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在中国的财政部和央行,肯定有人举着香槟碰杯庆祝,也或许是与此相当的中式庆祝。国际货币基金(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IMF)组织周一做出那些官员梦寐以求的决定后,他们现在就是骄傲的“全球储备货币”守护人了。
但他们很快便会发现,此举在中国的国际角色上带来的问题比它回答的问题还多,将来他们需要面对最艰难的抉择。作为一名世界金融领导者除了可以得到益处外,也会付出相当的代价。
IMF的决定的直接含义比较简单。就是指人民币将和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起,成为货币精英团体中的一员。如果你不是某国财政部的储备管理人,力图建立应急储蓄以抵御全球金融变迁,那么将中国的货币纳入“特别提款权”的直接影响有限。
关乎未来的大问题是,此事是否和大约一个世纪前发生的事情类似。当时,美元逐渐取代英镑,成为全球贸易和金融的主要货币。这一进展是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的关键组成部分。反过来,中国领导人在未来几年可能会认为,成为世界头号金融大国的代价太高,届时人民币会更像英镑或日元,肯定是重要的货币,但不会重要到给本国造成持续的政治和经济负担。
中国要决定是满足于自己的货币是全球储备货币,还是渴望人民币对贸易和金融的重要程度,能在有一天达到现在美元的水平。世界贸易和金融交易的默认货币,使用最广泛的储蓄单位等,这些既是作为主导性全球储备货币的好处,也是要付出的代价。要理解中国面临的抉择,即打算沿着金融自由化和世界经济领导者的道路走多远,必须首先理解这些利弊。
还记得2008年时,全球金融体系几乎因为以美国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为中心的问题而崩溃吗?在大部分国家,这种危机都可能引发货币危机,加剧资本外流,导致岌岌可危的形势进一步恶化。
但在2008年那个凄惨的秋天,美元实际上是升值的。美国国债如此抢手,以至利率暴跌。美国作为全球金融体系的基石这个角色,是危险局势没有恶化的关键原因。情况恶化时,美国,特别是其政府债务,是象征着安全的灯塔。
即便是在没有危机的时期,和货币不是主导性全球储备货币的国家相比,主导性全球储备货币往往更坚挺,所在国家的利率也往往更低,因为个人、公司和其他国家会持续购买其资产。
此外还有地缘政治。货币是头等重要的全球储备货币,会赋予一个国家在全球政治和安全中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很难通过其他任何方式获得。过去几年里,美国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等国实行经济制裁,并直接对它认为的恐怖组织发起了金融战。
实际上,为违反这些制裁的资金转移提供便利的任何银行,都可能会被禁止在全球进行美元交易,这反过来意味着阻断了其与全球经济中很大一部分的联系。欧亚集团(Eurasia Group)的分析师称其为“金融武器化”。这是美国同时利用金融霸权和地缘政治霸权的重要方式之一。
当然,中国可能想在全球事务中拥有类似的影响力,但要做到这一点,中国需要让人民币对金融的重要性达到美元的程度。这就引出了不那么做的理由。
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这句话已经被用滥,但道理的确适用。美元在全球金融中的核心角色为美国带来了所谓的“过度特权”,但研究人员也常称其为“过度责任”。
从本质上来说,美国为这一角色付出的代价是管理国内经济的手段减少。
中国长期限制企业和个人将资金转进和转出中国的能力,当投资者对在中国投资的兴趣发生变化时,这种限制有助于避免出现剧烈摇摆。中国使出口成为其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用市场干预和那些资本控制手段保持人民币相对于基本面来说被低估,至少不久前是这样。
这和美国形成了对比。几乎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以任何理由购买美国国债。美元基于市场力量升值或贬值,而且真正的事实是,如果不是储备货币,它可能没现在这么强势。这导致美国的出口永远处于劣势。
今年夏季,推动人民币兑换自由化、支持国内股市的决定在全球市场引发了广泛的涟漪效应,中国官员似乎对此颇为意外。在国际金融领域扮演重要角色要付出一些比较微妙的代价,其中之一就是:你的举措不只影响你自己。
美元如此重要的部分原因在于,美国拥有的法律、政治与货币体系能让国际投资者及商界人士确信,他们总是能够轻松获得以美元计价的货币。美国政府之所以在某些领域(例如,对地缘政治上的敌人施加经济制裁)拥有控制权,是因为它放弃了其他很多领域(汇率、资本流动、针对外国投资者的法律保护)的控制权。
对于中国的政治领导人来说,问题在于这种交换是否值得。
“人民币不会被视作避险货币,除非中国在实施经济改革的同时,推行获得外国投资者信任所必需的广泛的法律、政治及机构改革,”康奈尔大学 (Cornell University)经济学教授埃斯瓦尔·普拉萨德(Eswar Prasad)在邮件中表示。“中国政府一直非常明确地表明,不可能实施此类改革。”普拉萨德著有《美元陷阱》(The Dollar Trap)一书。
不过,金融史发展得十分缓慢,IMF周一的举措推动中国朝着在金融领域获得举足轻重地位的方向又迈出了一小步。 (作者NEIL IRWIN 2015年12月1日。翻译:陈亦亭、许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