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当地时间12月4日,通用汽车宣布中国造的别克昂科威SUV将出口到美国市场,新车发布时间为2016年夏季。别克高管表示,昂科威将在美国同奥迪Q5、讴歌RDX等豪华SUV竞争。美国《纽约时报》6日称,这是该国三大汽车商(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首次在美国市场引进“中国造”汽车。
国产昂科威定位中型SUV,自去年10月上市以来,市场表现不错。此前,别克美国经销商们一直在呼吁引入昂科威,由于通用近期并没有在美生产昂科威的意图,因此决定直接从中国进口昂科威在美国市场销售。
业内认为,对于中国制造行业而言,国产昂科威出口到美国,意味着中国汽车制造业水平得到认可,对于未来自主品牌开拓欧美市场有一定的示范意义。不过,此举遭到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UAW,全称为Untied Auto Workers)反对,称通用汽车在美国引入别克昂科威是“在美国人脸上打了一巴掌”。
2013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鼓励更广泛地使用美国制造。结果大风在演讲前吹歪一面美国国旗,露出了起重机上的商标ZPMC,这正是上海振华重工的标志。鼓吹“美国制造”的演讲以“中国制造”作背景,还故意用国旗“遮羞”,因此全场哗然。
中国国产昂科威将入美国
据路透社援引上周五(12月3日)通用汽车方面消息称,到2016年第二季度,别克昂科威将成为通用汽车首款从中国出口至美国本土的车型。《美国汽车新闻》等媒体也报道指出,通用汽车已经为中国造昂科威进军美国市场“亮绿灯”。
别克昂科威由通用汽车位于底特律附近的技术中心设计开发,目前由上汽通用位于烟台的东岳工厂制造。该车明年夏季进入美国市场,将开启通用旗下中国造车型销往美国之先河。未来别克品牌的产能将进一步趋向于落于美国之外,路透社曾估计到2017年,美国市场所销售的大多数别克车型都是中国或欧洲生产。
美国版别克昂科威SUV
关于中国产昂科威入美一事,别克全球CEO Duncan Aldred曾在12月2日通知美国别克全美经销商协会(the Buick National Dealer Council),并于次日传达给其他美国别克零售商。
别克昂科威的加盟,将使该品牌在美国市场拥有三款跨界SUV——另外两款为大型SUV昂科雷和小型SUV昂科拉,而跨界SUV正是目前行业最热的细分市场,今年11月跨界SUV占据美国车市40%比重。通用汽车此举能够提升别克品牌对市场的需求契合度。
实际上,美国的别克经销商对昂科威盼望已久。早在2014年8月昂科威在中国发布之前,美国经销商就在讨论从中国进口的事宜。之后相关消息屡现,盖世汽车曾连续报道,并且Duncan Aldred曾在2015年底特律车展上向盖世汽车记者证实国产别克车出口美国的可能性。
最大阻力——美国工会
在国产昂科威入美一事中,最大的阻力实际上来自于美国工会,后者更希望在当地销售的车辆由本土工人生产。在此次消息公布两周前,通用曾和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UAW签订为期四年的新劳动合同。通用发言人称,由于和UAW妥善磋商,从中国进口别克昂科威的计划并未遭到延迟。
Aldred在12月3日接受采访时再度确认了中国造昂科威出口美国的决策,“对别克品牌内涵和规模增长而言,这将是一个催化剂。我们将在我看来属于同类顶尖的车型打入到美国市场的心脏地带,对别克来说非同小可。”
2015年1至11月,通用汽车总计在中国市场销售了127,085辆别克昂科威,作为对比,昂科拉和昂科雷同期总计在美国销量才117,200辆。Aldred甚至断言:“昂科威已经成为别克品牌在中国最重要的车型。”
另据环球时报12月7日报道,代表美国和加拿大工人的美国最大工人协会–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副会长辛迪·埃斯特拉达4日发表声明称,通用汽车的决定“对美国纳税人以及那些在该公司最黑暗的时期努力工作的人来说,犹如在他们脸上甩了一巴掌”。埃斯特拉达称,通用汽车应该继续信守“当地建厂当地销售”的承诺,重新考虑引进“中国造”汽车的决定。法新社称,通用汽车在美国的厂房目前面临竞争力减弱、劳工成本上涨等挑战。
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为争取美工人权益集会 资料图
国内汽车制造迎新机遇
在通用汽车引进国产昂科威抢占美国SUV市场的同时,国内汽车制造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据北京商报8日报道,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随着车企对于各自全球产能资源更加合理化的利用,越来越多的国内合资品牌会将中国制造的汽车销往欧美地区。
与此同时,汽车专家张志勇表示,国内合资品牌的产能资源配置也会影响自主品牌的未来出口方向。“以上汽通用为例,借助国产昂科威出口美国市场,可以让美国的汽车经销商以及消费者看到目前国产车的产品质量,上汽集团的自主品牌也可以通过合资品牌出口的经验来熟悉进入欧美汽车市场的时机并制定相应的汽车出口方案。”张志勇说。
资料显示,虽然中国汽车制造业出口明显增长,但目前出口的范围主要集中于亚非拉等地区,对于欧美等市场而言,中国车企的品牌影响力还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