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日,《纽约时报》发表一篇文章《“膜蛤文化”盛行中国网络,或为影射习近平》,认为当下中国网络舆论中生成了一种调侃江泽民的氛围,称之为所谓的“膜蛤文化”,并举出许多例子来论证。然而有批评观点认为,《纽约时报》固然描述了一些细节和问题,但是将其推及习近平则明显过于牵强。而且,其文章仍然带有挥之不去的意识形态色彩,在中美两国博弈的背景下,此文的动机和倾向性也令人怀疑。
《纽约时报》文中有一张插图,是1996年6月在马德里的一场招待会上,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梳理自己的头发,而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正看着他。另外还有一张插图来自CNN国际Twitter,后者写道:“一个巨型充气蟾蜍与前中国国家主席有什么关系?”
文章表示,此举(江泽民梳头)曾引发尴尬,但很多中国人如今回忆起来,觉得这是很可爱的品质。江泽民曾担任过国家主席、中共总书记和中央军委主席。在多年遭受网友嘲弄之后,现在他却成为亚文化“膜蛤文化”的偶像。
江泽民在公开场合较为“任性”,这是他与中国其他几位最高领导人不同之处
文章称,多年来,他(江泽民)一直是网民嘲笑的对象。人们取笑他那硕大的长方形眼镜和高腰裤。模仿他笨拙的语言,以及有时在正式场合表现出来的失礼行为。他们说他长相像蛤蟆,甚至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蛤蛤”。
但是近几个月,社交媒体转变风向,开始赞扬起这位89岁的前国家主席和前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来。在多年遭受嘲弄之后,他现在成为某种时尚教主,成了玩笑性质的亚文化“膜蛤文化”的偶像。
文章还表示,江泽民的追随者称他为“长者”,在微博、问答平台知乎、以及人气消息应用微信上,关于“长者”的内容不断冒出。“蛤丝”们曾经嘲笑江泽民古怪的行为方式和衣着装扮,如今却在热烈讨论他们现在觉得他的哪些地方很可爱。
就像中国的很多网上笑话一样,人们也在玩文字游戏。一些人在网上发布笑话时,不再用“哈哈”表示笑声,而是使用同音字“蛤蛤”。
公众号“江选研讨会”宣告了膜蛤文化的诞生。这些文章以学术语言撰写,似乎做过充分的研究,深入讨论了“长者”的爱情故事、“长者”会多少乐器等话题。这位匿名作者还写一些比较严肃的话题,比如,将领导人的教育水平与中国总体文化氛围联系起来。这个公众号立即成为热点,很多中国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些文章。
“中国数字时代”总编、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兼职教授萧强表示,“这些文章非常微妙。表面上很有趣,有很多细节,但作者也对江泽民有很多负面的言辞,以一种非常尊敬他的方式撰写。”然而该公众号的撰稿人表示,写这些文章绝不是嘲笑江泽民。“你甚至可以认为他扭转了部分民间对他的负面印象。”“江是一个正常的人,有趣的人,更有人情味。尽管有时略显可笑。”
《纽约时报》文章说,虽然这个微信公众号已被审查机构关闭,但膜蛤文化仍然很流行。这种文化更多的是基于江泽民相对国际化的背景和即兴行为,而不是他的政治活动。粉丝们喜欢回忆1996年的那一刻,当时江泽民在马德里的一场正式招待会上,在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的注视下,拿出梳子梳理头发。
一篇题为《亲爱的长者,祝您生日快乐》的文章曾在微信上广泛传播,一名用户张贴了江泽民2000年访问以色列期间身穿泳裤、头戴护目镜和蓝色泳帽在死海享受漂浮的照片。一名粉丝写道,“这个Look与上面的高腰抹胸裤一脉相承,”“看到这些图,我被长者的坦率和自信彻底折服。”如今很少在中国领导人身上看到这么自然的一面。
文章引述一位影评人的话说,“那时候,我们会看到江泽民大声说话,开怀大笑,或拿出自己的梳子,或者说一些英语短语,我们认为这很正常”,“但没有看到其他中国领导人这么做。只有看到像是木板的胡锦涛和非常严肃的习近平之后,才突然记起江泽民非常有个性”。
文章说,随着有关江泽民健康状况恶化的谣言不时出现,现在“长者”的每次公开亮相都会让他的粉丝兴奋不已。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几乎没有比2000年江泽民怒斥香港记者还令人难忘的时刻了,当时面对一名记者咄咄逼人的质问,他的回应中出现了一些如今的蛤丝最爱的用语。
“你们非常熟悉西方这一套的,你们毕竟是too young,”江泽民的言语在普通话、英语和粤语之间来回切换。“你们有一个好,全世界什么地方,你们跑得最快,但是问来问去的问题呀,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我见得太多啦,”他还表示。“可以告诉你们一点人生经验。”
这些话变得非常火,以至于那名记者——张宝华的微博主页成为蛤丝的聚集地。在最新的博文中,张宝华称她将开始在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新闻学。其最受欢迎的评论是“第一节课就要传授一些人生的经验。”这条评论已经被“赞”了10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