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哪位美国将军葬送了中国8万远征军?

史海:哪位美国将军葬送了中国8万远征军?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史海:哪位美国将军葬送了中国8万远征军?

  蒋介石之所以拒绝由史迪威担任中国军队统帅,并非是个人私心严重,而是史迪威其人之行径,着实令人不敢恭维。

    史迪威无理拒援陈纳德,致使国军在河南几乎完全没有空中掩护

  如《短史记》此前所述,1944年美国政府曾极度粗暴地强迫国民政府任命史迪威为中国军队统帅。蒋介石一忍再忍终至忍无可忍,不惜冒与美国决裂单独抗日之风险,誓要将史迪威从中国战场彻底赶走。蒋此种决策背后,既有其本人与史迪威长期以来矛盾积累难以消融的关系,更有对史迪威其人不敢恭维之行径的透彻理解。史迪威来华,名曰支援中国抗战,实则多有破坏中国抗战。

  以1944年4月—12月的豫湘桂会战为例。此役被日军称为“一号作战”,乃抗战期间中日双方投入兵力最大的一役。中国损失60余万军队、2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的惨败,固然是因国军在兵员素质、武器装备、情报搜集等各方面皆不如日军所致,但如果作为中国战区参谋长的史迪威,不在调拨物资和入缅作战两件事上一意孤行,中国败绩也当不至于此。

  史迪威不仅与蒋介石存在矛盾,和他的美军同僚陈纳德同样有着很深的积怨。为防止陈纳德对蒋介石的有力支援,1944年4月12日,史迪威下令禁止陈纳德与蒋介石直接来往,所有与蒋的交涉,必须通过史迪威处转达。这一指令可谓相当蛮横无理,因陈纳德虽是美国第十四航空队司令官,隶属美国军方;但同时也是中华民国空军参谋长,直接对蒋介石负责,居然不能与蒋直接沟通,岂非奇哉怪也?但为大局计,陈纳德默认了史迪威此项无理指令。

  史迪威不但在行政上对陈纳德掣肘,在具体战役中更变本加厉。同样是在4月初,鉴于日军之攻势,陈纳德警告史迪威,“日本地面部队在(河南)的部署是珍珠港(事件)以来最危险的。”①因此,陈纳德建议将十四航空队的主要任务由守卫轰战机,改为应对日军即将发起的攻势。此前的1943年12月,美国将一批轰炸机部署在中国,以攻击日本本土的重要目标。为保护这批战机,美国军方将陈纳德所属的第十四航空队的一半移防成都。原本给予十四航空队的物资也因此少了2500吨。②故此,陈纳德希望史迪威能够批准其使用已运抵中国的库存油料,以增加其现有飞机的升空作战时间。

  陈的要求未能得到史迪威的积极反馈。陈纳德等了一个多月未获史迪威的回复,不得不再次去信催促,指出其库存油料已降至最低限度,急需补充。但史迪威的回答是:除非英帕尔的的情形有所改善,他看不到向陈纳德增加运送供应品的可能性。史迪威告诉陈纳德:“你只得减少你的活动到一个程度。”③

  最终蒋介石亦不得不出面请求史迪威。尤其重要的,东南亚战区司令官蒙巴顿支持陈纳德的要求,亦对史迪威施压。但史迪威却写信告诉妻子:根本不想理睬中国和印度的催促,只想留在缅甸丛林与士兵们在一起。史迪威此种行径,除定性为其因个人私怨对蒋介石、陈纳德的报复外,殊不可解。因为陈纳德所要求的油料物资,早已存放在驻华美军的仓库之中,仅需史迪威点头而已。

  当史迪威终于同意陈纳德的请求时,日军已结束河南战事。因无第十四航空队的有力支持,中国军队在空战中居于绝对劣势。据日军记述,在河南会战中,“敌机出动共约400架次,我出动飞机共为2700架次,约为敌之7倍。”④获得物资补给的第十四航空队随即投入湖南作战,而史迪威则此时,正要求其好友、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免去陈纳德的职务。

  

史海:哪位美国将军葬送了中国8万远征军?

