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日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罕见刊文提及“金融攻击”,引起舆论关注。分析认为,金融攻击的提出,并不意味着此刻立即发生,在建立金融安全网的同时,既要应对大概率时间,也应预先考虑小概率事件的应对方法。
早在7、8月份的股市巨震中,就有人质疑境外势力做空是一个重要诱因。甚至有观点提出,“亚洲金融危机”的气息已经靠近中国。此类观点处于极大争议中,至今没有定论。11月25日,周小川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共分六条谈了金融体制改革,其中前五条主要聚焦如何让金融改革有效率、推动创新等,都是一些改革的必要选项。第六条则指出要“有效应对极端情况下境外对我实施金融攻击或制裁”。有评论认为,“金融战争”可能只是阴谋论者的热词,但在金融开放上,防患未然却是必须做的事情。
有金融业人士指出,虽然文章对此并未有着重落笔,但已透露出不同寻常的意义,因为它反应出中共高层对金融战争存在的认可,这并不容易。长期以来,在中共内部的绝大部分市场派人士眼里,金融战略是不存在的,金融战争更是子虚乌有,谈金融战略或者金融战争,就是阴谋论。
而这是中国货币当局最高层,第一次如此明确地指出,要防范”境外对我实施金融攻击”。一般情况下,在《人民日报》上撰写的政策性文章,针对性都是非常强的,金融改革自然不必说,它是当下中国整个改革的一个中枢,金融改革能够盘活,整个改革就会顺畅,而防范外部对中国实施金融攻击,这句话也必然不是轻易说的。
不过,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境外资金对境内金融系统安全的影响,却越来越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今年7月,公安部副部长孟庆丰亲自带队赴上海进行调查,11月初官方公布了调查进展,称成功侦破一起“以贸易公司为掩护,境外遥控指挥、境内实施交易,作案手段隐蔽、非法获利巨大的涉嫌操纵期货市场犯罪案件”。
根据目前官方披露的信息,该案具有金融攻击的特征,也算是外部力量攻击中国金融系统的实例。因事涉伊世顿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报道称,该公司通过高频程序化交易软件,以较小的资金投入反复开仓、平仓,非法获利高达20多亿元人民币。公安机关认为,该公司异常交易行为符合操纵股指期货市场的特征,涉嫌操纵期货市场犯罪。
针对“金融攻击”一说,理应保持警惕。资料显示,发展中国家在1997到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英国在1993年、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都受到过这种攻击,即便美国在上世纪60、70年代也未能幸免。
20世纪9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经济危机,是日本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有一些观点认为,美国是这背后的幕后黑手。还有一些观点把上世纪多次发生在亚非拉世界的金融危机与美元周期结合在一起,认为美国利用金融霸权“剪全世界的羊毛”。
但也有很多学者对这些阴谋论嗤之以鼻。有全球投资人士认为,周小川提到防范金融攻击和制裁,不是针对当前某个特定现象,这应该是一个原则性的说法。
那么,在对金融风险的防患未然方面,中国都做了哪些准备?目前金融业态发生了较大变化,金融市场波动,系统性风险加大。为适应金融风险变化,央行在金融风险管理工具方面更注重短期流动性工具的运用。此外,人民币主动国际化也在某种程度上倒逼着中国加强金融制度建设,防范金融风险。有专家表示,“金融攻击”或许是小概率事件,而真正迫在眉睫的则是中国金融体系自身竞争力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