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10月份的中国并不平静,一方面中共宣布十八届五中全会定于26日至29日召开。预料中国经济和高层人事议题是两大关注焦点。另一方面在10月10 日,中国央行低调释放一则消息,称人民银行在前期山东、广东开展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试点形成可复制经验的基础上,决定在上海、天津、辽宁、江苏、湖北、四川、陕西、北京、重庆等 9省(市)推广试点。这则新闻结合当下中国经济现状,想象空间巨大,被市场称为“核弹级”消息。以至于近几日中国社交媒体被“忘掉降息吧,央行已拔出倚天屠龙剑!” 、“央行释放七万亿,中国式量化宽松到来!”一类的新闻刷屏。李克强究竟是不是又要走上温家宝“四万亿”的旧路?恐怕是今天关注中国时政和经济的人士关注的一点。
为何央行的这个举措会被舆论解读出“七万亿”。有分析人士解读,央行这个政策意味着75%的银行存贷比监管指标取消,原来银行吸取100元存款,只能放贷出75元。现在这个监管没了,所以理论上能够释放出7万亿元人民币的新增贷款。
李克强
当然这“七万亿”只是个理论数字,而且不是基础货币的增加,因此不能等同于温家宝时期印钞机日夜开工向下撒钱,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很多人反对套用“四万亿”思路的原因。
而政策中所谓的信贷资产抵押,说白了也就是商业银行拿着符合央行要求的信贷资产去央行进行抵押换取资金,其中一项重要的,央行认可的信贷资产就是地方债,商业银行接盘地方政府未还的地方债,央行凭债给钱,地方债中央兜底,这也是舆论认为中国政府一直在操作或者认为要操作的事。从逻辑上看,央行此举和美国QE以及温家宝“放水”的思路截然不同。
但是不谈经济,我们来谈谈政治,为什么这则低调的新闻会被如此猛烈的刷屏。简单说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其一,自2012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并不景气,中央政府一再下调GDP经济增长数据。各项经济数据都不好看,虽然“促改革,调结构”之举此前已经是社会共识,但是如此之痛,显然超过了民众心理预期。中央政府何时出手拯救,从寄希望于三中全会,到此次五中全会,皆是出自这种心理。因此央行消息一出,公众心态似乎得到满足,大范围刷屏也就随之出现。
其二,社会对于2008年温家宝时期的“四万亿”印象太过深刻。在当时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2009年一季度,出口转为两位数负增长,且工业生产大幅下滑,发电量零增长,大量中小出口企业关闭,沿海地区失业潮出现。“四万亿”之后,中国经济开始重新腾飞,但也后患重重,以至于“四万亿”也和温家宝本人一样,争议重重。虽然都认为中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四万亿”的后患,但是饮鸩止渴,面对困难的经济局势,难保李克强不得不重蹈覆辙。正是在这种心态下, “七万亿”思路也就有了广泛的市场。
对于“七万亿”的传言,有两个结论可能在此时可以定下。首先,央行此举不是美国式的量化宽松,也不是温家宝的盲目放水,金额也不是7万亿,但本质上都是货币放水,基础货币会大量增加,同时相对应的社会财富并未相应增长,是中国政府长期救市,短期让经济数据“好看”的做法。
其次李克强也绝不会走温家宝的旧路,让印钞机日夜不休。毕竟在他上任之后,一改前任治病乐用“虎狼药”的特点,经济调整步步唯稳,以至于民间有“温(温家宝)是强刺激,强(李克强)乃温刺激”一说。
聚焦在细处,李克强更倾向于利用“工具”进行经济调控,而非“运动式”的“四万亿”。例如2015年3月两会之上,李总理答记者问时曾表示,中国政府这几年没有采取短期强刺激的政策,运用政策的回旋余地还比较大。因为“我们(中国)‘工具箱’里的工具还比较多”。以此来看,如此挽救经济之举,对实体经济刺激效果尚不可知,只是避免重蹈“四万亿”覆辙,避免泡沫加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