  1944年4月28日,蒋介石在白崇禧的陪同下视察广西驻军。

   史迪威在缅北一意孤行,用远征军巨大牺牲换来无用的史迪威公路

  史迪威并没有因河南沦陷而有所改变。1944年6月,蒋介石两次急召史迪威从缅甸返回重庆,商议军情,史迪威都不为所动。最后迫不得已飞回重庆,也仅停留两天,没有给蒋介石任何协助。

  作为中国战区的参谋长,史迪威从未将注意力置于国内战场,他在意的只是如何收复缅甸,洗刷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的耻辱。从1942年开始,“两年多以来所有运入云南之租借物资,史迪威均装备了远征军,对于国内部队很少补给,精壮兵员又多补充远征军,国内部队空额多未填补……”⑤在这种情况下,史迪威训练的中国驻印军(代号“X部队”)和滇西远征军(代号“Y部队”)20万人,成为中国最精锐的力量。

  蒋介石在美国压力下,被迫同意让X部队、Y部队出兵缅北。至1944年9月,日军威胁桂林美军基地时,蒋介石召见史迪威,要求“将滇西卫立煌部队之主力调回昆明,以备必要时转用于桂林方面。”卫立煌部队即Y部队。史迪威愤怒地回答:“远征军调回昆明,缅甸作战势必陷于崩溃,则前功尽弃,加强桂林防守,应调胡宗南部队出来,让第十八集团军也参加作战。”⑥中国面临日军空前强大的攻势,保卫本土显然是最重要的。如国民政府崩溃,收复缅甸,又有什么意义呢?

  豫湘桂战役的结果,国民政府撑了下来,但损失惨重,齐锡生的判断或许是对的,“毫无疑问,假如中国能够把Y部队留在中国本土,则日军‘一号作战’造成的破坏肯定会大幅降低。”以牺牲中国本土为代价,史迪威在缅北取得了重大胜利,只是“北缅之胜利,远不足以抵国内东战场之损失”。⑦

  史迪威执意在缅北作战的重要理由是打通中印陆上交通。然而事实是,远征军付出巨大伤亡(X部队伤亡1.8万余人、Y部队伤亡67403人),又历尽千辛修筑好的所谓“史迪威公路”,并未产生多大的作用。其至抗战结束前,运输量最小的1945年2月,为中国输送物资1111吨;运输量最大的1945年5月,也仅仅输送物资 8435吨。⑧这与史迪威预计的每月3万吨目标相去甚远。

  相比之下,中印空运数量则不断上升,1945年1月输送物资44099吨,6 月增加到55387吨。在战争结束前的1945年7月,一共有91183吨租借法案物资运到中国,其中空运部分为73682吨,输油管为11061吨,而缅北的所谓“史迪威公路”,仅仅提供了5900吨的运量。8万多远征军几乎被白白牺牲。⑨由此可见,史迪威反攻缅北的战略是完全错误的,他要为中国在豫湘桂会战中的惨败负相当之责任。

  

史海:哪位美国将军葬送了中国8万远征军?

  史迪威公路运输线组成部分。

  注释:

  ①③《史迪威指挥权问题》,第311—312页,转引自《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第2辑):史迪威资料》,中华书局1978年,第93页;②金光耀:《陈纳德航空队与中国抗日战争》,《军事历史研究》1986年第1期;④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河南会战》(下》,中华书局1984年,第162 页;⑤⑥⑦杜建时:《抗日战争时期蒋美勾结与矛盾》,《文史资料选辑》第五十七辑,文史资料出版社1978年,第198、199、210页,杜建时曾任蒋介石侍从室中将高级参谋;⑧⑨齐锡生:《剑拔弩张的盟友:太平洋战争时间的中美军事合作关系(1941-1945)》,社科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 482—484页。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