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转向中国,仅仅只是因为钱吗?(图)

英国转向中国,仅仅只是因为钱吗?(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英国转向中国,仅仅只是因为钱吗?(图)

  【当地时间10月19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一行抵达伦敦,展开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中英各界广泛地将此次访问看作两国蜜月期的开始,英国首相卡梅伦和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均表示中英关系迎来了黄金时代;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表示英国应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中国通”罗思义也在观察者刊文,希望中英 “婚姻”能幸福长久地走下去。近两年来,中英关系在经历波折后迅速升温回暖——从卡梅伦访华到威廉王子的王室外交,到英国成为加入亚投行的第一个西方发达国家——这个趋势背后的历史推动力究竟是什么?除了大力发扬经贸合作优势,中英关系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怀着这些问题,观察者网记者20日早晨拨通了来自伦敦的另一位“中国通”马丁·雅克的电话——当时他正在吃早饭。】

  观察者网:早上好,马丁。今天是个大日子,你待会儿要参加好些活动吧?

  马丁·雅克:我要参加三个活动,今天下午要去议会大厦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明天晚上要出席伦敦市长接待习主席的晚宴;此外还会参加一个小型见面会。

  观察者网:你是个大忙人。好的,我的第一个问题与中英关系总体形势有关。在习近平主席访英前夕,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表示,中英关系正在进入“黄金时代”。你对此如何看待,哪些方面最能体现中英关系的“蜜月期”?

  马丁·雅克:英国方面也在用“黄金年代”、“黄金时代”等词语来形容中英关系。这件事很有意思,它其实是英国的“转向中国战略”(观察者网注:pivot to China)。在卡梅伦首相接见达赖喇嘛之后,中英关系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潮,英国领导层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当中英关系开始回暖时,英国方面十分主动地向中国示好。

  观察者网:是的,这也引出我的第二个问题。我注意到英国人对习主席的国事访问持非常多样化的态度:财政大臣奥斯本说英国要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卡梅伦首相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专访时再次强调英国“希望成为中国强有力的伙伴”;然而许多英国新闻媒体却刊文批评英政府所谓“讨好”中国;有人认为中国只不过是个大市场,不足以取代传统的西方联盟关系;某些异见人士批评中国人权问题的声音得到放大,等等。你是观察者网的老朋友了,我们当然知道你个人的看法,但你能否谈谈英国大多数公众的普遍看法呢?

  马丁·雅克:确实如你所说,舆论是多样化的,而且随着中国的崛起,英国公众对中国的看法不断在发生变化。我大概1997年时开始在《卫报》上发表文章,当时他们不接受任何关于中国的文章,除非你谈论当年的学生运动。当时的英国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有谴责中国政府才符合政治正确。当年英国人对中国的印象相当负面:你们是个共产主义国家,你们的经济转型不可持续,不尊重人权等等。再加上中英远隔万里,人民之间交流很少,有很多误解。

  后来随着两国人民交流增多,英国人意识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开始看到中国的另一面,到今天我们打开电视甚至能看到中国教师来英国给学生们上课。中英关系整体上一直在发展进步。

  以左派的《卫报》为例吧。从前他们高度关注中国人权状况,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其实它反映出英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传统态度,那就是“你们中国人怎么这样,为什么你们不能和我们一样?文明的国家应该像我们这样。”

  英国乃至西方的对华心态有两大荒谬之处。首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其行为不可能与发达国家一样;其次,西方必须理解,中西文明之间存在深刻的差异,中国不会成为西方,中国将朝着其特有的方向发展。许多英国人不理解,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有超过6亿人脱离了贫困,占全球脱贫人口的大多数,这是中国对世界人权作出的伟大贡献。

  随着我们对中国了解更多,情况有所好转,但未来还需继续调整心态,因为世界从没见识过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第二号强国。

  观察者网:是什么标志性事件或力量在推动英国人对华心态发生变化呢?中英关系从冷淡转向亲近,到今年年初英国加入亚投行,一些发生得似乎有些突然?

  马丁·雅克:根本性的推动因素是中国的崛起……

  观察者网:但你要考虑到中国经济增长正在减缓,在这样的背景下英国人为何如此热情地“讨好”中国?

