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帖:硅谷技术海归的优势缩小 回国还来得及吗?

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曾经进入硅谷的FLAG(指Facebook、LinkedIn、苹果和Google)四大公司是很多留学美国的中国工程师的梦想,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开FLAG回到国内创业,或者加入了国内的创业公司担任技术合伙人。

  这就像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一方面,同样是外来移民的情况下,印度裔工程师在公司内升职更加顺风顺水,更不用说Google、微软等现在都换上了印度裔的掌门人,而中国工程师却只有少数才能跻身大公司中高层;另外一方面,回国又充满着未知,而随着国内发展的加快,两地差距也在缩小,甚至有人认为,留给硅谷技术海归的时间窗口之剩下3-5年。

  是去,还是留?成为了很多“硅谷人”的两难选择。

  硅谷技术海归的优势缩小?

  对此,在硅谷待了10多年、人才服务公司Global Career Path的创始人吴杰对此深有体会,他表示,因为一直在帮助中国互联网企业提供硅谷人才招聘服务,他接触了大量的中国企业和中美投资人,预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科技企业将大规模入美,这给硅谷工程师们提供了新的选择。

  而Global Career Path的合伙人TimothyLi就更直接的说,

  硅谷技术海归的优势不会超过未来3-5年。

  为什么呢?

  在TimothyLi看来,技术层面的改变,中国速度不是一般的快,而硅谷生活节奏显然相对慢很多。虽然中国以前一直在学习硅谷模式、然后进行微创新,但是很快会迎来质变,并且已经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硅谷。他甚至表示,硅谷也已经在学习很多来自中国的创新,比如Google,Facebook,亚马逊等公司的一些产品上,都可以看得到学习的痕迹。

  其次,年龄在中国是一件大事。尽管年龄在硅谷不是特别被重视的因素,但是在中国不一样,还是对年龄有很多门槛。

  另外,就是个人能力的锻炼。TimothyLi说,很多硅谷工程师的技术很牛逼,但是阅历、格局差距和国内一些创业公司的技术负责人差别只会越来越大。他举例说,现在很多海归顶多带过3-4个人的项目,但是回国面对的往往都是百人级别的“战斗小组”,节奏、复杂程度都往往让他们很难一下适应。

  在硅谷,很多中国工程师仍然是个螺丝钉,最多发挥20%的力量,很多非常优秀的工程师,就在这样螺丝钉的岗位中,斗志渐渐消逝,抱负慢慢平淡,勇气慢慢消磨,领导力却根本没有得到任何锻炼!人生每天一样,完全看得到头!

  不过,TimothyLi还是表示,尽管现在回国的时机已经不如过去,但是机会仍然存在,因为,除了硅谷还有一点神秘感之外,身处其中的中国工程师们也有着如下优势:

  有目前还是非常领先(可能某些领域下个星期就被超越)的互联网业公司的核心技术经验;有非常系统的培训和项目协作经验,可以胜任管理职位;一流严谨的学术背景和知识;

  也就是说,计划回国的话,要赶早!

  留在硅谷,你需要什么?

  当然,回国并不是唯一一条路。LinkedIn商业分析(Business Analytics)部门的高级总监李玥就曾经在GCP的活动上分享了他的职业经历,也谈到中国工程师们面临的职业发展困局。从eBay的分析师,再到现在LinkedIn的高级总监,李玥率领着70多人的团队为LinkedIn的7000多个员工提供数据支持。在他看来,硅谷工程师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困局之一,便是缺乏领导能力(Leadership)。

  很多中国工程师都把领导力(Leadership)和管理(Management)混为一谈。

  李玥说,很多人想当Manager,是因为这样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这不对的。在美国公司,管理职业看中的是你个人——而非你的头衔,对整个团队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在美国文化里,并不是成为了Manager之后,你才有领导力,而是恰恰相反:你应该现在自己的职位上表现出对团队的影响力,才有可能成为项目负责人。这就成为了拦住很多人的第一道门槛。

  另外,他也提及了中国人“不抱团”的习惯,甚至用一句话来形容,

  1个中国工程师相当于3个印度工程师,但是20个中国工程师却只及得上10个工程师。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然很难真正形成一股力量,为中国工程师们打开职业上升的通道。

  不过李玥也分享了硅谷最受欢迎的人才标准,你看看,你符合几条呢?

  聪明:学的是否够快,能否能够运用到实践当中;不招混蛋(No Jerks):一个充满负面情绪的人,会影响身边很多人;对自己的事业负责:会把公司的目标以及自己的长远目标联系起来。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