也成为维护半岛局势的稳定器。
再来说第二个“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不能“真打”,当局势一再升级、升无可升之时,双方需要的就是有个台阶下,走向谈判桌也是必然之举。
8 月22日,朝韩双方突然宣布。将在板门店举行近一年来的首次朝韩高级别对话。这意味着处于一触即发边缘的局势,突然之间“峰回路转”。而之后,随着持续数日的谈判迟迟未能达成,正当多数分析认为朝韩有可能会陷入“马拉松式”困境时, 8月25日凌晨朝韩双方又突然“火线”宣布达成一致。
根据事后公布的朝韩联合新闻公报, 朝鲜对“地雷事件”表示遗憾,而韩国则同意将停止扩音喊话。双方还同意在短期内于平壤或首尔召开政府间务实会谈。并商定,今年中秋节期间举行离散家属团聚活动,以及在9月召开韩朝红十字会会议。
乍一看,此次谈判堪称“成果丰硕”,朝韩关系貌似迎来了新曙光。那么,朝韩是否能以此次协议为契机,推进各领域的对话和协商,进而全面改善关系呢?恐怕目前还不能轻易下结论。
首先,应当说,过去朝韩对话持续时间长并不少见,但类似此次的谈判,高级别、连续、通宵达旦进行的情况却极为罕见。从另一个角度,也显示出双方存在分歧之大、达成共识之难。
其次,尽管此次双方最终达成一致,但韩方原本坚守的要求朝方应“道歉”的底线并未得到满足,而对于朝鲜而言,同样也未能得到韩方关于解除5.24措施等核心诉求的承诺。可以认为,双方对此结果都并不十分满意,各自都留下了较大的遗憾。所以,此次谈判达成一致仅是开始,双方关系的“修复”“磨合”阶段还远未结束。
最后,相互信任的缺失,成为朝韩关系始终难以改善的根本性障碍。尽管过去数日谈判一直在进行,但期间双方均大搞“两面手法”,相互指责和“互秀肌肉”一直并未停止。直到8月24日,朝鲜劳动党机关报《劳动新闻》仍评论称,韩国采取有计划的挑衅行为意在发动侵朝战争。而同日韩国《朝鲜日报》也刊文称,朝鲜备战状态十足,韩美拟协作应对可能的陆海攻击。而2014年10月仁川亚运会期间,一度“轰轰烈烈”被寄予厚望的朝韩“亚运外交”最终 “白忙活”,也证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朝韩的信任基础过于脆弱,一有突发事件“风吹草动”,很容易前功尽弃。
无论如何,相信此次事态最终会归于平静。但不得不说,朝韩关系的僵局却很难被打破。要破除“缓和–紧张–缓和–紧张”的历史死循环,有关各方还须付出更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