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近来,一个专业的经济词汇成为中国舆论场中的热词,自十一月开始,“供给侧改革”就频繁地出现在高层讲话当中。随后,舆论嗅到了某种导向性的气味,于是“供给侧改革”频上版面,成为近期的关键词。有分析指出,虽然该词汇在中国出现时间很短,但其行为逻辑实际上同朱镕基时期的经济作为无异。
北京时间12月14日,中共政治局会议研究了2016年的经济工作,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在外界普遍关注“化解房地产库存”之时,更应看到这次会议的一个深层主旨,无他,正是“供给侧改革”。
早在11月10日,中共财经领导小组会议首提“供给侧改革”,其后在G20峰会及APEC演讲中,习近平也数度提及这个词,并将其视为中国和世界经济的药方。
朱镕基的经济改革可给今天带来许多启示
何为“供给侧改革”,简单而言就是推动经济健康发展不能单靠外部刺激,本质上还要靠结构性改革。
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广为人知,但投资、消费、出口实际上都属于需求侧,无论是“4万亿”的刺激计划,还是降息、降准等宏观调控,都属于需求管理。这一经济管理的思路认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在于需求不足。因此,需要以各种方式刺激需求,拉动经济,这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供给侧改革的思路不同,该理论认为单纯通过“三驾马车”的需求侧管理刺激经济,空间有限,必须将目光锁定在供给与生产端,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来使经济升级更新。
事实上,供给侧改革的源头是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的供给学派,此后里根在美国推行的“供给革命”令其名声大噪,该改革以降税为核心,辅之以私有化和解除管制。
但里根的“供给革命”并未完全取得预想结果,直指里根卸任,美国经济虽取得温和增长,但劳动供给、家庭储蓄、企业投资、生产率等都没有明显变化,作为经济革命的核心,减税等政策在改进激励方面的证据也很微弱。同时,负面效果开始激增,美国的赤字大幅膨胀,一举沦为全球最大债务国。
也因此,不少经济学家警示称,不可盲目迷信供给侧改革,应当客观科学的进行评估和研判。就目前来看,中国经济供给侧改革趋势明显,私有化和解除管制正在逐步体现。
朱镕基在担任副总理和总理期间,曾推进了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对外开放,当时中国还没有供给侧改革,但朱镕基的某些改革举措算得上货真价实的“供给革命”,其成功之处,或许值得今天的经济工作者学习。
当时中国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朱镕基不仅要重塑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还要对庞大而低效的国有企业实施改革和重组。朱镕基不仅加快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并力促中国加入了WTO,这些更具基础性的改革,释放了中国经济长期发展的增长潜力,谁也是着力于供给端,但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供给侧改革。
目前中国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制造业产能过剩,有效的供给侧改革应当从不同维度扩大社会需求,共同推动周期性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以此缓解经济下滑的压力,结构性减税、简放政权、放松管制、营造创新环境等都可增长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中国经济的特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快而城镇化率低、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大量有效需求得不到解决等,会看朱镕基时期的经济改革,或可获得些有益启示。