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一妻制将消亡?专家称这种婚姻不受欢迎 (图)

一夫一妻制将消亡?专家称这种婚姻不受欢迎 (图)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自人类文明肇始就出现的婚姻制度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千年,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国的主导模式从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为什么在近现代出现下降趋势呢?

  

一夫一妻制将消亡?专家称这种婚姻不受欢迎 (图)

  人们为什么不再结婚?(图片来源:华盖创意)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国家,婚姻制度式微的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它首先发生在北欧和东欧,正在波及西欧、南欧、北美,甚至影响到日本这样的东方国家。统计表明,与过去人类的普遍实践不同,上述各国出现了相当大比例的不婚人群,北欧占五成,日本占四成,法国美国占三成,匈牙利是个极端个案,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

  自人类文明肇始就出现的婚姻制度已经成功运行了几千年,西方的主导模式是一夫一妻制,中国的主导模式从一夫多妻制(或一夫多妻妾制)到一夫一妻制,为什么在近现代出现下降趋势呢?

  原因有以下几种:

  首当其冲的是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

  在前现代时期,人类的平均寿命一般只有三四十岁,即使十几岁就结婚,婚姻存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二十年。一二十年间,还没把孩子抚养成人,老一代就谢世了。所以还没到双方相互厌倦的岁数,婚姻关系就已经因为一方或双方的谢世而走到了尽头。在现代,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普遍延长至七八十岁,尤其在子女长大离家之后,一对一关系的维持就显得理由不够充分了,它更多的不是生产快乐,而是制造了大量的厌倦、摩擦和痛苦。人类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呢?于是很多人不再衷情于婚姻。

  其次是婚姻目的的改变。

  在前现代时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生育后代和私有财产的继承,情感因素所占份额不重。据社会史家研究,在前现代的欧洲,大部分婚姻都是契约式的,是以经济条件而不是以彼此间的性魅力为基础的。在贫困者当中,婚姻主要是一种组织农业劳动力的手段。那种以永不停息的艰苦劳动为特征的生活不可能激起爱的激情。据说,17世纪德国、法国的农民中间,已婚夫妇之间几乎不存在亲吻、亲昵爱抚以及其他与性相联系的肉体爱恋形式,只有贵族群体间才存在性放纵,这种性放纵只在“体面的”妇女中被公开认可。中国古代的情形也差不多,传宗接代是婚姻最主要的价值,生育是婚姻最主要的目标,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看,从婚前男女授受不亲的行为规范看,中国的旧式婚姻中,情感的因素所占分量甚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现代婚姻中,夫妻双方的情感因素所占份额加重,而情感这个东西是多变的,从一而终只是浪漫的情怀和一厢情愿的幻想。一旦情感有变,婚姻就成为束缚,成为障碍,人必欲弃之而后快。仅仅因为感情的结合,最自然的形式绝对不是婚姻,而是同居。在感情变化之后即可分开,因此,很多人不再选择婚姻。

  第三,现代社会离婚率越来越高。

  美国50%的婚姻以离婚结束,中国也从前现代时期的2%左右飙升至37%。离婚不仅经济成本高昂(一般会损失一半财产),而且精神上大受折磨。既然结了婚有一半的概率会离,很多人就不再选择婚姻。法国为同性恋者量身定制的合约婚姻,施行之后异性恋注册的比例很快超过了同性恋,原因就在于其离婚简便易行——双方只要有一方不再愿意,则婚姻自动终止。这也是选择传统婚姻模式的人越来越少的原因之一。

  第四,浪漫之爱与婚姻有先天不合的问题。

  爱情是激情状态,婚姻是平淡日常生活,二者很难和谐一致。如果爱情能够成为婚姻的理由,也就足够了。结婚之后,激情只有变成柔情,爱情只有变成亲情,才能与婚姻和谐一致。浪漫爱情虽然源自中世纪的骑士与贵族已婚女性之间无法结合的恋情,但是一般认为,它的成型和在人群中的普及是在18世纪以后。在现代,人们的生活普遍超出了温饱线,于是开始更多地追求浪漫爱情,视之为最美好最幸运的人生经验,许多人为等待爱情而迟迟不想进入婚姻,许多人在结婚之后因激情丧失而放弃婚姻,这也是婚姻不再像以往那么受欢迎的原因之一。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发展趋势看,婚姻制度虽然还会继续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再也无法回到人人结婚的时代(中国的统计数据表明,全人口中从未结婚者一度仅占3.8%),一个亲密人际关系的多元选择时代正在到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