  马丁·雅克:(笑)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减慢,但增量仍然庞大,放眼全球,7%仍是相当强劲的增长。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是全球经济的主要支撑和增长来源,中国经济的一举一动都会给西方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西方长期对中国持怀疑态度,许多唱衰者出于政治原因,不相信中国政治体制的可持续性。这种情况的好转需要很长的时间。

  回到你的问题上,财政大臣奥斯本等人意识到了世界大势,他们开始重新思考英国在世界上的位置。英国必须朝处于上升中的地区重新定向,而不是死守处于衰落中的地区。很显然西方已开始加速衰落,许多国家至今没有走出经济危机,仍处于以零利率“续命”的状态。环视世界,不管俄国、德国、法国、卢森堡还是非洲国家,大家都在“转向中国”,因为中国对各国国运至关重要。过去英国一直不太积极,往往落在后面,如今再不可置身于大势之外,这也是英国自二战结束以来最重大的外交政策转变。

  观察者网:你提到了欧洲大陆国家正在积极“转向中国”。实际上,观察者网刚刚刊登了欧盟委员会前主席、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的文章。他大力呼吁欧盟与中国在“一带一路”、投资协议、数字经济等方面进行合作。这或许反映出欧洲大陆国家有相当高的意愿与中国合作。如果英国在退出欧盟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是否会错过欧亚大陆上的许多机遇?英国又该如何克服被边缘化的地位,真正成为“中国在西方最好的伙伴”?

  马丁·雅克:退出欧盟是疯狂的,卡梅伦和奥斯本其实都不愿看到那一天,因为届时英国将陷入十分艰难的处境。退出欧盟的英国将被边缘化,成为“非主流”,对中国的吸引力将大幅减少——在许多重要的方面,中国把英国看作欧洲的一部分。英国现在能对中国说,我们是你在西方、在欧洲最好的朋友,我们不仅能提供国内的资源,还能调动欧洲的资源。要是英国退出欧盟,这个提议就失效了。

  如果真有那一天,英国必须更加努力巩固中英关系,而且可能会在形势的推动下与中国走得更近。因为英国必须要综合考虑其地缘政治环境……

  观察者网:抱歉打断一下,这种情况难道不会把英国推向其传统盟友美国吗?

  马丁·雅克:确实也有这个可能。从加入亚投行那刻起,英国实际上与美国拉开了距离,选择走近中国,这让美国人很不舒服。美国的主流思潮还停留在对现实的否认上,对世界大趋势的理解谬误甚多。英国夹在中美之间将十分难受,它一方面想接近中国,另一方面又离不开美国。

  另外,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其他国家产生了一种“万有引力”。如果把西方世界看作一座冰山,那么它在这股力量的作用下,已经开始出现裂缝。英国、澳大利亚都属于美国的传统盟友,但它们都开始以新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本国(而非整个西方阵营)如何从中国的崛起中获益。

  观察者网:你提到“万有引力”或许更多反映了英国精英对中国崛起的思考,英国大众恐怕需要更多时间才能调整心态。

  马丁·雅克:非常正确。不光是大众,英国报纸的目光也不够远大,它们有自己的小算盘,只要讨读者喜欢就行了,不会考虑这些大问题。

  观察者网:回到习主席访英的话题上来。此次习主席将与英国工党领导人杰瑞米·科尔宾见面。如果未来工党上台,英国对华政策是否会发生重大变化?

  马丁·雅克:我不太了解科尔宾这个人,但如果他见到习近平只讲人权问题的话,愿上帝保佑我们!因为那意味着他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但我不愿草率地评判他,有太多人对他怀有成见。科尔宾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的崛起出乎所有人意料,备受鼓舞的人们纷纷加入工党,扭转了工党的颓势。

  科尔宾现象的背后,大约是人们对金融危机以来种种社会积弊的不满。2008年以后,英国社会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资本主义高潮时的积极乐观情绪,增长、就业机会、生活水平和社会流动性都跌入了低谷。在很大程度上,英国政治没能反映社会现状,而科尔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象,他代表着另一种行事的方法。虽然他面临种种挑战,但我不愿太早评判科尔宾,因为此前许多评判他的人都错了。科尔宾和撒切尔、布莱尔、卡梅伦都不一样,他没有他们身上那种圆滑、优雅和现代感,却反而大受公众青睐。作为工党领袖,他不但得到了左翼支持,甚至在保守党阵营中也有支持者。

  观察者网:除了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中英关系还有哪些方面是特别光明、尤其具有发展潜力的?

