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IS)11月18日在其发布的英文电子宣传杂志“达比克”中宣称,此前遭其劫持的分别来自中国和挪威的两名人质已经被杀害,消息一出,全球震惊。
中国外交部在事件发生后连续两次做出回应,除对樊京辉的遇害深表震惊、对遇害者家属表示慰问以外,还就“伊斯兰国”暴行予以“强烈谴责”,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与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先后发表演讲,共同表示“中国强烈谴责‘伊斯兰国’极端组织杀害中国公民的残暴行径”。综合前后四份由中国官方发布的声明来看,中国政府对“伊斯兰国”残暴行径进行“强烈谴责”,就是目前为止北京对于人质遇害事件给出的主要立场。
谨慎是北京外交措辞的一贯传统,习近平、李克强同时做出的最高规格表态已经表明中国对本次事件有不同以往的认知,然而与其他国家相比,“强烈谴责”似仍嫌保守。
“谴责”远远不够
此前ISIS劫持和杀害人质事件已经发生过多起,仅2015年的前三个月里,两名日本人质先后被斩首,被俘的约旦飞行员卡萨斯贝遭活活烧死,21名埃及科普特正教徒在海边被杀害,连续数次事件均招致当事国政府强烈反弹。
两名日本人质先后遭斩首时,除日本政府对此表示“强烈谴责”外,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两度就人质事件发表声明,指责事件“令人发指”、“绝不原谅”,同时也两度申明,日本“不会向恐怖主义屈服,将继续与国际社会合作,扩大人道支援”,“日本将在国际社会反恐过程中坚决尽到自己的责任”。安倍随即出访中东,宣布向中东国家提供高额财政援助,支持中东国家反恐。
约旦和埃及两国都在人质被杀后第一时间对ISIS发动了猛烈空袭,约旦国王在接讯后第一时间称,将“严厉回击”ISIS杀害卡萨斯贝的行动,阿卜杜拉二世还称,这将是一场“硬战”,“我们发动这场战役以捍卫我们的信仰、价值观和人类的原则,这场战役将是无情的。”约旦同时还处死了两名与ISIS有关的在押武装分子作为报复。在埃及,总统塞西在第一时间宣布,埃及保留适时采取行动对极端组织杀害埃及人质事件作出回应的权利,埃及空军随即在知会利比亚政府后对利比亚境内ISIS聚集地发动空袭。
一周前巴黎恐袭中同样爆发大规模处死人质事件,巴塔克兰剧院中被ISIS恐怖分子劫持的人质全部遭AK47扫射杀害,法国总统奥朗德14日强烈谴责系列袭击事件是“由恐怖武装‘伊斯兰国’犯下的战争行径”,他同时宣布,法国已进入战争状态。15日晚,法国空军直扑叙利亚境内ISIS“首都”拉卡,对叙利亚ISIS目标展开持续空袭,与此同时,法国预期还将在联合国提出组建打击ISIS大联盟的提案。
回顾此前各国的表态可以发现,遭遇人质被杀事件的各国均在第一时间的“强烈谴责”之外,直接指明了后续可能行动的种类和方向,并且后续行动也与最初表态保持了一致,唯一没有在人质事件发生后采取军事行动的国家是日本,但日本也在第一时间表明了将对中东提供援助的意向。其他国家较为明确和具体的后续反应,与北京本次止步于“强烈谴责”的表态形成了力度和前瞻性方面的明显差异。
暴露战略短板
毫无疑问,在人质被杀消息传出第二天,中国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同时对此作出公开表态,这种反应级别是此前所未见的,而对本次事件中国国内一改以往删除新闻屏蔽关键词严控舆论的做法,开始积极对事件作出报道与回应,这也意味着中国在姿态上已经发生较大转变,很有可能已开始筹划更进一步的应对方案。
然而,在这种种的转变过程当中,外交方面的声明措辞显然是其中相对落后的一环。每次发生针对中国的恶性事件之后,北京对事件进行“强烈谴责”的次数之多、措辞之固定,已经让“强烈谴责”在很多人眼中沦为如同例行公事一样的空话、套话,用来表示激烈情绪似有不妥,而这与人质事件发生后北京的真实反应事实上是不相符的。
除了外交措辞习惯,北京无法给出明确回应的另一重可能原因还有面对国际恐怖主义时应急预案的缺乏,未来行动计划的缺位直接导致了措辞的模糊和苍白。应当承认,中国与美国、约旦、法国等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这些国家在遇袭前便已经投入到了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行动中去,因此在遇袭后并不需要作出改写本国对外立场的任何重大表态,但在此前对中东及国际恐怖主义问题态度较为淡漠的北京,这种前提并不存在,这也导致在应对突然的遇袭事态时,中国迅速拿出周全的后续行动方案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遇袭国家,给出明确回应的难度也随之大大提高。
然而,在国际恐怖主义威胁愈演愈烈的今天,中国早该对此做好提前准备,特别是考虑到中国境内极端宗教主义暴恐势力已经在全球多地与多个极端组织出现合流,而ISIS等极端组织的攻击对象并没有一定之规。中国人质樊京辉遭绑架已有两个月之久,本次他的被杀事件再次表明,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敌视与威胁并不会因为中国自己的谨慎态度而减少,面对恐怖主义,早作打算、明确回击,才是中国所应当持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