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北京时间10月23日晚间,中国央行赶在霜降之前突然宣布双降,随即成为周末各界舆论关注的焦点。掐指一算,这已经是从去年11月以来,央行第五次进行货币宽松了。人们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作为“跟风者”,众多权威专家虽然一如既往,对此轮央行双降发表乐观言论,以此试图提振市场信心,但理性来看,这无非是央行为抵御经济寒冬的无奈之举。
从今年9月宏观数据来看,中国经济仍面临持续下行压力。今年三季度GDP增速6.9%,低于中国政府7%的心理底线。另外,中国生产价格指数PPI已连续43个月环比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可谓异常低迷。并且,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背景下,中国出口也呈现3个月负增长局面,投资和出口的双双下挫,的确让中国政府和央行如坐针毡。
“在经济增长萧条和通缩压力持续呈现环境中,双降显示中国央行仍然走在宽松道路上。”法兴银行中国经济学家Claire Huang表示,今年第三季度负的GDP平减指数和9月下滑的通胀指标,为中国央行提供了更大的宽松空间,更重要的是,美联储加息的犹豫不决已经减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的资本外流压力。在今年剩余时间里,中国央行仍可能继续宽松。
不过,中国央行此举也让很多投资机构感到忧虑,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驻新加坡策略师 Andy Ji认为,如果中国央行推出更多货币宽松举措,那么会加剧人民币贬值压力。在实体经济表现不佳、外储逐步减少背景下,市场套利资本预期不复存在,倘若中央货币刺激无效,从长期看均很可能对人民币汇率构成重压。
在一些权威学者看来,此次央行降息,无疑将对国内低迷的消费形成利好,这构成他们乐观的一个理由。果真如此吗?众所周知,中国经济早已步入一个高房价、高物价的时代,在央行货币超发和资产泡沫冲击下,人们收入上涨的幅度远远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
任何一个社会,人们消费能力的增高一方面源于社会生产力提升,另一方面来源于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在中国社会财富高度向政府和国有部门倾斜环境下,作为底层民众消费势必遭受压制,因此,唯有通过大幅减税、打破国企垄断等方式,为中产阶层减压才能释放社会消费潜力。因此,降息促进国内消费这一论点纯属无稽之谈。
也有观点认为,中国央行此轮双降并非纯粹的“刺激”,而是为了缓解国内通缩压力和企业债务负担,避免企业大规模倒闭现象的出现,笔者在很大程度上认同这一观点。可以说,中国当前经济很奇葩,从规模上看,虽然中国经济实现了“赶英超美”,但作为创造财富的主体,民企和普通民众从中并未获取太大的实惠,被市场垄断、高赋税、资产泡沫挤压的喘不过气来,从而形成有效需求不足。
在这一背景下,长期以来,(政府)投资、出口、外加房地产取代消费,成为拉动国内经济的三驾马车。当下,随着对外出口遭遇困境、房地产日落西山(一线城市除外),驱动中国经济前行的马车就唯有政府投资了。 2008年一场举世罕见的4万亿经济刺激,就是政府投资驱动经济的扩大版。但代价就是产业结构严重扭曲,地方和国企债务高企,并且,曾经的宽松货币政策下的信贷扶持,让中国房价上涨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从而进一步透支了消费能力。
因此,从本质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的所谓通缩,实则是进入一个还账阶段。毕竟,曾经的政府经济刺激裹挟了太多的经济资源,在央行货币扩张虚假信号带动下,让太多企业展开不合理的投资行为,从经济学理论看来,这种庞大的产能过剩和臃肿低效的产业集群,需要依照市场自我调节的方式展开清算,将经济资源和要素重新配置的高效的领域中去。这就又回到方才提到的大规模减税,打破市场垄断,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简政放权的道路上来,但是,这无疑深深触及各级地方的切身利益。
同时,考虑到政府投资占据GDP大部分比重,已经形成 “太大而不能倒”,如果经济结构纵深调整,势必将意味着一个前所未有的经济阵痛期到来,这足以让政府本身感到恐惧。所以,通过降准降息、债务置换、定向刺激等举措进行拖延,也就不足为奇了。而此次双降,也是为银行提供流动性,方便其借新还旧来缓解重点国企和房地产企业的债务负担,并且,为定向刺激提供融资扶持,没必要通过刻意的理论化来加以曲解。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免费的午餐,对于市场经济而言,任何国家政府充其量只能协调辅助作用,倘若政府成为主导力量,长此以往必然压制经济内在的创新职能,导致经济朝僵化扭曲方向发展。说到这里,不妨思考一下,美国为什么退出QE?
简单来说,倘若美联储无限制推行QE,一方面将引发美元剧烈贬值,引发全球通胀,进而削弱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另一方面也会进一步促发国内资产泡沫,重新引发社会投机浪潮进而触发又一轮泡沫破灭)。更重要的是,此举也将摧毁国内企业家进取和创新的精神,从根本上瓦解经济乃至社会运行的根基。毕竟,廉价货币促成的通胀,不仅在无形当中吞噬每一个社会民众的财富(体现货币购买力严重缩水),也会侵蚀企业的利润空间。放弃生产参与投机将成为企业家最后的选择。
所以,企业的生产和创新职能,才是维系一国经济稳健的载体。这只有在价格信号不受干扰,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才能实现。并且,政府任何干预和协调的举措,从根本上也是为了确保市场竞争在更加公平、公正的规则下进行。当然中国离此还很遥远。诚如文中分析人士所言,在今年接下来的时间里,中国央行继续降准降息仍是大概率事件,定向刺激仍是拉动疲软经济的重要支撑。中国在此“刺激”的道路上还将前行多远,这实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