  马丁·雅克:教育是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在英留学的外国学生数中国人最多,他们遍布英国各个学校,给当地人留下了相当好的印象。他们举止端正、学习用功,唯一的不足就是比较爱搞小圈子,但我能理解,毕竟中国人拥有强有力的文化与习俗。

  中国学生成绩优异,在PISA考试中获得高分,是值得英国人学习的。此前英国教育大臣特拉斯曾率代表团去上海向中国学校取经。这件事说明风向真的变了:英国不再好为人师地指摘、批评中国;开始去理解、尊重中国;然后愿意虚心向中国学习。

  未来英国还需进一步接触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只有理解历史的中国,才会懂得现实的中国。

  观察者网:你提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其实不久前,BBC播放了一则纪录片,叫做《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文学校》,讲的是一群中国老师去英国学校教英国学生的事,英国观众对这部片子反响如何?

  马丁·雅克:我时常出差,只看了第一集。这样的纪录片要做好很难,而且中英两国文化差异巨大,“空投”教师是件挺荒谬的事,但片中有个场面给我印象很深,那就是早上的升旗仪式,它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力。9月时我在清华大学待了三个星期,看到新生们接受军训,我觉得相当有意思,完全能领会校方的用意。军训是个强有力的手段,能给人带来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英国大学没有军训……

  观察者网:(笑)但你们有各种迎新活动啊……

  马丁·雅克:但没有一个把所有专业新生集中到一起的活动。回到你说的那部片子上,我没有看完,听说结局出乎意料,我准备去看看……

  观察者网:剧透一下,中国老师教的班最后考试成绩更好。

  马丁·雅克:是吧,那更要看看了。这部纪录片在英国观众中引起了巨大反响,评论很多。现在还有好些其他电视节目与中国有关,提升人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也许未来会有更多英国学生会选择中国作为他们毕业旅行的目的地。

  一旦英国政府深化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中英文化交流将全面上升到新高度,产生更大规模的效应。既然中英在高铁、核电等项目上达成了合作,中国便成了与就业息息相关的因素,英国学生们会意识到他们的未来与中国紧密相连。我经常对小朋友们说,你们学法语可以,但更应该学中文,你们的未来和职业生涯都将和中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观察者网:好的,最后一个问题。中英关系存在哪些挑战和潜在风险呢?

  马丁·雅克:(沉默)如果中美关系恶化,冷战思维复活将对中英关系造成巨大的威胁。长期稳定的中美关系现已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虽不能说完全与美国平起平坐,但至少已在同一数量级上。中国非常合理地提出与美国共享在亚洲的领导权,但美国人无法接受他们在全球任何地方的主导权受到挑战,对此高度紧张,使中美关系遭遇困难。在我看来,美国的“转向亚洲”和TPP战略目标都在于遏制中国的崛起。然而,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经贸往来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美国的遏制不会成功。

  观察者网:但这和英国有什么关系呢?

  马丁·雅克:这和英国乃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关系,因为一旦中美关系严重恶化,其他国家都必须“选边站”。时常关注英国媒体你就知道,时不时就有人出来说:和中国交往,没有问题,但须谨记我们和美国才是真正的盟友,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如果那一天真的到来,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力也会变得更强。

  另一种需要避免的风险是,如果中英合作项目出现问题,英国社会可能会产生反作用力。到目前为止,卡梅伦和奥斯本都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勇气,我赞赏他们的远大眼光、战略洞见和创新思维,这是二战后英国政治家身上难能可贵的品质。今天中英合作形式大好,许多批评家们不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但一旦合作出现重大问题,他们会很快跳出来指责政府。

  还有一种更远期的风险:未来十来二十年,随着中国不断崛起,其他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如今世界上普遍存在反美情绪,许多国家有正当理由反对美国;待中国实力壮大,也会面对类似的批评声。目前,东亚地区除菲律宾、越南和日本外,多数国家主流民意看好中国,因为中国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未来和繁荣。然而不安和疑虑情绪仍然存在,因为中国体量太大,而且代表着未知,并且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的周边问题将成为全球性问题。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