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范绪箕
他是最早提出研制中国自制无人机的科学家,他见证了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他师从冯·卡门教授,是钱学森的同门,良师和益友对他的一生产生了巨大影响,让他坚定了航空救国的志向;他挑战了“人类从事科研年龄的极限”,100岁高龄时仍在辅导学生从事研究。
他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范绪箕先生。据上海交通大学官方通报,这位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级教授,于2015年11月21日6时48分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102岁。
澎湃新闻获悉,上海交通大学校办已经成立了范绪箕先生治丧办公室,定于2015年11月28日(星期六)10时,在上海龙华殡仪馆大厅,举行范绪箕先生遗体告别仪式。
范绪箕与人类现代航空航天史几乎同龄,中国人的飞天梦伴随他整整一个世纪,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评价他的老前辈:眼不花耳不聋,百岁了还在坚持做创新型研究。他本身就是一部历史,一部“浓缩的航空航天发展史”。
1914年1月5日,范绪箕出生于北京。1935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系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期间,他师从世界航空科学泰斗冯·卡门教授,与钱学森五载同门,租住一套房。
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阶段,范绪箕回国。除在航空研究所工作外,还先后在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任教。1945年,他在浙大筹建航空工程系。他自己设计图纸,自己出资买材料,师生一起动手加工,建成了中国第一座3英尺低速风洞。直到前几年,风洞迁到西北工大的部分还在发挥作用。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范绪箕奉命主持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三校航空系合并及筹建华东航空学院的工作。1955年,他被评为当时中国航空院校中唯一的一级教授。1980年,他就任上海交大第36任校长。
范绪箕的研究从未停步。在他的办公室里,陈列着无人靶机、“歼十”、“飞豹”、ARJ21支线飞机、“天宫一号”的模型,无声地“诉说”着这位百岁老人的喜悦和牵挂。2012年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位最早提出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科学家感慨地说,这是自己一生的理想之一,非常高兴看到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与钱学森一样,范绪箕他年轻时就怀揣航空救国梦、报国梦。其父有过留俄学习铁路工程的经历,他也求学哈工大机械系。从地上到天上,范绪箕与钱学森都从机械专业转为航空专业,1937年他师从加州理工学院冯·卡门教授攻读航空工程,与钱学森既是同门也是室友。次年,他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1940年通过博士学位全部课程考试,并完成大部分毕业论文撰写。就在此时,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在家母病危的“善意谎言”下,他仓促回国。抗战胜利前的5年,范绪箕与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追随自己的大学踏上漫漫西迁路,从国立浙江大学副教授成为清华大学航空研究所(昆明)教授。 1945年8月,他重返浙大,任航空工程系主任。归国后一直致力于航空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创建了浙江大学航空系,担任浙大总务长;解放后负责筹建华东航空学院;主持南京航空学院建院改制工作;1980年担任上海交大校长,1984年退休。范绪箕教授是我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导者之一,对中国热应力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范绪箕卸去上海交大校长职务,却并未“解甲归田”:从那时起三十年来,范绪箕每天坚持工作6小时以上:72岁开始研究航天飞机的热防护系统,在高温应力以及断裂疲劳、振动、损伤等领域取得卓越成就;92岁和96岁分别完成两篇高水平论文。百岁时还在梦想着,如何将纳米等热防护材料技术应用到神舟飞船上。
早在1958年,范绪箕就提出了研制无人驾驶飞机的构想。2012年中国珠海航展上,中国的各种无人机引人注目,主办方也将这位最早提出中国“无人机构想”的科学家请到了现场。范绪箕当年的理想,正在一一变成现实。
“我的人生没有什么传奇。要说有传奇,就是我还活着!俗话说‘人生如同驴推磨’,我经历过风雨,更赶上了近30年国家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大机遇,晚年还可以幸运地在自主选择的科研方向上‘自由游荡’……”2013年1月5日,在大家为他庆祝百岁时,在晚辈学人的簇拥下,身体健朗、头脑清晰得令人惊讶的百岁老人曾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