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习马会在11月7日的相遇,国共双方的手时隔66年终于握到了一起,历史性的一刻就此定格。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见面,这也是全球高度关注的一次见面。无论外界有多少猜测分析,这次见面都有无法否定的道义制高点——只要有利于两岸和平发展,再大的意外也显得顺其自然。世界上几乎所有主流媒体都在头条报道了此次习马会,它们几乎都用到了一次词——“historic”,即“历史性”。
全世界都在见证历史,不管是中共领导人习近平也好,抑或台湾“总统”马英九也罢,双方之间握手的度量是历史性的转变,握手的容量更是民族性的宽容,平行的历史终将选择大同。然而,在媒体一片褒奖溢美的赞叹之下,习马会一方面赋予了历史性的意义,而另一方面更是开创的一段万众瞩目的“未来”。
有观察者指出,习马会对于未来两岸青年的意义,可谓是影响深远。因为对于现今两岸青年们,他们之间的“隔阂”较深,如何破除“隔阂”加强之间的交流,习马会赋予两岸之间更多的机会。
习马会赋予两岸之间更多的机会
从1949年两岸分治以来,台湾和中国大陆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的经历,从而造成了两岸年轻之间的价值观不同。在中国大陆经济崛起后,两岸的年轻人之间则又出现了以往所没有的竞争但是又合作的关系。有学者总结出当下的两岸青年们的特点,台湾的年青一代有的是“创意”,而中国大陆青年则是“努力”。
中国大陆的学生珍惜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求知的动力强,也更积极。但台湾的学生在创意上则表现优异。而且,两岸的未来是要靠年轻的一代来决定,彼此间的交流能够增加了解,尤其是在台湾解除了戒严之后,台湾年轻人的想法有着明显的变化。台湾年轻在解严之后,对统独的问题则抱持比较开放的看法,这对台湾认同也是和他们上一代完全不一样。
不过,反观大陆的年轻一代,则是民族主义观念强烈,很难接受台湾需要独立的论述。然而,破除这样的“分歧”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交流。有分析认为,加强沟通、相互理解才能化解两岸文化交往中遇到的“文化休克”问题。
所谓的“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产生的迷失、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中国两岸青年文化之间的交流亦是如此。比如,对于大陆青年而言,文化休克表现在他们反感台湾很多人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因为对大陆人来说,台湾的事就是中国的事,但对大部分台湾人来说,大陆的事绝对是“外国的事”,甚至把大陆称为“敌国”。
对于台湾青年来说,他们跟大陆从衣食住行到思考方式都不一样,不明白为什么一定要“统一”。而且大部分的台湾青年至今依然认为,大陆打压台湾,比如不让台湾参加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用飞弹对准台湾以及准备 “武力犯台”。除此之外,让台湾青年感受到“不和谐”的地方还有两岸对民主的不同理解。
双方之间持敌对情绪,文化上受吸引,但政治上不信任的对比尤为明显。然而,外界的旁观者却又是以另类的视角看待两岸青年,他们虽然出生的背景和政治理念不同,但是在他们身上却拥有着同样的特点——那就是敢于“突破禁忌”。
比如,2012年在四川什邡,百名高中生走上街头,反对高污染的钼铜冶炼厂,并透过社群网站汇集万余人走上街头。几乎同时间的广州,一位16岁高中生陈逸华因反对市政府花巨额经费不必要地翻修地铁,背上抗议告示在地铁上征求签名连署,他的行动引发市民大讨论,并在一个月内促使地铁站暂停翻修。
还有香港的中环,高中生组成的学民思潮起身反对国民教育,挡下港府决策推行的爱国教育;台湾台北,成员多为90后的“反媒体巨兽青年联盟”,不到半年内,已给行政体系、立法院极大压力。而他们迎接2013年的方式,是在自由广场上守夜整晚,再到总统府前,趁着元旦高唱国歌之际,大声对总统说“反媒体垄断”。
纵观而言,这一群如子弹乱窜、引起社会骚动的年轻人,确实能给现当代中国社会注入一丝新鲜的血液。来自一位北京的学者的观点认为,大陆也好,台湾也罢,实则没有必要把谁变成谁,或是把谁比作谁,因为这个世界毕竟是多元的。在此背景之下,有观察者就指出,通过交流,两岸的“差异”即便暴露无遗,但无疑可以改善彼此的印象,拉近彼此间的距离。
有观察者指出,习马会是一个比较大的格局,它将影响很多方面,而青年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可以预期在未来几年,两岸良性的互动成果必然会制度化,而且在这种大的气氛之下,两岸青年的交流、往来也必然增多,这无疑将成为两岸更进一步的契机。
而从台湾岛内的“九合一”大选举看,青年人对于政治的觉醒和意识已不同以往。如今再看习马会的水到渠成,两岸在任领导人共同想法都提到“为下一代幸福着想”。谁失去了青年人,谁就会失去未来。接下来需要看的便是,两岸领导人谁能够打好“青年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