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国学者评论 习近平访英的一大疏漏

加国学者评论 习近平访英的一大疏漏

2015年10月30日 20:18 来源:多维

习近平主席访英结束刚刚一周,在欧洲的影响依然持续。此次访问使中英两国开启了经济合作的黄金时代,这让法德略有紧张感,德国总理默克尔立刻赴华访问,法国总统奥朗德也将紧随其后。而在英国国内,此次访问的影响还在发散中。加拿大籍牛津大学博士生克里斯多夫・库塔纳对此次访问进行评论。库塔纳曾在中国学习中文,目前在牛津大学攻读中国政治领域的博士学位。

作为社科领域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学者,库塔纳认为,此次习近平访英,两国政府将经济合作事务最大化,而忽视了更多探讨政治外交问题的机会。比如中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领导人在此次会面中未能公开讨论叙利亚、乌克兰、巴黎气候大会等广受关注的国际问题。

此外,中英两国也未能把握机会,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深入了解。卡梅伦首相也完全没有提出许多英国人――包括英政府民选议员――对各自国内分裂主义运动的深切关注等。习近平主席没有向英国公众提及许多中国人对19世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占领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的宿怨。

加国学者评论 习近平访英的一大疏漏

习近平访英出席国宴

上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但这不是一场,而是三场国事访问。

第一个版本,是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以及其他官方媒体呈现在中国大陆观众视线中的。人们看到的是强大、自信的中国领导人在世界舞台上挥洒自如,在当年的“日不落帝国”受到最高规格的礼遇。

9世纪时,正是这个国家的鸦片贸易和军事实力使中国遭受屈辱;而今中国重新抖擞,不但崛起成为亚洲强国,更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胜出英国。

中国的观众看到数千名中国留学生和游客手持五星红旗、高举红色横幅,自发前往通往白金汉宫的道路两旁,支持广受人民喜爱的习大大。中国观众愿意相信上议院议长迪苏莎女男爵的话,将习近平主席在英国议会大厦发表演讲一事,看作英国“向最尊崇的来访者致以罕见的敬意”。在他们眼里,中国新收获的密友来自西方国家俱乐部,或许未来可以指望英国支持中国的外交立场。

这场国事访问的第二个版本,是英国政府力图展现给英国人民的:英中两国开启经济合作的黄金时代,将为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中国财政部急需良好的海外投资机会,为其巨额的外汇储备带来金融收益;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从重工业朝“以消费为导向”的增长转型,中国的大型工业企业若想进一步扩张,便迫切需要新的市场。

另一方面,渴望外国投资和基础设施升级的英国,能为中国的两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与此同时,伦敦庞大的金融服务部门拥有全球顶级影响力和交易量,能够帮助中国政府达成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使其获得能与美元、欧元和日元平起平坐的全球货币地位。 加国无忧

在习近平主席为期四天的访问期间,中英两国商界领袖们在能源、金融、医疗保健、电影、科技、交通和娱乐等各种领域达成了合作。

根据英国政府给出的官方数字,商业协议总价值高达3900亿人民币(约合400亿英镑),而据《金融时报》较保守的估计,该数字也高达1070亿人民币(约合110亿英镑),合作也将给两国带来大量新增就业机会。

更重要的是,英国政府向人民承诺,既然中国将英国看作西方各发达民主国家中最好的朋友,那么今后还会给英国带来更多商贸就业机会。在习主席访英期间,卡梅伦首相在媒体上露面时,用得最频繁的词语,除了“中国”和“英国”外,就是“工作岗位”。

至于第三个版本,则是中英两国普通公众都并不了解的版本。中国国家元首每次访问西方民主国家,总能引发东道国公众广泛的讨论。英国媒体素来高度自由,而且往往对政策持批评态度,所以各种不同意见都通过媒体公之于众。

部分英国人同意政府给出的理由,认为中英伙伴关系更进一步是件好事;但也有部分人认为这是件坏事。对华贸易能为英国带来就业机会,但也可能破坏英国的就业。

在习近平访英的第二天,塔塔钢铁公司宣布在其英格兰和苏格兰的炼钢厂裁减1200个就业岗位,做出该决定的部分原因是廉价的中国钢铁拉低了全球钢铁价格,使英国钢铁公司缺乏竞争力。

另外,许多英国人反对政府给中国方面大开绿灯,允许中国学生和游客在国事访问的每个环节都组织起来欢迎习近平。据英媒报道,中国政府包租巴士从英国各地接来中国留学生,并免费发给他们旗帜和横幅,制造了英国所有人都支持习主席访英的印象。

当然,几乎每一家英国报纸和电视台都在评论中提到了 “人权”话题,特别指出英国政府没有在这个问题上,与中国主席进行任何有意义的公众讨论。一些英国评论家认为,英国政府未能与习主席坦率地谈论不同的世界观,导致经济事务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不恰当的高度,反而忽略了更重要的价值观。

国事访问向来都是跟着外交脚本走的。但在这些必要仪式之外,双方领导人可以自由把握在哪些方面深度交换意见。此次习主席访英如此紧扣经济话题,经济合作的机会得到最大化,但却牺牲了解决更多重要问题的机会。

比如,中国和英国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两国领导人在此次会面中未能公开讨论叙利亚、乌克兰、巴黎气候大会等广受关注的国际问题。

此外,中英两国也未能把握机会,增进两国人民间的深入了解。习近平主席没有向英国公众提及许多中国人对19世纪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及占领香港、上海、天津等地的宿怨。

卡梅伦首相也完全没有提出许多英国人――包括英政府民选议员――对各自国内分裂主义运动的深切关注。

此次盛大的国事访问,本是促进两国社会交流互动的大好机会,两国历史学家本可召开学术会议,探讨如何理解英国19世纪的帝国主义;两国政治学家本可讨论2014年的苏格兰独立公投;两国学生本可走到一起,分享社会生活经验。两国本可利用这些机会促进相互理解,但这一切都没有发生,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info.51.ca

2007-2008年的金融危机清楚表明,经济收益可能在短时间内化为乌有。相反,智慧和跨文化理解方面的收益则更加持久。在价值观层面,中英两国社会有着巨大的差异。随着中国在世界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持续增长,这些差异带来的摩擦可能更加频繁。

习主席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在经济方面取得了成功,并向两国公众展示出政府在推进人民利益方面做出的努力。但如果双方能拿出更大的勇气,此次访问还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果。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